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食物的消化 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1.2 食物的消化 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4-13 08:53:32

文档简介

2.1.2
食物的消化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教材分析】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安排在冀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的第一部分,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的基础上,来学习食物在哪里被消化,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但只有掌握了食物消化的知识,才能理解后面的食物的吸收,因此,这一节内容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也很想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的知识比较缺乏。
【教学目标】
1.能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营养方面问题的能力。
3.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让学生在了解自身结构的基础上,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食物的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2.教学难点:简化复杂的知识概念,让学生认识到消化系统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通过“米饭越嚼越甜”这一生活现象引题,通过探究牙齿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米饭的消化作用,弄清米饭在口腔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索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碗米饭,试管、试管架、温度计、热水、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碘液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新课导入引言:今天同学们都吃了哪些食物?食物到哪里去了?总结,引出课题。
每小组派同学代表说出当天的进食情况。思考回答:到肚子里去了,到胃里去了,被消化了……
从学生最熟悉的“吃”入手,创设情景,食物到哪里去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引言:我们南方人,都是以哪种食物为主食。展示白米饭,请同学品尝:体会“囫囵吞枣”和“细嚼慢咽”两种吃米饭的不同味觉感受。提出问题:为什么细嚼慢咽感觉有甜味呢?提示学生参照课本P10小辞典和技能卡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引导同学们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学生回答:米饭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囫囵吞枣”吃不觉得甜,而
“细嚼慢咽”感觉有甜味。联系生活实际认真思考,并尝试做出判断知道小辞典及技能卡提出探究问题:1.在口腔中淀粉是否转变成能使人感到甜味的糖?2.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变成有甜味的糖?3.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亲身经历“嚼”的过程后,进行大胆猜测,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通过小辞典和技能卡,让学生知道有关麦芽糖的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提出有关的问题,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拉开序幕,
提供实验材料教师巡回指导、答疑。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的依据。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
1.学生分组实验:设计实施实验方案,可设计出多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设计对照组唾液与清水;米饭团与米饭粒;搅拌与不搅拌等等。2.同组学生相互分工协作,对照实验结果,得出结论。3.小组间交流实验现象及结果,找出实验操作的不足和成功之处。
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教学。
呈现老师设计的简单实验,请四位同学完成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用手捏碎相当于口腔中什么器官的作用?2.用筷子搅拌相当于口腔中什么器官的作用?3.
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归纳实验结论,引出消化的概念和方式。
学生完成实验:1号试管:米饭粒+清水2ml→滴加碘液2号试管:用手捏碎的米饭团+清水2ml→滴加碘液3号试管:用手捏碎的米饭团+清水2ml→用筷子搅拌→滴加碘液4号试管:用手捏碎的米饭团+唾液2ml→用筷子搅拌→滴加碘液观察思考,领悟消化的不同方式。
让学生体会到实验不一定要完全按书本上的做法,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条件等自己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养成善于观察、积极动脑的习惯,感悟“酶”在消化中的作用。
三、消化的概念及方式指导学生由淀粉的消化过程进行分析,理解消化的概念。请同学列举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的实例。
归纳出消化的概念,并在书上相应的位置标记消化的概念。通过列举实例,理解消化的两种方式。
让学生学会归纳,同时认识到所授知识来源于教材。加深理解消化的方式。
四、课后阅读牙齿在消化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全国爱牙日时哪一天吗?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牙齿呢?
学生阅读课本P13开眼界回答:是每年的9月20日
拓开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健康生活的习惯。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一、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1.食物中的淀粉→麦芽糖
2.化学消化
二、牙齿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1.物理消化
【教学反思】
1.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材料和步骤,可以不完全按照课本进行,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本人以为这样做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2.
运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色彩变化等手段来表达“食物消化”这部分内容,可以更形象、更直观。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1.2
食物的消化
二、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
【教材分析】
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是《食物的消化》一节的核心知识,且课本中提到很多学生以前没有接触到的名词,如: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所以新的信息量较大,是学生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可利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析】
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为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通过本节的教学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明白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的原因。
【设计理念】
运用探究性教学方式,通过实验、学生自学、讨论等手段,是学生很好的掌握此部分知识。
【教学目标】
1.描述淀粉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2.说明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场所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并从图中读取所需信息,并加以总结。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6.通过酶的发现过程的学习,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求知欲望,从小树立勇于攀登、勇于拚搏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多酶片、鸡蛋、研钵、烧杯、试管等;人体消化系统挂图;胃的解剖图;食物在胃肠中消化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蛋白质在胃里的初步消化flash动画,淀粉、蛋白质、脂肪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的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与建议
复习提问: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中午吃的饱饱的,经过一下午的学习和活动,晚上又饿了。饿时感觉胃里空空的,肚子咕咕叫,食物在胃和小肠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跟随它们来一次人体探奇。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胃,请同学们看看胃里的“地形图”(出示胃的解剖图)大家看看胃里有什么结构?哪类食物在胃中消化呢?演示食物在胃中消化的多媒体课件在蛋白质消化中什么物质起了重要作用呢?由此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认为的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的观点是否正确呢?那么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那么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是什么呢?好,我们向下一站出发。请同学们观看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过程的多媒体课件看过之后,哪位同学讲一下你认为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哪儿呢?为什么呢?淀粉、蛋白质、脂肪在小肠分别被分解成什么?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都是小分子物质,在其分解过程中离不开一种重要的物质,是什么呢?人体的何种器官能分泌消化这三种物质的酶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亲自体会胰液中的酶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哪位同学说说本组的实验现象?由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在实验中哪一组是实验组?哪一组是对照组呢?在制人造胰液时为什么要加入碳酸钠溶液呢?是为了是胰液中的酶更好的发挥作用。患有肝炎的病人厌食油腻的食物这说明肝脏有什么作用呢?对于胆汁的作用大家课下可通过“试试看”亲自动手了解大家知道人为什么要一日三餐呢?不同的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不同我们吃的常是混合性食物在胃中停留约4-5小时,所以要一日三餐胃和小肠对食物的消化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要好好爱护它们,请同学们谈谈如何爱护它们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一些教师活动补充,如有些同学很爱学习,晚上吃完饭马上就去学习,用我们今天所学知识谈谈这样做对身体好不好?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酶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请同学们看一看开眼界,了解酶的发现过程。这节课大家都学会了那些知识呢?那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回忆回答学生观察学生自学相关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回答(蛋白质)学生观看学生分析回答(胃液中的蛋白酶)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陈述理由学生思考回答(短时间内容纳大量食物)
学生思考回答(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学生思考回答(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是在小肠中彻底被分解)学生回答(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学生思考回答(酶)学生思考回答(胰腺、小肠)学生讲述实验结果:A试管逐渐变澄清,说明蛋白质逐渐被分解B试管无变化,说明蛋白质没有分解,学生回答:说明胰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学生提出各种猜想学生自学并回答(肝脏分泌胆汁,乳化脂肪成微滴,但不含消化酶)学生各抒己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回答学生阅读自学学生自己总结,进一步巩固本节知识
若无课件可以以版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若无课件可以以版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提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