邹平双语学校2016—2017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1、2区)
七
年级
历史(普通班)试题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5分,共65分。
1.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 B.种植水稻
C.穿着麻布衣服 D.烧烤食物
2.
“稻花香里说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栽培水稻的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3.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入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我国最早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黄帝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4.暑假期间,邵胜同学参观了浙江省一处著名的原始人类遗址,如图是他用手机拍下的干栏式房屋复原图。据此推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5.若要实地考察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遗址,应到( )
A.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B.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C.陕西省半坡遗址 D.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6.下列史实,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尧传位于舜 B.舜传位于禹
C.禹传子,家天下 D.启打败有扈氏
7.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
A.盘古开天 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 D.大禹治水
8.
4月21日,农历三月初三,乙未年中华人文初祖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隆重举行。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9.图1中的历史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朿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
A.黄帝 B.舜 C.禹 D.启
10.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
)
A.21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11.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12.据《周初形势图》,到春秋末期,图中的哪一封国统辖今潍坊市所辖各县区地域(
)
A.燕 B.鲁 C.齐 D.宋
13.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相关的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马陵之战 D.桂陵之战
14.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的封建土地制度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
C.奖励耕织 D.建立县制
15.夏商两朝的灭亡,给后世的君主的启示是( )
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任用贤者勤政爱民
C.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16.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这突出地说明,商鞅变法( )
A.没有改变土地制度 B.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C.严重缺乏群众基础 D.违背了历史潮流
17.《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下列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B.颁布均田令
C.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D.奖励耕战
19.《史记》中记载的名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 )
A.商鞅 B.屈原
C.刘邦 D.魏征
20.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王朝后期国王昏庸残暴 B.国王迁都
C.爆发平民大起义 D.少数民族攻破都城
21.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是在( )
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西汉
2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的推广使用
23.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其中的“诸侯”产生于( )
A.奴隶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2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骤增,下列哪些变法内容最能体现商鞅“富国强兵”的方略( )
A.编定户口
奖励打仗有功的人 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建立县制
C.建立县制
编定户口 D.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奖励打仗有功的人
25.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这些简称源于下列哪一制度(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26.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主要通过(
)
A.实行变法
B.人民起义
C.分封诸侯
D.争霸战争
二、材料题(共35分,答案直接写在题后的空白处)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
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二
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材料三
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事。又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
材料四: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请回答:
从材料一、材料二可看到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制度的名称是什么?(6分)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跟课本的说法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通过以上材料与课本内容的对照,你得到什么认识?(2分)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过渡,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2分)请你结合史实发表自己的见解。(2分)
28.(20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魏国首开变法之风。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李悝注重改革内政,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魏国很快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吴起重点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抗。楚悼王去世以后不久,贵族们就发动政变,吴起死难。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以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惨遭车裂而死。
――——摘自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目的和性质各是什么?(2分)
请回答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从材料二中商鞅的话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讲给大家听听。(3分)
由材料一得知,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吴起和商鞅为此都付出了生命。因此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对此,你如何看待?并说出理由。(3分)
(4)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3分)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分)
邹平双语学校2016—2017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1、2区)
七
年级
历史(普通班)试题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答案: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5分,共65分
二、材料题。共3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C
D
C
C
B
B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A
A
B
B
B
D
A
A
21
22
23
24
25
26
B
D
D
D
A
D
27.(15分)(1)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禅让制。(6分)
(2)部落联盟首领之间为了争夺权力,互相进行斗争;不一致;因为课本上介绍的是,这些部落首领具有自己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3分)
(3)古代的很多传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需要通过各种资料进行论证。(2分)
(4)我认为是历史的一种进步。(1分)
虽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剥削制度,但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主要看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分,只要回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28.(20分)
(1)目的: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1分)
性质: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1分)
(2)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法;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6分)
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对国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地方进行改革。而且,只要是对社会和生产力在有推动作用的政策和措施都要实行。(3分)
(3)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改革为秦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他人死了,但改革是成功的,毕竟,在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成为七个国家中国力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分)
(4)条件:a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
b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
c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3分)
启示:a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b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3分)
第
1页,共
6
页
第2
页,共
6
页
第
3
页,共
6
页
第
4
页,共
6
页
第
页,共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