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陵前镇初级中学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陵前镇初级中学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12 22:2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50分,每题2分)1.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共同的根本目的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思想控制
C.巩固君主专制
D.防止人民反抗
2.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
B.“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 杜甫)
C.“苏湖熟,天下足。”(宋 谚语)
D.“无徽不成镇。”(明清 谚语)
3.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
A.开元通宝
B.刀形币
C.秦圆形方孔币
D.交子
4.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5.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6.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7.人物归类认识很重要,比如政治人物、思想文化人物。下列历史人物属于思想文化人物的有(  )
①孔子 ②司马迁 ③忽必烈 ④康熙大帝 ⑤董仲舒 ⑥郑成功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④⑥
D.②③⑥
8、“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
9、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   C.金瓶掣签制   D.君主立宪制
10、“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D.行省制11、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2、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C.军政实现合一

D.皇权高度膨胀
13、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图1(汉)坐而论道
图2(宋)站议时政
图3(清)跪受笔录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14、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少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地中海西岸
C.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由江苏南京出发
15、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中西方文化差异
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

C.中西方人种差异
D.中国文人的偏见
16.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的“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这条道路的起点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遵义会议
18.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是近代中国的缩影。下列事件没有发生在该地的是(  )
A.中华民国成立
B.同盟会的成立
C.国民党政权垮台
D.日本侵略者制造大屠杀惨案
19.小美在一次练习中把下列选项连在了一起,其中错误的是(  )
A.中共一大——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中共七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长征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D.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20.下表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项目 一战前(工厂数) 一战后(工厂数)
棉纺厂 22家 64家
缫丝厂 170多家 430多家
面粉厂 40多家 120多家
A.辛亥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1.在民族危亡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西安事变,立下了不朽功勋。下列选项中,对他们评价准确的是(  )
A.“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B.“开台第一人”
C.“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22.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互换戒指,携手同归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23.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在七十多年的风雨中,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民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它是(  )
A.《申报》
B.《民报》
C.《中外纪闻》
D.《新青年》
24、“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宏愿心中藏,普度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戒日王
25、自汉朝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新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下列选项中与此有关的是(

①设置西域都户
②制定“金瓶挚签”制度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50分)
26、(10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永恒不变的追求。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哪一个朝代?建立者是谁?(2分)
(2)隋朝结束分裂完成了统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哪一项工程?隋朝的建立者是谁?(2分)
(3)唐朝时民族关系融洽,与哪个少数民族“和同为一家”?唐朝的建立者是谁?(2分)
(4)元朝时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制度?被毛主席称为“一代天骄”的历史人物是谁?(2分)
(5)明朝前期,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谁七下西洋?明朝的建立者是谁?(2分)
27、(8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代相传。由此,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个以“我与中华文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也加入到其中吧!
【资料展示】
材料一 孔子曰:“仁者爱人”“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 隋唐时期,注重吸纳外来文化,形成了兼收并蓄、贯通中西的文化特点,创造了辉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材料三 宋明时期,科技文化成就层出不穷。
【探究历史】
(1)材料一是春秋时哪一学派的思想?请你说出其他的学派(一例)及主要思想。(3分)
(2)结合材料二,列举隋唐时期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事例。(2分)
(3)分别列举宋、明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各一例)(2分)
【得到认识】
(4)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传承传统文化?(1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二: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
材料三: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请回答:
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民族政策?他采取了哪些办法来改善民族关系?(4分)
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2分)
29、(18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九十年是辉煌的九十年,也是艰难的九十年。九十年间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完成了其他阶级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中国共产党这九十年的光辉历史吧!
【再现历史】
材料一 7月30日晚,会议刚开始不久,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言语慌张,形迹可疑。代表们随即分散离开。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就包围并搜查了会议地点。……第二天,代表们在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继续开会。
(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次会议?有什么主要内容?(8分)

【探究历史】
材料二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纠正了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三 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2)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遵义会议?(2分)
(3)材料三指的是哪一次会议?如何正确评价党的这次会议?(4分)

【总结历史】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中国革命过程中党召开的历次会议有什么共同作用?(4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25个小题,50分,每题2分)
1、
C
2、C
3、C
4、C
5、C
6、B
7、A
8、D
9、A
10、C
11、C
12、D
13、D
14、C
15、B
16、C
17、A
18、B
19、B
20、D
21、A
22、D
23、A
24、B
25、D
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50分)
26.(10分)
(1)秦;(1分)秦始皇(赢政)。(1分)
(2)隋朝大运河(或大运河);(1分)隋文帝(杨坚)。(1分)
(3)藏族(或吐蕃);(1分)唐高祖(李渊)。(1分)
(4)行省制度;(1分)元太祖(成吉思汗)。(1分)
(5)郑和;(1分)明太祖(朱元璋)。(1分)
27.(8分)
(1)儒家;(1分)墨家,“兼爱”“非攻”等。(2分)
(2)大运河、赵州桥;(1分)诗歌等。(1分)
(3)宋代的活字印刷术、明代的《本草纲目》等。(2分)
(4)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等。(言之成理即可)(1分)
28、(14分)
(1)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2分)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完善科举制(2分)
(2)以民为本;(2分)重视农业(2分)
(3)民族平等,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2分)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加强和他们的联系。(2分)
(4)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2分)
29.(18分)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分)在这次会议上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2分)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2分)大会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2分)
(2)在前有敌人,后有追兵,革命处于极度危难的情况下召开的遵义会议。(2分)
(3)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分)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从现实出发,召开中共“七大”,解决了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策略和胜利建国的问题。这是一次高瞻远瞩的会议,是一次适时而务实的会议。(2分)
(4)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党所召开的每次会议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些会议的召开,才使得党内有了统一的思想、认识,并转化为行动。为以后的革命指明了方向,使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最终取得胜利。(4分)










装订线内不许答题
横线以内不许答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