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15.远航西洋与巩固海防
郑和,本姓马,名文和,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12岁入王府为宦官,明成祖即位后,赐他姓郑,升为内官监太监,世称三保太监。
一、郑和下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
(目的:宣扬国威,显示中国富强)
1、时间:
2、次数:
3、路线:
4、船队规模:
5、人数:
6、意义:
1405年
——
1433年
7次
一般在27000人左右
每次远航都有60余艘,最多时达百余艘
航海史的壮举,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前往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路线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摄制组为了再现当时的航海规模和技术,在海上特制了一艘宝船,长七十五米,宽二十五米,有大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宝船舱内如同一个小宫殿,金壁辉煌。
一艘仿古木帆船“郑和下西洋”宝船在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落成,对游客开放。这艘仿真宝船模型63.25米、宽13.8米,总桅高38米,吃水约4米,排水量约1300吨,相当于一座总面积5000平米的7层建筑。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仿古木帆船。
郑和到达印度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比较
郑和下西洋
欧洲开辟新航路
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探索出从欧洲到亚洲的海上航路,为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
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人,生于山东济宁,是明代抗倭将领,军事家。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万历十五年(1588年)十二月初八日,逝世于蓬莱故里。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中国自古以来称日本为“倭”或“倭国”。
元朝末年开始,许多日本武士亡命海上,他们经常袭扰
中国,从事海上和沿海抢劫,中国人就称这些人为“倭寇”。
倭:
倭寇:
“戚家军”
是戚继光亲自在浙江亲自挑选,由(
)和(
)组建而成。
戚继光纪念馆
农民
矿工
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
日
本
明
朝
鲜
京师
(北京)
海
渤
东
海
海
南
广
东
福
建
浙
山
东
登州
徐州
淮安
南京
芜湖
徽州
义乌
金华
台州
蓬莱
临海
横屿
仙游
牛田
平海卫
广州
河
黄
江
江
大
大
江
戚继光画像
倭寇侵扰地区
倭寇侵扰路线
戚家军反击路线
戚家军歼灭倭寇
主要地点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主要在哪些地方抗倭?结果怎样?
平定了浙江的倭寇
扫除福建、广东的倭寇
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