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生物综合测试题(三)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遏制结核,共享健康”为2011年我国“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宣传主题。请问:肺结核的致病微生物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正确路径是(
)
①咽
②气管
③肺
④支气管
⑤鼻腔
⑥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①③②④⑥
C.⑤①②⑥③④
D.⑤①⑥②④③
2.对如图呼吸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结构功能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①~⑤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B.④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C.⑥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D.⑦与产生呼吸运动有关
3.当血液通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氧含量发生变化,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变化的曲线是(
)
4.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
)
A.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B.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扩大
C.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缩小
D.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5.如图表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呼气
B.乙表示吸气
C.①代表的器官能使到达②的气体变得清洁
D.处于乙时,③表示的结构处于舒张状态
6.我们在呼吸运动中,胸廓的变化与吸气、呼气之间的关系是(
)
A.胸廓扩大导致呼气
B.呼气导致胸廓扩大
C.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D.吸气导致胸廓扩大
7.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膈肌的舒缩状态和膈面积的变化分别是(
)
A.膈肌收缩、膈的面积缩小
B.膈肌舒张、膈的面积增大
C.膈肌舒张、膈的面积缩小
D.膈肌收缩,膈的面积增大
8.人体细胞要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必须经过如下①②③等过程来完成,在这些过程中,发生气体交换的有(
)
A.①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9.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痰中含有(
)
A.灰尘
B.黏液
C.水分
D.病菌
10.呼吸系统的哪一个结构特点与进行气体交换无关(
)
A.肺泡壁很薄
B.毛细血管壁很薄
C.气管比较长
D.肺泡数量多
11.肺泡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肺泡内气体含量相对增多和减少的分别是(
)
A.二氧化碳、氧气
B.氧气、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氮气
D.氮气、氧气
12.氧气进入人体最终要到达(
)
A.肺
B.血液
C.心脏
D.组织细胞
13.如图所示的是肾单位的部分结构,④中液体与③中血液相比,主要区别是不含有(
)
A.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B.血细胞和葡萄糖
C.尿酸和尿素
D.血细胞和无机盐
14.图中的曲线表示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尿素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纵轴代表尿素含量的变化,AB表示(
)
A.入球小动脉
B.肾小球
C.出球小动脉
D.肾小管
15.流入肾脏的肾动脉中的血液成分与流出肾脏的肾静脉的血液成分相比显著的特点是(
)
A.葡萄糖的含量较多
B.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
C.尿素的含量多
D.蛋白质的含量少
16.分析下表,该患者的肾脏可能发生病变的结构是(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肾髓质
17.关于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防止土壤、空气、水源的污染
B.防止农作物的污染、疾病的传播
C.可杀死粪尿中的病菌和虫卵
D.可以减弱肥效的持久性
18.下列物质在人体中排泄途径最多的是(
)
A.尿素
B.无机盐
C.二氧化碳
D.水
19.尿液在肾脏中形成的部位是(
)
A.输尿管
B.肾小球
C.肾单位
D.肾盂
20.人体的每个肾脏是由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的,图为一个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以下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流入的动脉血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B.流出的静脉血中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均较少
C.流入的动脉血和流出的静脉血中含氧量均较少
D.图中所示包括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60分)
21.(12分)图一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二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进行呼吸的主要器官是图一中的[
]________,[
]________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而且还能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和________。
(2)图二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________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________。
(3)图二中a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其成分变化是________含量增加。
(4)图二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人肺泡时,图一中[3]________应处于________状态。
22.(12分)如图表示膈肌的不同运动状态,据图回答问题。
(1)当膈肌由A状态向B状态转换时,正在完成________动作。判断的依据是膈的顶部________,胸廓的上下径增大。此时膈肌处于________状态,肺的容积________,肺内气压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
(2)当膈肌由B状态向A状态转换时,肋间肌________,________因重力作用而下降,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________。
23.(10分)如图是肾单位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C内流动的是________血,C处血液与A处血液相比较,C处血液中尿素含量________
(填“更高”或“更低”)。
(2)液体从E→F的过程中,无机盐的浓度逐渐__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
