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16课《南京大屠杀》(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16课《南京大屠杀》(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13 11:14:24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南京大屠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品味报告文学的写作风格。
(2)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3)理解夹叙夹议手法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影片,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体会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体会重点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夹叙夹议手法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南京大屠杀相关资料;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朝日新闻》认为,在历史教科书中,日本的侵略史正在消失。日本各教科书出版商在1995年的送审版本中均有慰安妇的记载,但这次没有一家直接提及慰安妇问题,只有帝国书院版本间接谈到慰安设施。强行绑架外国劳工问题也被淡化成“外国劳工被带到日本”。21教育网
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亚洲政治史的著名教授天儿慧发表文章认为,既然是历史教科书就应该忠于历史事实。例如: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新教科书将其写成“为了亚洲的解放”,而极力淡化日本谋求在亚洲的霸权地位的真实目的。www.21-cn-jy.com
读了相关的报道,请同学们谈谈感受,说说自己对日军侵华史、抗日战争的了解和认识。
二、背景简介
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南
京大屠杀》刊登在1987年第7期《解放军文艺》,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出示相关史实图片)21·世纪*教育网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1937年,30多万南京人民被侵华日军集体大屠杀!不要忘了1937年12月13日,不要忘了惨死在日军手下的30多万中国同胞,不要忘了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杀戮……历史,是永远无法改变的。2-1-c-n-j-y
三、检查预习
1.为下列生字词注音(课件出示)
蹂躏(róu lìn) 毛骨悚然(sǒng) 褴褛(lán lǔ) 蛊惑 (gǔ) 狰狞(zhēng níng)
寻觅(mì) 蹒跚(pán shān) 虐待(nuè) 尸骸(hái) 诅咒(zǔ) 惨绝人寰(huán )
2.解释下列词语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褴褛:(衣服)破烂
蛊惑:毒害,迷惑。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毛骨悚然:身体汗毛竖起,脊梁骨必冷。形容心灵或身体突然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恐惧感觉。悚然,害怕的样子。21cnjy.com
凶神恶煞:原来指凶恶的神,现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惨绝人寰:人世上再没有那样凄惨的了。人寰,人世。
四、整体感知
1.“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课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细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述了哪起大屠杀惨案。
着重记述了日军攻陷南京后的三次大屠杀惨案:1937年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12月15日的下关大屠杀;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21*cnjy*com
2.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8):用倒叙的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突出说明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伤痕。【来源:21cnj*y.co*m】
第二部分(9-34):以铁的事实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罪行。
第一层(9-21):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个惨案。
第二层(22-32):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
第三层(29-34):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
第三部分(38-42):点题——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
五、合作探究
1.朗读文章第一部分,思考:
(1)文题是“南京大屠杀”,而开篇却描写今日南京的繁华景象,这是为什么?
作者开篇写今天的南京城生机勃勃、和平繁荣的景象,接着就写静缘老太太因来到自己当年惨遭日军蹂躏的老槐树下而又一次发疯被路人送进医院。景与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震撼力、冲击力。以乐景写悲情,警醒人们勿忘国耻。21·cn·jy·com
(2)“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抚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这句话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同时兼有抒情。行文上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引出下文静缘年轻时的不幸遭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时光虽然流逝了,历史的伤痕却无法抺平,这足见日军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之深。
(3)H医生在讲述老太太的创伤时,拿出了一位美国女护士的日记,文章直接引用了日记原文来描述当时的情景,这有什么作用?
引用美国护士的日记,证实了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是老太太精神失常的根源,而直接引用日记原文而非转述,则增强了这一事实的真实性与说服力,铁的罪证让人无可辩驳。
(4)这一部分最后一节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其作用如何?
明确:夹叙夹议的写法,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强调进光可以流逝,历史却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21*cnjy*com
2.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思考:作者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个惨案的依据各是什么?这三次大屠杀的情形是怎样的?
