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综合检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综合检测(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4-12 08:3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综合检测
第八至十单元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掌握一定的生物技术能更好地服务生活,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
B.用保鲜膜包裹果蔬延长储存时间
C.发酵过程必须保持空气流通
D.冰箱低温储存食物延长储存时间
2.下列应用实例与必须采用的生物技术搭配错误的是(
)
A.制酸奶——发酵技术
B.培养无病毒植株——无土栽培技术
C.“多利”羊的诞生——克隆技术
D.培养抗虫棉——转基因技术
3.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出现了类似如图所示的动物,最可能被运用的生物技术是(
)
A.克隆技术
B.组织培养技术
C.嫁接技术
D.转基因技术
4.“神舟”九号飞船座舱内的一种小型气体分析仪是根据苍蝇嗅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仿制而成的,该生物技术属于(
)
A.克隆技术
B.仿生技术
C.转基因技术
D.生物防治技术
5.养牛场要培养高产奶牛,最好的培育方式是(
)
A.人工选择培育
B.诱导基因突变
C.杂交培育
D.以上都对
6.某生物社团为“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将图中甲、乙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观察。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
A.空气
B.微生物
C.玻璃管
D.温度
7.海蜇、乌贼和虾这三种水生动物,虽然它们形态各异,但是却有共同之处(
)
A.都有脊柱
B.都没有脊柱
C.都能用鳃呼吸
D.都用鳍游泳
8.今年“五一”前夕,孟加拉虎的白化品种——“白虎”入驻烟台南山公园,下列有关“白虎”的描述,你不认同的是(
)
A.白虎的白色性状可以遗传
B.白虎的生殖发育特点为胎生、哺乳
C.白虎的犬齿锋利,盲肠发达
D.白虎入驻动物园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9.下列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
B.用低倍光学显微镜能看清楚细菌的形态
C.真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D.利用酵母菌可以制作酸奶
10.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蝗虫具有外骨骼,不易被天敌吃掉
B.鲫鱼身体呈流线型,用鳃呼吸,适于水中生活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翔
D.野兔神经系统发达,能迅速躲避天敌
1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有氢、甲烷等气体,不含有氧气
B.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C.现代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2.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乙地层(马、象牙、犀牛):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
A.丙、甲、乙
B.乙、甲、丙
C.甲、乙、丙
D.乙、丙、甲
13.原鸡每年产卵只有8~12个,而现在的许多产蛋鸡每年可产卵200~300个,这种进化的原因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生存环境的不同
D.食物不同的结果
14.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灰黄色,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所含色素不同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吃的食物不同
D.定向变异的结果
15.今年4月间,洞庭湖水域发现十多条江豚死亡,据调查现存江豚数量比大熊猫还少,已濒临灭绝的边缘。一旦江豚灭绝,对人类的损失在于(
)
A.经漫长的年代江豚会再进化出现
B.整个生态系统将失去平衡
C.人类将永远损失一种动物资源
D.渔业生产将受到极大损失
16.生物种类多,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17.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下列各项可表示食物链的是(
)
A.蛇→鹰
B.植物→鼠→狐
C.鼠→蛇→鹰
D.兔→植物→鹰
18.如图所示食物网中的X、Y、Z生物既属于初级消费者,又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
A.X
B.Y
C.Z
D.Y和Z
19.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但如今黄河已经成为世界罕见的“悬河”。治理黄河最根本的措施是(
)
A.加强黄河两岸堤坝的修筑
B.对黄河河床底部的泥沙清淘
C.大力培养水生生物
D.植树、种草,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0.随着“低碳经济”“碳汇”等新名词的出现,“低碳族”应运而生并迅速壮大。下列哪些是“低碳族”的生活习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共60分)
21.(8分)如图是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图示。例如,A类动物是以卵生为分类依据进行分类的。
(1)蟒蛇属于五类脊椎动物中的_________类动物。
(2)图中C类动物是以_________(选项“终生用肺呼吸”或“胎生、哺乳”)为分类依据进行归类。
22.(6分)如图是人们常见的几类动物,请分析回答:
(1)若根据体内有没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将图中动物分成两组,则与A同在一组的动物有_________(用字母表示);若根据生殖方式将图中动物分成两组,则与A同在一组的动物有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中动物适于生活的环境不同,呼吸方式也有明显区别。如图中适于陆地生活的C能用_________呼吸;适于水陆两栖生活的A用肺呼吸,但肺不发达,需要借助_________辅助呼吸;适于空中飞行生活的E,有与肺相连通的_________辅助呼吸。
(3)从运动方式来看,图中C和E都适于空中飞行。试写出它们的翅适于飞行的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3.(8分)在一玻璃瓶中加入适量淀粉、水和少量酵母菌,调成稀糊状。瓶口和连有导管的橡皮塞均用凡士林密封住(整个过程均无菌操作)。导管的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图)。将该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请根据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中会持续有气泡冒出,打开玻璃瓶会嗅到酒味。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一些糊状物滴上碘液,不变蓝,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把上述装置中的酵母菌换成乳酸菌,其他操作均不变,试管中的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乳酸菌与酵母菌相比较,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_。
24.(8分)观察下图回答问题(其中上图是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图为米勒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
(1)图中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大分子物质生成的场所依次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图中米勒实验装置中的A中的气体相当于__________________,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B装置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诞生的摇篮。