(3)若检验出某人F处的液体中含有________,则可推断此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一般采用注射________的方法进行治疗。
24.(6分)下表是某正常成人的血浆、原尿、尿液中的主要成分的浓度(单位:
克/升)比较。请分析此表,回答以下问题:
(1)表中蛋白质由血浆中的85克/升变为原尿中的1.2克/升,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2)葡萄糖由血浆到原尿,再到尿液的过程中,由1.0克/升到1.0克/升,再到0克/升,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尿素、尿酸、无机盐在血浆和原尿中的浓度相等,说明这些物质________
______________。尿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都高于原尿,这主要是由于_______。
25.(12分)如图是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图中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
(2)③的液体是________,是经过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正常情况下,③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物质。
(4)④的液体是________。图中________具有________,它能将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________吸收回血液。
26.(8分)下图中A、B、C、D代表人体内不同部位的血管,a、b分别代表血液里气体含量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
(1)若横线的A段为组织内毛细血管,则b为________的变化曲线,原因是在
A段血管中,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________并扩散到组织细胞,血液由
________血变为________血。
(2)C段血管最可能为________毛细血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主要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尿液的形成与肾小球的________和肾小管的________有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实际上是考查人体的吸气过程。肺结核通过痰液、飞沫由空气传播,致病微生物即结核杆菌从外界到达肺的途径是:经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然后进入肺。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呼吸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结构功能。①~⑤分别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②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⑥是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⑦是膈,它和肋间肌的运动完成吸气和呼气。
3.【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特点。血液流经肺泡后氧气含量增加,但不能无限制增加,到达一定数值后便保持平衡,所以选项A、B、C不正确,选项D正确。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吸气过程中肋骨及胸廓的变化。吸气时,肋间肌收缩,牵拉着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增大,故胸廓扩大了。
5.【解析】选D。本题考查膈肌的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根据图可知,①表示气管,②表示肺,③是膈肌。膈肌收缩时,
胸廓扩大,
肺扩张,
肺内的气压下降,
低于外界的大气压,外界的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膈肌舒张时,
胸廓缩小,
肺回缩,
肺内气压上升,
高于外界的大气压,
呼出气体。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呼吸运动的原理。吸气时,呼吸肌收缩,使胸廓扩大,肺也随之扩大,肺内气压降低,导致气体沿呼吸道进入肺,从而完成吸气过程。呼气则相反。因此,不是因为吸气才导致胸廓扩大,而是因为胸廓扩大导致肺也扩大,里面的气压降低才完成吸气过程。
7.【解析】选B。本题是一个曲线解读题,主要考查人体的呼吸运动过程。解答本题首先要正确解读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AB段是外界气压高于肺内气压,气体进入肺,是吸气过程。BC段是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气体排出肺,是呼气过程。呼气过程中,膈肌是舒张的,膈顶上升,因此膈的面积增大。
8.【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处的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在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即图中③处,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在肺泡处的气体交换,即图中②处,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9.【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不能随地吐痰的原因。因为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随地吐痰很容易传播疾病,故不能随地吐痰。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呼吸系统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在肺内进行,肺泡是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肺泡数量多,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和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气管的长短与气体交换无关。
11.【解析】选A。本题考查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其成分的变化。肺泡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其他成分含量基本不变。
12.【解析】选D。本题考查人体对氧气的利用。人体进行呼吸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的线粒体,故氧气最终要到达组织细胞。
13.【解析】选A。本题考查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④中液体是原尿。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除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外的其他成分都可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14.【解析】选D。本题考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被肾小管重吸收,而尿素则不能被重吸收,导致肾小管内尿素浓度逐渐升高。
15.【解析】选C。本题考查肾脏的功能。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脏,流经肾小球的时候,血液中部分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血液中,剩余部分形成尿液。由此可见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含量变少了。肾动脉与肾静脉的血液相比,葡萄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基本没有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少。
