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我的母亲》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胡适《我的母亲》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12 10: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我的母亲胡适中国谁取得的学位最多?胡适
一生取得35个博士(包括名誉博士)学位。胡适:著名学者、诗人,原名嗣穈(méi),学名洪骍(xīng),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徽州绩溪人。1891年出生于上海。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的白话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还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是二十世纪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思想家。 作者简介 胡适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1922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主要经历
冯顺弟(1873—1918),农村出身,不会识文断字,是绩溪县中屯人。19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传的续弦。胡适的父亲胡传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然而天不假年,50出头便撒手人寰(huán),抛下了孤儿寡母。成了寡妇的冯顺弟无奈中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老家寻找生路,让孩子接受教育。23岁的冯顺弟成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 胡适的母亲听录音后,回答下列问题1、我小时候特别文,得了个什么绰号?2、我童年时代最活泼的玩意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失去学音乐和画画的机会的?4、我的母亲一早把我叫起来坐在床上干什么?5、因为什么事母亲重重责罚了我?6、母亲对于大嫂、二嫂的恶劣态度是怎么做的?7、母亲对于五叔的侮辱是如何表现的?8、我在几岁的时候离开母亲出外独自“混”的?
文绉绉 ( ) 穈 ( )
掷铜钱 ( ) 翳 ( )
羞愧 ( ) 宽恕 ( )
绰号 ( ) 庶祖母( )
佃户 ( ) 筹备 ( )
吹笙 ( ) 抽屉 ( )
你能读准下列字音吗?zhōu yìzhìméikuìshùchuòshùdiànchóushēngtì解读探究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1、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5—7)(8—11)(12)一、是对“我”的管教。(对我)学习上的督促。(5)做人上的训导。(6—7)具体分析:②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9—11)①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8)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对家庭)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对自己)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12)一、是对“我”的管教。(对我)学习上的督促。(5)做人上的训导。(6—7)具体分析:严厉、慈爱②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9—11)①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8)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对家庭)气量大、性子好、容忍、仁慈、温和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对自己)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12)很有刚气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第4段: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第6段: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第7段: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第10段: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第12段: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2、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母亲是一个慈爱、严厉,气量大、性子好、容忍、仁慈、温和,很有刚气的人。3、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怀念、感激、敬爱之情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四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1)前三段表明,作者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并与文末相呼应。(2)本文选自《胡适自传》,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把母亲当作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深入文本2、作者写“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意图何在?烘托母亲气量大、容忍的品性。3、“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写两个嫂子“最不懂事”、”气量很窄小”意图何在?烘托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4、概括结尾一段的大意。这一段运用哪一种描写方法?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侧面描写。母亲对我的影响不单体现在对“我”的“言教”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我的“身教”上。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在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5、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一点儿”则是作者实事求是、自谦的体现。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毕竟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我”在人海里“混”,没有人来管束“我”,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念;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本文通过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的几件事情,表现母亲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品行,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之情。小结文章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