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备战中考,有效复习。2017年4月 中考复习中,考生容易在历史学科复习中存在以下问题: 1.复习方法不当:
(1).部分考生对历史学科的复习无计划,复习效率偏低;
(2).因为很多内容学习过,存在上课“不想听”“只看不写”、“只想不做”等眼高手低的不良复习习惯。 2.基础知识薄弱:
(1).一些考生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相近概念混淆不清,不能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导致考试基础题得不到该得到应该得的分。
(2).有些考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梳理能力不强,缺少梳理和归纳知识的基本方法,导致做不出综合性试题。3.答题缺乏规范:
历史学科平时不注意运用学科语言规范解题,答题缺乏专业指导用 语。胡乱使用网络语言和本地方言。有的学生书写潦草,涂改随便,评卷教师看不清难给分。4.审题不够细致:
从以往备考的经验看,中考因审题不细而丢失分的占30%以上。很多考生平时复习时,因为求速度,而忽视了准确度,在解题过程中因为求快而不能根据需要提取有用的信息,或忽视题目的隐含条件,出现易看错,答错,写错等情况,导致丢失分。5.忽视错题归类:
不少考生由于复习任务中,往往不太重视每次练习或阶段性测试的错题的整理,错题归类不及时,更不注意解题后反思,出现“屡做屡错”,“讲过的还错”现象。6.用惯性思维解题:
复习考试中部分学生由于受以往熟题思维的影响,解题时思考问题比较片面,易受前概念干扰,导致解题出现偏差。如何有效复习★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如何体现由简到难
★如何设置多角探究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复习课设计策略一 明确考纲、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中考说明》把握历史中考方向。
《课程标准》《中考说明》是历史教学和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和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
研读《课程标准》《中考说明》,明确考试范围要求、内容要求,应该对照教科书,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的落实。2017年中考历史说明命题原则更简洁清晰,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历史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1. 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作出的主观评判。? 2. 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 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1.重视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
重视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指对历史进程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等。重视概念的理解。
2.要善于归纳。归纳是指将众多的或零散的历史知识,按其同类进行梳理,可长可短,并不一定非依赖老师。3.抓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
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扎实,在掌握基础知识过程中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⑵.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和概括等能力。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开辟了两条道路,形成了两大理论分别指什么?三件大事:两条道路:两大理论:1、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2、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建设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策略二 构建历史线索,形成整体思维历史教学中应重视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特征,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1.帮助学生掌握与时间有关的专业术语。
2.在通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特征,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3.在专题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军事、外交等专题的主要内容,进而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4.帮助学生掌握基于时间的“大事记”叙事文体。
5.引导学生从“原因与结果”“延续与变迁”等视角出发,把握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战争根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繁荣1929-1933
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全面爆发规模扩大同盟建立转折德国闪击波兰苏德战争爆发
太平洋战争爆发加强联合胜利《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斯大林格勒会战诺曼底登陆
雅尔塔会议攻克柏林
德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 战进程策略三构建主题注重知识的归类于整理,构建历史知识与框架。
注重历史主体知识,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类与整合,形成专题知识、主题知识。
将教材的主体知识构建成立体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把握主体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把握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中日关系之古代篇: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大化改新,戚继光抗倭;
中日关系之近代篇: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
中日关系之现代篇:中日建交,日本的崛起。专题:中日关系中国近代史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世界史主题:资本主义发展条件思想
物质确立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巩固
工业革命扩大
南北战争
俄、日改革
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完善
罗斯福新政
进一步发展战后美、日欧经济
马克思主义二战策略四史料教学运用材料教学,锻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根据内容选择恰当材料进行教学,把教材制作成材料,或补充课本没有的材料。
用这些材料命制试题,要求学生尝试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解析题例题:(2014年长春中考题)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后的德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一批重要的发明陆续在德国诞生。
材料二: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屈辱和约,深深刺伤了德国人的民族感情,为下一次战争埋下了隐患。
材料三: 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跪倒在地。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经过不懈的努力,二战后的德国创造了经济奇迹,70年代初人均工业产值,联邦德国位居世界第一。今天,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重要成员国,它走上了通过振兴欧洲进而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大国崛起——德国》、《世界史纲》材料解析题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德国在哪一次科技革命中“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举出与德国相关的两项发明。(3分)
