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初二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本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表格相应的题号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写道:“——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辛亥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国民革命
2.1949年10月1日,历经沧桑的中国人迎来了自己的节日。这一天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李晓明同学搜集到下面三幅历史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黄继光
邱少云
A.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
B.抗美援朝
C.解放西藏
D.大炼钢铁运动
4.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上述材料出自某部法律文献,该法律文献的颁布为下列哪一事件的进行奠定了法律基础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为了便于记忆历史知识,我们常用简洁的词语来总结某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一桥”“二铁”“三藏”“四厂”总结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A.1953—1957年
B.1957—1965年
C.1966—1976
年
D.1978—2000年
7.对下表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增长速度比重变化行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重比例(%)
农业
4.5
52.8
43.5
轻工业
12.8
29.6
29.2
重工业
25.4
17.6
27.3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下面是“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改变落后的状况,从l953年开始采取的措施是
人均产量
中国(1952年)
美国(1950年)
印度(1950年)
钢产量
2.37千克
538.3千克
4千克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A.贯彻土地改革政策
B.实施第—个五年计划
C.掀起“大跃进”运动
D.落实改革开放政策
9.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
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开国大典
C.第一届全国人大
D.政治协商会议
10.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年份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71.8%
6.9%
0.7%
1.5%
19.1%
1956
7%
0.1%
7.3%
53.4%
32.2%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行
C.苏联的经济援助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1.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12.如图为我国流行一时的宣传画,它应流行于
A.新中国成立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
D.“大跃进”运动时期
13.对一个职业、一种工作、一项事业、一门手艺,要有发自内心、始终如一的热爱,要有经久不衰、脚踏实地的干劲,要有淡泊名利、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工匠精神”。下列人物中发扬工匠精神,成为石油工人楷模的是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14.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比如当前流行,“正能量”、“微信”、“4G”、“互联网+”等。通过流行语的变化,我们能够感受时代的变迁(如下表所示)。下列流行语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有
建国初期
“人大”“政协”“三大改造”
探索时期
“大跃进”“放卫星”“原子弹”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大包干”“经济特区”“下海”
①“红卫兵”
②“走资派”
③“上山下乡”
④“两个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上行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反思主要是基于
A.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
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C.“大跃进”造成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D.“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16.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和篇章。我国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7.下表反映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19户110多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20户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8.20世纪80年代,它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是经济特区的代表,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它是
A.上海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19.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讲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0.“1978年后,农村地区不断繁荣,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城市生活越来越丰富、开放、宽松,与外国的贸易和科学往来飞速发展。”这利益于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大跃进”
D.改革开放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21.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2.一五计划的实施使中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断迈进。
23.“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身上体现了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
24.1956年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严重失误,国民经济严重倒退,并未取得建设成就。
25.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从此,中国历史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填空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格1分,共6分)
27.1952年,
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
。
28.1956年
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一举粉碎了
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文革浩劫。
29.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
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随着对外开放的起步,广东的
在短短几年内,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被称为
“一夜崛起之城”。
四、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30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56年)
材料二
党的十三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于,……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依据这个理论和路线制定了全面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代表们一致认为,十三大报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教科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在十三大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开拓前进》《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5日)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提出的“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次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是谁 如何理解“十三大报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我国现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最基本依据是什么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之后我国又开放了广州、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经济开放区。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通商口岸和材料二中的特区和城市,分别在什么时候开放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港口和城市,开放的方式有何不同?
(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家乡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请你为我们的家乡黔西南州的经济建设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该计划结束时哪两个部门取得了重大成就?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新体制指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
1-10
CBBDA
ABBCA
11-20
ADBAD
DDBDD
二、判断
21-26
ABABAA
三、填空
27.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
28.三大改造
江青
29.凤阳
深圳
四、材料
30.(1)任务: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奠基人:邓小平。新发展:阐明了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会议:中共十四大。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31.(1)鸦片战争以后(或1840年以后);改革开放以后(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或1980年以后)
(2)材料一被迫开放;材料二主动开放。
(3)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旅游。
32.(1)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
(2)工业,交通运输业
(3)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