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 语文 第五单元 第二十课 20、古代诗歌五首(共5个PPT) (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 语文 第五单元 第二十课 20、古代诗歌五首(共5个PPT) (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12 08:23:23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诗圣——杜甫望岳杜甫杜甫知多少? 走进作者
杜甫是____代诗人,有“____”之称。他的诗被誉为“____”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三吏” :
“三别”: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唐诗圣诗史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三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 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 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
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
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
的影响是深远的。 杜


介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经历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他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一 读书壮游时期二 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三 战乱流离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四 漂泊西南时期我国古代诗歌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要求工对绝句(4句)律诗(8句)五言、七言(字)古体诗近体诗四联诗义
(内容主旨)诗技
(笔法技巧)诗情
(情怀感染)诗歌鉴赏四要素望岳杜甫解题望:看
岳:泰山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 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三字经: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五岳”地理位置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泰山日出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准字音dàizìcéngliǎo诗歌鉴赏这首诗押___韵?韵脚有哪些?押ao韵
韵脚有:了 晓 鸟 小 一、诗韵(声韵节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把握节奏二、诗意与诗技鉴赏 首句是_____(修辞),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__________的特点。设问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地域广阔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翻译: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1、首 联:齐鲁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割:分?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翻译: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2、颔 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三句____,用了______的修辞,写出了泰山________ 的特点四句______,用了______的修辞,写出了泰山___________。山势之高峻颔 联:神奇秀丽实写夸张虚写虚实结合拟人 ?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其好在何处。明确“钟” 和“割”
“钟”是“聚集”之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的如此美丽,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出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割”是“分割、划开”之意,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壮丽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眦:眼眶。 ?曾:同“层”翻译:层云生起,是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3、颈 联: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 翻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七八句化用孔子“_______________”之句,深化主旨。登泰山而小天下4、尾 联:认为……小登上认为……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蕴含了什么哲理?
感情: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取得成功。《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整体把握首联远望,
颔联近望,
颈联细望,
尾联极望。   岱宗夫如何?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远望近望望岳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细望极望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合作探究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
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
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 “兼济天下” )的远大抱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把握诗情灵活性默写1、《望岳》中虚实结合,用虚笔写泰山之秀美,用实笔写泰山之高大的两句是:
2、 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作者志向高远的诗句是:
3、《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归之于大自然的句子是:
4、表达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可以引用《望岳》中的诗句:
5、《望岳》中包含人生哲理的句子:
6、写远望泰山之景的句子:
7、写近望泰山所见的句子:
8、抓住景物细节表达诗人心情激荡、眼界开阔的句子:
9、写泰山秀美的一句:
延伸拓展赏析和积累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还知道哪些有“泰山”的诗句、俗语?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捐细流,故能就其深。 ——司马迁? 4、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5、人心齐,泰山移。 课件22张PPT。失意人生,狭路相逢这是一个失意人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
故事的主人公仪表堂堂,大有作为,然遇人不淑以及直言不讳,惹来诸多猜忌之音:
首先在谏言期间,不受重视,深陷囹圄;
其次在参谋期间,自告奋勇,饱受株连;
幸而在忧愤之间,奋笔疾书,得有佳诗;
在走投无路,报国无门后,陈子昂忧愤万分,悲从心出,终于站在幽州登楼台前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登幽州台歌》
了解作者——陈子昂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官场上的潮起潮落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幽州台 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幽州台 燕昭王招贤“幽州台”或“黄金台”成为圣明君主广揽贤才的象征。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写作背景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huàngtì读出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④。
念⑤天地之悠悠⑥,独怆然⑦而涕⑧下①前:过去
②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③后:未来
④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⑤念:想到
⑥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⑦怆然:悲伤的样子。
⑧涕:眼泪诗歌大意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向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 限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意译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1、你觉得此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悲愤情态。 1.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2.对英明君王的渴盼。
3、生命短促
4.表达了人生的孤独、寂寞、悲凉 2、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感情?内容解析:1、孤独 2、生之短促 3、怀才不遇}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时间的久远空间的阔大个人的渺小抒发感伤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结合全诗分析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合作探究参考答案:
诗人通过营造苍凉悲壮的意境,刻画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两句俯仰古今,追忆早已逝去的明君,感慨无缘见到后世的英豪,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出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结合全诗分析 小结归纳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________;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________。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显得个人之______。第四句描绘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________的气氛。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________而感到________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时间之久远空间之阔大孤单寂寞悲哀苦闷苍凉悲壮报国无门孤独凄凉渺小文章主旨: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课件20张PPT。登飞来峰北宋 王安石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飞来峰的传说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飞来峰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灵隐路法云弄1号。飞来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飞来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