16.【解析】选A。本题考查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正常情况下,肾小球血液内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当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发生病变而通透性增强,一些大分子的蛋白质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肾小管不能重吸收原尿中的蛋白质,于是蛋白质进入了尿液。
17.【解析】选D。本题考查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的意义。在人粪尿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分解人粪尿中的有机物,释放出能量,产生高温环境,可杀死人粪尿中的病菌和虫卵,清除人粪尿中的有害物质,从而防止土壤、空气和水源的污染;防止污染农作物,传播疾病,危害人和禽畜的健康。无害化处理不会减弱肥效的持久性。
18.【解析】选D。本题考查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排出途径有汗、尿、呼吸三条途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绝大多数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排出;少量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
19.【解析】选C。本题考查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尿液的形成是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肾小球和肾小囊与肾小管组成一个肾单位,一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
20.【解析】选D。本题考查尿液的形成和肾单位各部分的功能。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流入的动脉血中含氧较多,流经肾脏发生气体交换后,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尿素等废物形成尿液,因此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废物减少。
21.【解析】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吸入新鲜空气,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得到氧并排出二氧化碳,从而维持正常的人体新陈代谢。呼吸系统为通气和换气的器官,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不仅是气体的通道,它还能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的交换。
答案:(1)[1]肺
[2]呼吸道
清洁
(2)一
气体交换
(3)二氧化碳
氧气
(4)膈肌(或膈)
收缩
22.【解析】本题考查膈肌、肋间肌及肋骨的运动状态与呼吸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A和B是吸气状态,还是呼气状态,然后再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由图可知,A膈顶上升为呼气状态,B膈顶下降为吸气状态。吸气时膈肌收缩,肋间肌收缩,胸廓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呼气时正好相反。
答案:(1)吸气
下降
收缩
增大
降低
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内
(2)舒张
肋骨
缩小
23.【解析】本题结合图示考查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1)出球小动脉流出的血液经过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网后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入球小动脉里的血液流经肾脏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大部分尿素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肾静脉里的血液与入球小动脉里的血液相比,尿素含量较低;(2)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中。剩下的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3)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就形成了糖尿,糖尿是糖尿病患者所表现的特征之一,如果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答案:(1)静脉
更低
(2)升高
(3)葡萄糖
胰岛素
24.【解析】本题是一道数据分析题,主要考查肾单位中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肾小球具有滤过作用,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透过肾小球进入原尿中,所以原尿与血液中的蛋白质含量相比大量减少,而葡萄糖、尿素、尿酸、无机盐能透过肾小球,所以原尿与血液中的这些物质的浓度相等;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能将全部的葡萄糖吸收回血液,所以尿液中的葡萄糖的含量是0克/升;吸收了大部分水分后,使尿素、尿酸、无机盐浓度增加。
答案:(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先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原尿,后又经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回到血液
(3)能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内
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将大部分水分吸收回血浆中
2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尿的形成过程。(1)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部分,①是肾小球,②是肾小囊。(2)③的液体是原尿,是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的。(3)正常情况下,原尿的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4)从肾小管流出的液体是尿液,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能将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重新吸收回血液。
答案:(1)肾小球
肾小囊
(2)原尿
过滤
(3)水
无机盐
葡萄糖
尿素
(4)尿液
肾小管
重吸收作用
葡萄糖
2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性质变化”
的相关知识。A段为组织内毛细血管,血液流经组织时氧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b表示物质的含量降低应为氧的含量,这时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C段血管a、b物质的含量变化与A段刚好相反,应为肺部毛细血管。尿的形成主要经过了两个过程:一是肾小球的过滤作用,二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答案:(1)氧气含量
分离(迅速分离)
动脉
静脉
(2)肺部
氧气含量迅速增加
(3)过滤作用
重吸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