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新版七下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件(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版新版七下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件(3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11 12:4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杨花落后李花开2励精图治盛世来3盛唐雄风千古传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隋炀帝档案
姓名:杨广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皇帝
父亲:隋文帝杨坚 母亲:文献独孤皇后
主要工作简历:
604年即位登基,为隋炀帝;
605---606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死者十之四五;下令开凿运河;发河北郡民百余万,丁男不足,以妇女供役;
612---614年三征高句丽,调兵征粮,集中军队113万,民夫200万,高句丽遣使请降;
615---618年北巡雁门关,随行甲士50万,马10万匹。……筑长城,发丁男百万,死者十之五六。南巡江都,乘坐龙船;
618年江都兵变,被部下宇文化及缢死。杨花落后李花开“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坏事。)? ——《新唐书 李密传》合作探究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隋朝的暴政杨花落后李花开唐朝的建立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618年李渊—唐高祖长安杨花落后李花开杨花落后李花开2李世民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关系?自主学习阅读课文7—10页部分,总结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的?1、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长孙无忌秦叔宝尉迟敬德魏征马周破格提拔任人唯贤阿史那社尔一代贤臣 魏征 (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他好犯龙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
长孙皇后问杀谁。唐太宗说:“魏征常常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 ”
长孙皇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只见她穿着礼服,恭恭敬敬地向唐太宗道贺。
唐太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才敢直言进谏,今天魏征敢直言,就是因为陛下圣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道贺呢?”
唐太宗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马上心平气和了。我来演自主学习阅读课文7—10页部分,总结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的?1、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2、贞观新政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三省六部”制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皇 帝中书省吏部(起草政令)(审核)尚书省门下省三省六部制(隋唐)(执行)一项制度自主学习阅读课文7—10页部分,总结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的?1、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2、贞观新政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 (3)文化上:发展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请你猜个成语(金榜题名)一沙里淘金—科举制1.科举之前的选官制度(背景)
汉代: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隋爱憎。……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注重门第隋唐科举制①创立:隋文帝(分科)
隋炀帝(进士科)
②完善:太宗(扩大国学)
武 则天(殿试、武举) 玄宗(诗赋)
③科举制的特点:
方式:分科考试
标准:才能
主要考试科目明经:儒家经典(背诵)
进士:策问(治理政事)
杂文(诗、赋、表、
颂等)
诗赋
“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登 科 后 孟 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雁塔题名 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简历姓名:崔致远
国籍:新罗(今朝鲜半岛境内)
身份:留学生
作品:诗文集《桂苑笔耕》
经历:874年,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及第。
876年冬,被朝廷任命为溧水县(今天南京地区境内)尉。
这份简历说明什么?
(宽容、统治基础扩大)科举制有什么作用呢? 科第之设,莫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原文大意:科举制度的确立,使没有家世背景的人可以指望通过它来提高门第,世家大族也可指望它来维持高门,否则都将导致家族的衰败。
(提高个人地位、维持家族的地位)科举制度还有哪些作用?作用个人:改变命运、实现理想国家:选拔人才、扩大基础 极大的公平性、客观文化教育:文学(诗歌)教育社会风气:读书、积极进取科举制的成绩单:哇!劲! 在漫长的1300年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上述数据说明了什么?
科举制为国家遴选出大量的人才
科举制是比较成功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自主学习阅读课文7—10页部分,总结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的?1、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2、贞观新政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 (3)文化上:发展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
(4)法律上:在《隋律》基础上,多次修订法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说: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一部律书(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rěn),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ī)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1、重用人才;
2、加强制度建设;
3、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合作探究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成为历代帝王的榜样,他的治国方略对后代影响深远,你认为哪些仍然适用于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
之治”。他是历代君王中杰出的代表;他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虚心纳谏,开创了“以人为镜”的先河;
他轻徭薄赋、戒奢从简的美德光耀千古;
正是他的丰功伟绩,
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
在令人惊奇的亚洲出现了,
而且
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他以民为天,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贞观政要》
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一、唐太宗
1、为政特点:
虚心纳谏(魏征);知人善任,选贤用能。
2、统治期间,政治清明,被誉为“贞观之治”
二、贞观新政
1、改革赋役
2、沿袭、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3、完善隋朝的科举制
4、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三、隋唐科举制
1、定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2、科目:明经、进士
3、意义(课本P10):选拔人才,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和效率
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