(2)材料二中的“屈辱和约”和“下一次战争”分别指什么?(2分)
(3)材料三中德国总理的“一跪”代表德国对战争怎样的态度?战后德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得益于美国哪一政策的援助?今天的德国借助哪一组织进一步实现其强国之路。(3分)
(4)德国的发展历程带给我们怎样的反思?(2点即可,2分)
策略五注重联系社会现实
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挖掘课本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点,使学生更好地通过所学的历史知识认识、理解和把握历史现象;
关注主流媒体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抓住时事热点,运用历史学科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洞察,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历史思考,多元分析。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例如:(10分)回顾1937年的那些事,让我们感受中国崛起的艰辛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37年的“摩擦”】
材料一: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争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日本右翼团体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
(1)材料反映了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歪曲?依据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否真的“希望就地解决”摩擦,为什么?(2分)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不希望,因为卢沟桥事变是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的,其目的是挑起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的英雄】
材料二:佟麟阁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肯,说“个人安危事小,抗敌事大”,仍率部激战。头部又再受重伤,流血过多,壮烈殉国。
(2)佟麟阁牺牲在什么战役中?与佟麟阁一起为国捐躯的一三二师长是谁?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3分)
(2)保卫平津的战役中。赵登禹,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生命,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等精神。
【1937年的合作】
材料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数万名红军将士摘下红五星,换上了国民革命军军服;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国共两党军队相互配合,并肩战斗……面对民族危亡,曾经的对手摒弃前嫌,共赴国难。
(3)“曾经的对手摒弃前嫌”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材料反映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两党这次合作的主要形式是什么?(1分)(3)主要矛盾:由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中日的民族矛盾,形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的暴行】
材料四:2013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发生75周年纪念日,包括约200名大屠杀幸存者和近百名日本人在内的近9000人聚集在们于南京市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举行了悼念仪式。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在仪式开始前出席记者会,强调无论是钓鱼岛问题还是南京大屠杀都是历史问题,必须正视历史事件。
(4)从这1937年的暴行中你能感受到日本法西斯势力的何种本性?(1分)
(4)残酷暴力,凶残,灭绝人性。
(5)今天,在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分子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这场战争拒不反省甚至颠倒历史真相。你认为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2分)(5)目的:美化侵略战争,企图逃避战争责任,欺骗世人。作为中学生,要深刻认识这段历史,努力学习,为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作出自己的贡献。解析:本题以“1937年发生的大事件”为主题,通过“摩擦”、“英雄”、“合作” ”、“暴行”考查了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南京大屠杀等史实,并且联系长效热点中日关系进行考查。(10分)历史表明:科学决策并适时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有三次重大改革:一次是20年代初期的苏俄,一次是30年代的美国,还有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写出前两次改革的名称,并说出第三次改革在农村展开的主要形式。(3分)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分);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1分);
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1分)2、下面材料反映了三次改革的举措或影响,阅读后回答:
(1)材料一中僵化的“苏联模式”具体指什么?(1分)材料二中“新应用”的特点是什么?(1分)
①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分)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1分)2、下面材料反映了三次改革的举措或影响,阅读后回答:
(2)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2分)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符合题意即可。2分)变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3)通过阅读材料和回答以上问题,请谈一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分)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持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分)
科学决策、适时调整、大胆创新,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道路;
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等。(任意1点1分)解析:本题以“改革”为话题,通过材料、图表的形式考查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学生在感知材料,整理知识,分析探究历史得到新的认识,同时升华了历史情感。策略六规范答题技巧强化规范训练,培养答题方法,及时针对讲评,全面提升能力。
依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教学经验, 总结适合本校学生的规范训练方法,编制练习题,培养学生审题技巧和解题方法。及时针对学生的训练进行点评。加强对学生答题技能的培养,进行规范化训练。
(1)文字书写规范、整齐,没有错别字。
(2)答题要点序号化。书写答案时要标上1、2、3或(1)(2)等序号。
(3)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
(4)语言严谨,尽量使用历史术语,避免口语化。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