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探索生命 第二节 探索生命的方法 同步课时达标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探索生命 第二节 探索生命的方法 同步课时达标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4-13 08: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课时达标练习
【双基巩固】
1.春天,百花争艳,我们经常看到如图所示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场景。某同学想探究蝴蝶对植物生活的影响,在确定课题之前,他首先应该 (  )
A.提出蝴蝶对植物有何影响的问题
B.作出蝴蝶对植物的生活有害的假设
C.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
D.立即动手进行实验
2.在研究“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实验中,科学家提出:响尾蛇是根据自己的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这应属于实验研究的哪一个步骤 
(  )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C.作出假设 D.分析实验现象
3.下列有关假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是有根据的猜想
B.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C.假设一定与事实相同
D.正确与否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4.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生物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多组对照实验,下列对照实验变量设计不正确的是 (  )
A.有空气和无空气 B.温度与湿度
C.20 ℃和40 ℃ D.有光和无光
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图所示。他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表。通过分析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
地 点 鼠妇数量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4
庭院里的花盆底下 18
干草地中 2
A.高温干燥       B.阴暗潮湿
C.空气污浊 D.阳光充足
6.为研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李明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甲和乙两个花盆中种了花生,并对阳光、温度和水加以控制,下表中一、二处应是 (  )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甲 向阳处 20 ℃ 充足
乙 暗室 一 二
A.20 ℃ 不充足 B.20 ℃ 充足
C.30 ℃ 不充足 D.30 ℃ 充足
7.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B.科学探究中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C.科学探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D.科学探究时只能从实验中获得事实和证据
8.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
A.修改假设 B.修改实验数据
C.重新进行实验 D.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
9.请将“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探究步骤与对应的探究过程连线。
(1)假设蚯蚓在粗糙的
物体表面爬得快。    a.提出问题
(2)蚯蚓在什么样的物
体表面爬得快    b.作出假设
(3)蚯蚓在粗糙的物体
表面爬得快。    c.实验过程
(4)取两条同样的蚯蚓
分别放在玻璃板和
硬纸板上,观察其
运动速度。    d.得出结论
10.某课外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3个同样大小的小花盆(盆底有排水孔),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出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同样大小的3块,每个马铃薯块上都有一个芽眼。将这3个马铃薯块分别埋进小花盆的沙土中约5 cm深。
③把3个花盆按照表中的要求连续培植20天,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花盆编号 培养条件 实验结果
温度 光照 水分
1 20 ℃ 充足 适量浇水
2 20 ℃ 黑暗 适量浇水
3 0 ℃ 充足 适量浇水
(1)该小组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该实验中有       组对照实验。
(2)1、3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       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3)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存在缺陷 请说明理由:              
                                 。
(4)若要探究氧气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增加一个实验组,你认为这一实验组的培养条件是                   
                                 。
【能力提升】
1.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实验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蚯蚓体壁的湿润,原因是 (  )
A.维持蚯蚓的正常呼吸
B.降低蚯蚓的体温
C.减小蚯蚓爬行时的阻力
D.增大蚯蚓与物体的摩擦力
2.某兴趣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项目组别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A组 河水 500 mL 23 ℃ 30个 28只
B组 蒸馏水 500 mL 10 ℃ 30个 9只
你认为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
A.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B.水量过多
C.水温太高 D.水中没有水草
3.下列四个实验装置中,哪一个用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更科学 (  )
4.某生物社团为“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将图中甲、乙两个装置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观察。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  )
A.空气
B.微生物
C.玻璃管
D.温度
5.(拓展探究)实验探究,分析回答:
陈光同学家因为饲喂观赏小鸟而养着黄粉虫。黄粉虫原是粮仓中的害虫,发育过程类似于家蚕。黄粉虫幼虫营养价值极高。
陈光是一个善观察、爱动脑、勤动手的同学。他在饲养中发现,铺在养黄粉虫盒子里的泡沫塑料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于是,他把黄粉虫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只喂麦麸和菜叶,乙组加喂塑料餐盒片。观察发现虫子确实在吃塑料餐盒。于是他又对乙组黄粉虫的粪便做了静电、燃烧、浸水等实验,发现其粪便不产生静电吸附、不可燃烧、不漂浮,并产生腐败臭味。
(1)陈光提出的问题:                        
(2)陈光实验的“假设”是什么                    。