分别是:日军随军记者的报道;日本老军人的回忆;中国幸存军人的控诉。
燕子矶大屠杀是把人赶到渡江码头,用机关枪扫射;下关大屠杀,是把人“绑缚在一起连成一列长阵,弯弯曲曲望不见尽头”;草鞋峡大屠杀是把人“关到了幕府山一块用铁丝网围起来的空场上”。这种屠杀形式真是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3.读第二部分第二层,思考:写了日军零散屠杀哪两件惨案?两个案件,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两个日本杀人魔王的杀人比赛,比谁杀的人多。
②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300多个无辜中国人的血腥事件。
前者详后者略,详略得当。
4.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层,思考:
(1)31-33段是说明性文字,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触目惊心的数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第34段中外观察家的看法和对当时情况的补述有什么作用?
来自第三方的评述大大增强了本文的客观进补性,说明事实上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的中国同胞的数量是远远超出现有统计且难以计数的。2·1·c·n·j·y
(3)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朝日新闻》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说一说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引用这些资料起了怎样的作用。
首先,引用这类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既活现了幸存者亲身经历的大屠杀,又反映了外国人目睹的日军暴行,还以法庭查证证实史实的毋庸置疑,也通过战犯本人的交待,道出了大屠杀的真相。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叙述南京大屠杀惨状,更具现场感、真实性,更有冲击力、震撼力。
其次,引用这类资料还有其现实意义:现在在日本有人甚至企图把南京大屠杀事件当作“无稽之谈”。文中大量引用日本众多媒体的报道和战犯本人的交待,无疑起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作用,有力批驳了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者的弥天大谎。www-2-1-cnjy-com
5.第阅读第三部分,思考:
(1)第36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夹叙夹议地再次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罪行,抒发了写这篇文章时的感受:提起的笔沉重,悲愤的心战栗。表露了作者悲愤的心境和强烈的爱憎。
(2)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作为历史的回顾”除了曾有过的辉煌外,“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这段历史虽然耻辱,但却不该被忘记,它时刻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荣,也应牢记祖国的学生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6.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第一部分末段“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大江东去,逝者如斯。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夹叙夹议。其中末句的议论,强调了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在写三个集体大屠杀后,转入写“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前,有“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一句议论,这里的议论既揭示了日寇杀人竞赛的惨无人道,又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同样由写日军杀人竞赛转到写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三百多人时,也用了一个议论句(“如果说向井敏明和野田岩是两只杀红了眼的恶魔,那么田中军吉简直比恶魔更凶残”)起承上启下作用。文章第二部分末段,也是夹叙夹议。
第三部分是较为集中的议论、抒情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结、点题及升华主题的部分。其中第一自然段,借记叙抒情。第二自然段,夹叙夹议,揭露日本法西斯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的罪行。第三自然段,前一句夹叙夹议,后一句借议论抒情,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备感欣慰、自豪之情。第四自然段,议论,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荣,也应该牢记祖国的深重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第五自然段,议论,是对第四自然段的阐释,也是点题。
六、情感延伸
课文最后说:“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请大家各抒己见,谈谈今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示例:牢记祖国的学生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国早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学完课文,我们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应当说,这是我们民族的耻辱。对“耻辱”二字,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你面临同样的情况,难免一死,你准备怎么做?