明人袁道曾盛道:“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据前人记载,飞来峰过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湮没。仅存的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 飞 来 峰
王安石
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问 说 鸡 鸣 见 日 升。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
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1.读诗歌,读准确,读出节奏感。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结合注释,读懂诗意。读懂诗意。 登 飞 来 峰
王安石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闻 说 鸡 鸣 见 日 升。 飞 来 峰 顶 有 座 高 耸 入 云 的 塔 ,听 说 鸡 鸣 时 分 可 以 看 见 旭 日 升 起 。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
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不 怕 层 层 浮 云 遮 住 我 那 远 眺的 视 野 ,只 因 为 我 站 在 飞 来 峰 顶 ,登 高 望 远 心 胸 宽 广。 1、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合作探究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描写景物抒发情怀 2、生品读前两句。 前两句写景,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峰上古 塔之高,“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 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侧面烘托了飞来峰的高。
3、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资料: 飞来峰高168米。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
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 背景链接《登飞来峰》作于宋仁宗皇枯二年(1050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卑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临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阔大情 怀,这首诗可看作是实行新法的前奏。诗人借此抒发了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与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3、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的忧虑,而诗人却强调“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时的气度和决心,寄寓 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课堂小结1.《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同样意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课堂巩固与之容易混淆的诗句是?《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40张PPT。☆古诗词背诵☆己亥杂诗你了解龚自珍吗?我们一起来说说.说说作者作者: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作者: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北 京浙 江龚自珍纪念馆写作背景《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220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己亥杂诗》 。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首。这一大型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朗读欣赏已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做春泥更护花。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思考:1、诗人如何写出辞官离京时的愁绪的?
答:下笔一个“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思考:2、为什么说“吟鞭东指”“即天涯”?
答:因为在诗人看来,这次离京,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出了城门,就如同人在天涯一般。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3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落红不是无情物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化作春泥更护花4、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
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以新奇的比喻(“落红”比喻自己离开官场后),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抒发了不忘报国的崇高胸怀,
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今天,我们常用这句诗来表达无私奉献(为了美好事物而敢于献身)的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
再读领悟此诗共四句,写了几种心境?传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我们一起来品读。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离别的忧伤,解甲归田的惆怅感情:比喻明志,表达作者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崇高的献身精神归途的轻松愉快与豪迈积极的人生态度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1、爱国情怀主题意义2、无私奉献精神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的句子是

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句子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练习看谁背得快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小结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
()李煜
()李清照
()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
()孟浩然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古代诗人描写落花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同 题 拓 展己亥杂诗
¤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shìyīn依仗、依靠沉默不语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注释】 九州:指中国。 生气:焕发生机,生气勃勃。 恃风雷:恃,依靠。风雷,本指风神、
雷神,这里比喻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究:毕竟。【注释】喑:哑。比喻在高压政治下,大家都不敢说话。【注释】天公:天帝,在这里指清朝皇帝。 重抖擞:重新振作精神。【译文】 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政治昏暗
呼唤改革}殷切希望
心底呼唤}希望改变现状期待人才辈出课件23张PPT。游山西村陆游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题意2、释诗句,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南宋著名诗人。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疏通诗歌大意。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颔联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颈联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尾联题目的意思是什么?游山西村“游山西村”:
在山西村游玩。 游玩莫 笑 农 家 腊 酒 浑 (你)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年留客足鸡豚 (他们)在丰收之年用丰盛的菜肴来招待客人。山重水复疑无路, 山重重叠叠,溪曲曲折折,仿佛无路可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突然又见柳绿花红的掩映中出现一个村庄。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腊月酿的酒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
菜肴尽够丰盛不要一座座青山,一条条小溪,
正怀疑无路可走时。
突然发现垂柳浓密,鲜花烂漫
的地方又有一个山村。2释诗句,明诗意猪 箫 鼓 追 随 春 社 近 箫鼓的声音接连不断,是因为春社日将临衣冠简朴古风存。 人们穿的、戴的都很简洁朴素,传统的风俗习惯依旧存在。 从今若许闲乘月从今以后,如果允许(我)趁着月色出外闲游,拄杖无时夜叩门。 拄着拐杖随时敲农家的门。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热情好客山村美景民风淳朴抒写愿望全诗围绕( )展开的。
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游色彩明丽的江南农
村风光图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赏析:“足”的表达效果
翻译+作用
足:足够,丰盛。“足”字生动传神地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内容上写出了山水重叠环绕,春光无限的自然风光。
哲理: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就是说在遇到挫折时,要不畏惧、不退缩,充满信心,振作起来,就能摆脱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重游的期望,表达了自己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欣赏了完了这首诗,同学们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赞美一下山西村的景美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能不能用一句诗来赞美
山西村的人更美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俗语:
1、“阳光总在风雨后”
2、“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游山西村
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
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告诉我们:面对困难,不要放弃,不要退缩,要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困难总会解决的,总会看到阳光的。视频编辑新星www.bianjixing.com成语典故:柳暗花明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诗中有这样两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