(3)该实验的对照组为                        。
(4)根据实验结果,请你写出相关的结论:                 
                                 。
(5)陈光的实验结果,能为我们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哪些问题提供提示
答案解析
【双基巩固】
1.【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对探究实验过程的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几个步骤。在确定某个研究课题前,应该首先提出问题,再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来设计实验方案,依据方案实施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表达与交流,和同学们讨论分析原因。
2.【解析】选C。本题考查科学探究实验的步骤。提出问题后,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作出假设。科学家提出响尾蛇是根据自己的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是作出的一种假设。
3.【解析】选C。本题是针对假设作出的分析。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围绕一个问题可以作出多个假设,所以假设可能与事实相同,也可能与事实相反,但是假设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假设的正确与否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照实验的设计及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要求保持唯一变量,即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温度和湿度是两个不同的条件,不能作为对照实验的变量。
5.【解析】选B。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分析与判断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由于水槽边的石头下和花盆底下找到的鼠妇数量多,比较这两种环境可以找到共同之处:阴暗潮湿。这正是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照实验的设计。设计对照实验时,要确保只有一个实验变量。根据本实验要探究的问题确定变量为光照,其他实验条件应完全一致。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如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实验法等。实验法只是其中之一,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都需要实验来验证。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实验法的运用。在实验操作没有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尊重实验结果,不能随意修改实验数据,应认真分析实验过程,查找问题,重新进行实验。如果多次实验结果相同,我们应进一步查找资料,修改假设。
9.【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第一步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是用问句来呈现的,故(2)为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可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一种可能的解释,即作出假设,故(1)为作出假设;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本实验的变量为物体的不同,即玻璃板和硬纸板,其余因素都应相同,故(4)为实验过程;通过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物体表面爬得快,故(3)为实验结论。
答案:(1)—b (2)—a (3)—d (4)—c
10.【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此实验探究的是光照和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2号和3号花盆作为对照组,分别和
1号花盆形成对照;1号和2号花盆中只有光照条件不同,因此探究的是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1号和3号花盆中只有温度不同,因此探究的是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此实验中,所用马铃薯块数太少,这样偶然性太强,容易造成实验误差;要想探究氧气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就要抑制马铃薯的呼吸作用,因此可以设计成:温度20 ℃,光照充足,大量浇水,且堵死排水孔。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氧气不同,和1号花盆形成对照。
答案:(1)光照、温度 2 (2)温度
(3)有缺陷,一个马铃薯块太少,存有偶然性,易造成实验误差
(4)温度20 ℃,光照充足,大量浇水,且堵死排水孔
【能力提升】
1.【解析】选A。蚯蚓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依靠体壁进行呼吸。蚯蚓的体表具有黏液,体壁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中,然后渗入体壁的毛细血管,所以在实验中始终保持蚯蚓体壁的湿润,是为了保证蚯蚓的正常呼吸。
2.【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对实验变量的理解。根据题意需设置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从表格中可以得出两组不同变量,即水质、水温,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照实验的设置。对照实验是指除研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题意可知此实验的变量是“光”,所以要创造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即木板和玻璃板;除此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但因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所以选择湿土环境。
4.【解析】选B。本题通过探究实验考查食物腐败的原因。甲装置中是直玻璃管,空气中的微生物能够进入肉汤,而乙装置中是弯玻璃管,空气中的微生物不能进入肉汤,所以此实验的变量是微生物。
5.【解析】本题考查实验法的一般步骤,特别是由实验结论思考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较强的拓展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用于解决问题。由养虫盒子里的泡沫塑料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可以提出“黄粉虫吃塑料吗 ”,进一步作出“黄粉虫吃塑料”的假设。下面的实验就是围绕探究这个问题而设计的。分析本实验的变量是黄粉虫的食物,对照组一般是各种实验因素都控制在理想状态下的实验装置,因此对照组是喂养黄粉虫正常食物的一组,即甲组。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黄粉虫可以噬食有机塑料,并能消化和吸收的结论。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黄粉虫体内存在着可以消化塑料的活性物质,还可以发展和强化利用生物方法解决白色污染(或废塑料难以降解的难题)。
答案:(1)黄粉虫吃塑料吗
(2)黄粉虫吃塑料
(3)甲组
(4)黄粉虫可以噬食有机塑料,并能消化和吸收
(5)黄粉虫体内存在着可以消化塑料的活性物质,还可以发展和强化利用生物方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或废塑料难以降解的难题)。(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