对于耻辱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人数上说,被屠杀的南京市民竟有三十多万;一是从精神上说,被屠杀的市民竟毫无反抗,甘心被杀戮。 【出处:21教育名师】
我准备拼死一搏。因为同样是死,一定要轰轰烈烈地死,象李清照说的那样“死亦为鬼雄”。
七、课堂小结
1.对本文写作特点的理解:
(1)利用倒叙的写法,突出事件的严重性,使对比鲜明突出。
(2)夹叙夹议的写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运用引用历史事实资料,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性,增加了批判性。
2.“报告文学”体裁简介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举例说说“报告”与“文学”在文中的结合。
“报告”,讲究事实的真实性。“文学”讲究典型性、艺术性等。
报告文学是借助形象来迅速反映真人真事的文学体裁。它是文艺性的通讯、特写、速写的总称。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三是政论性。它必须把现实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或史实、迅速、准确、真实地报告给广大读者,这是它的新闻性。但它又必须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以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它必须注重人物形象描绘,重视情节结构的艺术组织与安排,语言必须具有文学色彩。报告文学的内容完全属于真人真事,是作家采访、调查,观察所得的材料,但是由于对这些采访材料作了加工取舍和组织安排,注意了人物形象刻画,因此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报告文学要求作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审美观点倾注于作品之中。作者有权对他所见的事实发表评论。这就形成了报告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政论性。【版权所有:21教育】
八、课后作业
浏览相关网站,查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写一封信,控诉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无耻嘴脸。
【板书设计】
南京大屠杀
都市风光(优美) 对比 老太太发疯(惨状)
回忆
燕子矶——赶到码头用机关枪扫射
集体屠杀 下关——用绳捆在一起,连成串杀害。
草鞋峡——用铁丝网网住杀害
零散屠杀 两个日军——杀人比赛
田中军吉——连杀300多人
法庭查证——历史结论、铁证如山
【教学反思】
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文本。学生对“爱国”二字的理解,只是感性,未能了解其之实质内容;不过,由于本文是一篇语言比较浅显的文章,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只充当导演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即让学生以自学为主,老师点拨为辅,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3张PPT)
《南京大奢杀》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
情境导入
《朝日新闻》认为,在历史教科书中,日本的侵略史正在消失。日本各教科书出版商在1995年的送审版本中均有慰安妇的记载,但这次没有一家直接提及慰安妇问题,只有帝国书院版本间接谈到慰安设施。强行绑架外国劳工问题也被淡化成“外国劳工被带到日本”。
情境导入
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亚洲政治史的著名教授天儿慧发表文章认为,既然是历史教科书就应该忠于历史事实。例如: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新教科书将其写成“为了亚洲的解放”,而极力淡化日本谋求在亚洲的霸权地位的真实目的。
你怎么看?
背景介绍
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
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南京大屠杀》刊登在1987年第7期《解放军文艺》,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背景介绍
万人坑内死人尸骸头颅
背景介绍
日军用活人进行刺杀训练
背景介绍
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在活埋中国军民
背景介绍
1937年,30多万南京人民被侵华日军集体大屠杀!不要忘了1937年12月13日,不要忘了惨死在日军手下的30多万中国同胞,不要忘了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杀戮……历史,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整体感知
字词注音
蹂躏( ) 毛骨悚然( ) 褴褛( )
蛊惑 ( ) 狰狞( ) 寻觅( )
蹒跚( ) 虐待( ) 尸骸( )
诅咒( ) 惨绝人寰( )
róu lìn
sǒng
lán lǔ

zhēng níng

pán shān
nuè
hái

huán
整体感知
词语解释
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衣服)破烂
毒害,迷惑。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身体汗毛竖起,脊梁骨必冷。形容心灵或身体突然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恐惧感觉。悚然,害怕的样子。
原来指凶恶的神,现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人世上再没有那样凄惨的了。人寰,人世。
蹂躏:
褴褛:
蛊惑:
熙熙攘攘:
毛骨悚然:
凶神恶煞:
惨绝人寰:
整体感知
1937年12月13日——燕子矶大屠杀
12月15日——下关大屠杀
12月18日——草鞋峡大屠杀
“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课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细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述了哪起大屠杀惨案。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8):用倒叙的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突出说明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伤痕。
第二部分(9-34):以铁的事实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罪行。(三个层次)
第三部分(38-42):点题——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
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9-34):以铁的事实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罪行。
第一层(9-21):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个惨案。
第二层(22-32):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
第三层(29-34):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
合作探究
(1)文题是“南京大屠杀”,而开篇却描写今日南京的繁华景象,这是为什么?
景象:南京城生机勃勃、和平繁荣的
静缘老太太:因来到自己当年惨遭日军蹂躏的老槐树下而又一次发疯被路人送进医院。
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景与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震撼力、冲击力。以乐景写悲情,警醒人们勿忘国耻。
合作探究
(2)“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抚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这句话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兼有抒情
行文上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引出下文静缘年轻时的不幸遭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时光虽然流逝了,历史的伤痕却无法抺平,这足见日军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之深。
合作探究
(3)H医生在讲述老太太的创伤时,拿出了一位美国女护士的日记,文章直接引用了日记原文来描述当时的情景,这有什么作用?