(3)米勒的实验证明了图中生命起源的哪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证明了图中生命起源的哪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6分)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草属于_______,兔、鼠、鹰等动物属于_______。
(2)该图中共有_______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构成_______。
(3)位于食物链中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_______(填“植食性”或“肉食性”)动物。
(4)如果该环境中鹰大量减少,在一段时间内蛇的数量将会_______。
26.(9分)黄岩岛是我国南海一座美丽的珊瑚岛礁。岛礁周围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金枪鱼。它是游动速度最快的海洋动物之一。它的种类包括蓝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等。金枪鱼还是该海域的顶级消费者,它捕食章鱼,章鱼所捕食的小鱼要吃大量的浮游藻类。
(1)黄岩岛水域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这体现了_______的多样性。
(2)金枪鱼的呼吸效率高,它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
(3)金枪鱼鳍的蓝色和黄色是一对_______性状,这些性状都是由_______控制的。
(4)请根据资料内容,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海域被铅污染,体内铅含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
27.(6分)如图所示,A为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B为根据生态系统原理,模拟制作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生态瓶(材料:有盖玻璃瓶、螺蛳、鱼、水草、洗净的细沙、经纱布滤过的池塘水)。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连续长时间没有光照,生态瓶将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生态系统中,还有一类必不可少的、看不见的生物在起作用,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A、B生态系统中虽然螺蛳、虾和鱼都属于消费者,但在分类学上却分属不同的类群,螺蛳和虾同属于_______动物而鱼不是。
(4)生态瓶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较,稳定性差的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
28.(9分)阅读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是流淌在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一盆清水”。
历史悠久、浩瀚远淼的鄱阳湖,不仅是联系东西南北的通衢、万类竞长的家园,还是江右人文的渊薮、赣鄱生民的母亲湖。最早描写鄱阳湖的大诗人陶渊明在《游斜川诗序》中写道:“辛丑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室旧矣,不复乃为嗟叹。”
鄱阳湖平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耕作条件好,十分利于农产品的生长。“春季千顷油菜分外黄,夏季万亩荷花吐幽香,秋季处处稻谷闪金光,冬季轻舟湖面捕鱼忙”,勤劳的赣鄱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和渔乡文化。
鄱阳湖拥有目前亚洲最大的湿地,总面积达35
116.1公顷。鄱阳湖,水天一线,苍茫辽远。湖波涟漪,锡箔般从天际潋滟而来,逶迤而去;啾啾鸟鸣,在芦苇丛中此起彼伏,宛转而清脆;繁复的水草,在水中枝枝蔓蔓,舒卷自如;成群的鸥鸭鹞雁,在水面自在嬉戏;生命之歌,在浩淼辽阔的湖面弹奏,旷远而幽眇……。
(1)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_______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鄱阳自古“稻饭鱼羹”,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鄱阳湖这个湿地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适宜的______________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优越的生存条件。
(3)陶渊明描述的鲂鲤和水鸥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__,而芦苇和水草则属于_______。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______。
(4)油菜收割后,洒落在地上的种子不久会长出幼苗,这主要体现了生物能(
)
A.生长
B.发育
C.繁殖
D.遗传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物技术的运用,食品储存一方面考虑抑制呼吸作用,如缺氧环境、低温环境等,另一方面考虑创造的环境条件不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如低温环境、高温灭菌、密封储存等;食品制作需要选择正确的菌,并提供适宜的环境。制作酸奶用乳酸菌;用保鲜膜包裹果蔬抑制呼吸作用延长储存时间;冰箱低温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延长食物储存时间;发酵过程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
2.【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生物技术及其实例。培养无病毒植株采用的生物技术是组织培养。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技术的认识。克隆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嫁接技术的原理是无性生殖,其最大特点是后代不发生变异。而图中出现的动物,具有鸟的头部,昆虫的胸、腹部,具有两种动物的特征,是通过转基因技术人工创造的新生物。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常见生物技术的理解。克隆技术是利用生物的体细胞繁殖后代的无性生殖技术。仿生技术是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转基因技术是通过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获得生物新品种的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生物的天敌来防治有害生物的技术,包括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所以,题干中描述的技术属于仿生技术。
5.【解析】选A。本题考查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从同一品种生物中,选择出某一性状特别突出的品种,往往用人工选择培育的方法。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先从母牛中人工选出产奶量较高的,繁育出后代,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的母牛不但能保持较高的产奶量,甚至还有产奶量不断增加的趋势。诱导基因突变指的是人为的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来诱导生物发生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的目标从变异后代选育新品种的方法。杂交培育指的是用不同品种杂交获得杂种后,在杂种后代中选择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6.【解析】选B。本题通过探究实验考查食物腐败的原因。甲装置中是直径玻璃管,空气中的微生物能够进入肉汤,而乙瓶中的是玻璃弯管,空气中的微生物不能进入瓶内,所以此实验的变量是微生物。