引用美国护士的日记,证实了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是老太太精神失常的根源,而直接引用日记原文而非转述,则增强了这一事实的真实性与说服力,铁的罪证让人无可辩驳。
合作探究
(4)这一部分最后一节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其作用如何?
夹叙夹议的写法,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强调进光可以流逝,历史却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
合作探究
读第二部分第一层
作者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个惨案的依据各是什么?这三次大屠杀的情形是怎样的?
分别是:日军随军记者的报道;日本老军人的回忆;中国幸存军人的控诉。
燕子矶大屠杀是把人赶到渡江码头,用机关枪扫射;下关大屠杀,是把人“绑缚在一起连成一列长阵,弯弯曲曲望不见尽头”;草鞋峡大屠杀是把人“关到了幕府山一块用铁丝网围起来的空场上”。这种屠杀形式真是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合作探究
读第二部分第二层
写了日军零散屠杀哪两件惨案?两个案件,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两个日本杀人魔王的杀人比赛,比谁杀的人多。
②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300多个无辜中国人的血腥事件。
前者详后者略,详略得当。
合作探究
读第二部分第三层
31-33段是说明性文字,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触目惊心的数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合作探究
(2)第34段中外观察家的看法和对当时情况的补述有什么作用?
来自第三方的评述大大增强了本文的客观进补性,说明事实上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的中国同胞的数量是远远超出现有统计且难以计数的。
合作探究
(3)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朝日新闻》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说一说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引用这些资料起了怎样的作用。
首先,引用这类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多角度、多侧面叙述南京大屠杀惨状,更具现场感、真实性,更有冲击力、震撼力。
其次,引用这类资料还有其现实意义。起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作用,有力批驳了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者的弥天大谎。
合作探究
读第三部分
(1)第36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夹叙夹议地再次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罪行,抒发了写这篇文章时的感受:提起的笔沉重,悲愤的心战栗。表露了作者悲愤的心境和强烈的爱憎。
合作探究
(2)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作为历史的回顾”除了曾有过的辉煌外,“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这段历史虽然耻辱,但却不该被忘记,它时刻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荣,也应牢记祖国的学生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合作探究
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第一部分末段“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大江东去,逝者如斯。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夹叙夹议。
其中末句的议论,强调了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在写三个集体大屠杀后,转入写“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前,有“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一句议论,这里的议论既揭示了日寇杀人竞赛的惨无人道,又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同样由写日军杀人竞赛转到写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三百多人时,也用了一个议论句(“如果说向井敏明和野田岩是两只杀红了眼的恶魔,那么田中军吉简直比恶魔更凶残”)起承上启下作用。
文章第二部分末段,也是夹叙夹议。
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是较为集中的议论、抒情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结、点题及升华主题的部分。
其中第一自然段,借记叙抒情。第二自然段,夹叙夹议,揭露日本法西斯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的罪行。第三自然段,前一句夹叙夹议,后一句借议论抒情,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备感欣慰、自豪之情。第四自然段,议论,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荣,也应该牢记祖国的深重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 第五自然段,议论,是对第四自然段的阐释,也是点题。
情感延伸
课文最后说:“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请大家各抒己见,谈谈今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牢记祖国的学生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国早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情感延伸
学完课文,我们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应当说,这是我们民族的耻辱。对“耻辱”二字,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你面临同样的情况,难免一死,你准备怎么做?
对于耻辱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人数上说,被屠杀的南京市民竟有三十多万;一是从精神上说,被屠杀的市民竟毫无反抗,甘心被杀戮。
我准备拼死一搏。因为同样是死,一定要轰轰烈烈地死,象李清照说的那样“死亦为鬼雄”。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举例说说“报告”与“文学”在文中的结合。
“报告”,讲究事实的真实性。“文学”讲究典型性、艺术性等。
报告文学是借助形象来迅速反映真人真事的文学体裁。它是文艺性的通讯、特写、速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三是政论性。
报告文学
课堂小结
(1)利用倒叙的写法,突出事件的严重性,使对比鲜明突出。
(2)夹叙夹议的写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运用引用历史事实资料,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性,增加了批判性。
写作特色
课后作业
浏览相关网站,查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写一封信,控诉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无耻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