7.【解析】选B。本题考查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根据动物体内是否具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海蜇、乌贼和虾体内都没有脊柱,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8.【解析】选C。本题综合考查生物的生殖、遗传和生物的多样性知识,是一道综合题。白虎的白色这一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以遗传的;白虎为哺乳动物,其生殖发育特点为胎生、哺乳;白虎是食肉的动物,犬齿发达,但是盲肠不会发达,盲肠发达是与食草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结构特征,所以选项C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9.【解析】选A。本题考查细菌和真菌的结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选项A是正确的;细菌特别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它的形态;细菌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是真菌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利用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利用酵母菌可以制作馒头和面包等。选项B、C、D都是不正确的。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蝗虫具有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是对陆地缺水生活的适应,是否被天敌吃掉与外骨骼无关;鲫鱼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小运动时水的阻力,用鳃呼吸水中的氧气,这些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家鸽前肢变成翼,与飞行生活相适应;野兔神经系统发达,能迅速躲避天敌,与复杂的陆地生活相适应。
11.【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物的进化。原始大气中有氢、甲烷等气体,不含有氧气;始祖鸟是介于爬行类与鸟类之间的一类动物,说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人类和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2.【解析】选A。本题考查生物的进化知识。生物越低等,所形成的化石位于越早形成的地层中,生物越高等,所形成的化石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三叶虫、乌贼、珊瑚属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恐龙、龟属于爬行动物,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的一个类型;马、象、犀牛属于动物界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所以丙的化石应该在最早形成的地层中,乙形成的化石应该在最晚近形成的地层中,甲位于二者中间。
13.【解析】选B。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人工种植和养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工选择。
14.【解析】选B。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机制。主要是重组和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如变异出各种体色),然后环境对昆虫的体色自然选择,适合生存环境(如不易被天敌发现的体色)的基因的频率上升,不适合生存环境的则逐渐被淘汰。
15.【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江豚灭绝就意味着江豚基因库的消失。任何物种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个物种灭绝后不会再进化出现。
16.【解析】选B。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
17.【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食物链的理解。食物链的起始端应该是生产者,再按照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书写,一直到最高级的消费者。正确的顺序是:植物→鼠→狐。
18.【解析】选B。在食物网中,由于错综复杂的捕食关系,从而使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在不同的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植物为食,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在以上生物中,符合条件的只有Y。
19.【解析】选D。治理黄河最根本的措施是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植物的根系可以牢牢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20.【解析】选D。本题是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点分析:
(1)低碳生活是一种时尚健康的环保生活方式,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以改善环境。
(2)外出时少开私家车,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少汽油等含碳燃料的消耗,从而减少碳排放。
(3)我国很多地区采用煤发电,上下楼由乘电梯改为走楼梯可以节约用电,进而减少煤的燃烧,减少碳排放。
21.【解析】本题考查动物分类的知识。我们按照动物的形态特征把动物进行分类。其实动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关键是要抓住动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蟒蛇的体表被覆鳞片,卵生,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卵壳,这是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故属于爬行动物。
(2)奶牛、山羊同属于哺乳动物,因为它们的生殖发育特点都是胎生、哺乳。
答案:(1)爬行
(2)胎生、哺乳
22.【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动物的生殖、运动、分类等特征。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图中无脊椎动物只有蝗虫,而脊椎动物有青蛙、鱼、鸽子、兔子。根据生殖方式的不同,可将动物分为卵生和胎生两种,图中卵生的动物有青蛙、蝗虫、鱼、鸽子;胎生的动物只有哺乳动物——兔子。
(2)各种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蝗虫适于陆地生活,有防止水分散失的外骨骼,用气管呼吸;两栖类动物代表青蛙,其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鸟类适于空中飞行,为了满足飞行过程中高能量的消耗,能及时补充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鸟类有与肺连通的气囊,可辅助呼吸。
(3)从运动方式来看,蝗虫和鸽子都适于空中飞行,且有适于飞行的器官——翅,其特点是展开表面积大,质量薄而轻。
答案:(1)B、D、E
C、D、E
(2)气管
皮肤
气囊
(3)大、薄、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说法亦可)
23.【解析】本题考查酵母菌的作用及细菌和真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1)酵母菌是真菌,它在无氧条件下可以把淀粉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试管中会有气泡冒出,石灰水会变浑浊,因为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打开密封的玻璃瓶嗅到酒味是分解时产生了酒精。
(2)乳酸菌是细菌,它能把淀粉转化为乳酸,因为没有二氧化碳产生,所以试管中的石灰水不会变浑浊,也没有气泡冒出。细菌和真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1)酵母菌把淀粉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淀粉被完全分解(或酵母菌将淀粉全部分解)
(2)不变浑浊(或无气泡冒出或无变化)
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或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24.【解析】(1)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的作用下形成了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随降雨汇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内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在原始海洋内形成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氢、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不含有氧气,这些都是非生命物质,它们在高温、紫外线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简单的有机物,随雨水汇入原始海洋,不断地相互作用,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3)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进行的实验,合成了多种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一类有机物)。因此证明了无机物能形成有机小分子。
(4)根据化学进化学说的观点,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②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③有机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④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目前已在人工条件下实现了第一阶段的实验演示,而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证明有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但此过程不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完成的,所以只能作为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一阶段的一个证据。
答案:(1)原始大气
原始海洋
(2)原始大气
没有氧
原始海洋
原始生命
(3)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
(4)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25.【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1)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各种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2)分析图示可知,该生态系统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3)食物链中位于第二环节的生物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4)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如果该环境中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在一段时间内,蛇会因天敌减少而大量增加。大量增加后的蛇会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又开始下降。
答案:(1)生产者
消费者
(2)5
食物网
(3)植食性
(4)增加(或先增加后减少)
26.【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生物多样性、遗传规律和生态系统的知识。(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黄岩岛水域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属于物种的多样性。(2)金枪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适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作用。(3)金枪鱼鳍的蓝色和黄色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4)食物链反映的是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根据图中资料显示,金枪鱼吃章鱼,章鱼吃小鱼,小鱼吃浮游藻类,因此食物链为:浮游藻类→小鱼→章鱼→金枪鱼。(5)因为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生物体内后,无法分解,难以排出,因此会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食物链的末端(顶级消费者)富集的有害物质最多。
答案:(1)物种
(2)鳃
(3)相对
基因
(4)浮游藻类→小鱼→章鱼→金枪鱼
(5)金枪鱼
27.【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动物分类的知识。
(1)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因为生产者植物要依靠它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如果没有光照,对于此密封生态瓶来说,不仅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瓶中的氧气会因为其他生物的呼吸作用而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将越来越多,气体不能很好地循环,最终这个生态系统将崩溃。
(2)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共同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在这两个生态系统中,都有一类必不可少的,看不见的生物,它们就是生物成分中起分解作用的细菌和真菌。
(3)根据动物体内有没有脊柱,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其中鱼类是最早的脊椎动物。螺蛳和虾都是无脊椎动物,其中螺蛳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而虾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甲壳动物。
(4)一般情况下,每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和稳定性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相关,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和稳定性也就越强,反之越弱。
答案:(1)因生态瓶中的水草(生产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中的各种生物因缺乏食物和氧气而死亡,进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崩溃
(2)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3)无脊椎
(4)生态瓶
生态瓶成分少,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28.【解析】(1)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地域内生物以及其所生活环境的总称。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2)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主要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鄱阳湖这个湿地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阳光、温度、水、空气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优越的生存条件。
(3)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和能量来源;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4)种子萌发长出幼苗体现了生物的繁殖特征。
答案:(1)环境
(2)阳光

空气
土壤
温度
(3)消费者
生产者
太阳能
(4)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