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黄河俩岸的歌》
(五课时)
第一课时《半个月亮爬上来》
教学内容:学唱和欣赏《半个月亮爬上来》、《军民大生产》
教学目标:1.能够感受、体验《半个月亮爬上来》的音乐情绪,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生活内容,掌握混声合唱的相关知识。
2.能够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军民大生产》,并能用固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领会、体验歌曲的民族风格及合唱所形成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领会、体验歌曲的民族风格及合唱所形成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学唱和欣赏《半个月亮爬上来》
一、导入:讨论导入。看书本第14页黄河两岸地图,师生简单交流对黄河两岸各省的地域、地貌特征、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了解。
二、学唱—听、唱、视
1.欣赏及主旋律学唱: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用画旋律线或图谱的方式,感受无伴奏合唱中音乐甜美柔和的特点。
2.变化音的音准解决:(1)提示学生用协变唱名演唱(2)让学生从音色入手体会音的倾向变化(3)老师用语言和动作提示学生想象
学唱和欣赏《军民大生产》
导入学习:观看《东方红》视频片段,简介歌曲创作背景。
学唱:1.听、唱、析——建议听完音频之后,老师直接演唱歌曲,在三处“喝黑”部分用手臂挥舞两下的动作引导学生唱出来。问:歌曲用了什么演唱形式?衬词最多的一句你能读出来吗?
2、唱、动——劳动号子是配合劳动节奏来演唱的,请学生设计跟劳动生产相关的动作进行演唱。
教学反思:学生了解音乐风格的各种因素,分析受不同时代、地理地貌、风土人情和音乐表现要素的影响。
第二课时《放风筝》
教学目标:1、聆听、观赏《放风筝》,分析回族花儿音乐的风格特色,并能用歌声表达这一青春活力的音乐。
聆听《放风筝》,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观赏歌舞曲《挂红灯》
教学重点:体会乐曲不同部分的音乐情绪,参与音乐实践,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体会乐曲不同部分的音乐情绪,参与音乐实践。
教学过程:
1.听、唱:(1)歌曲活泼轻快,可让学生模仿打击乐器敲击动作的方式参与聆听体验,感受歌曲青春活力的音乐风格。
建议将衬词部分提取出来,在二声部演唱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歌曲音列上迂回远动的特点。
师生合作演唱歌曲,再次感受歌曲风格特点。
动、创
学习简单的回族花儿舞蹈动作。
一、观赏歌舞曲《挂红灯》
1、导入:问题导入——提问:关于内蒙古的音乐、舞蹈你知道哪些呢?师生简单交流。(长调、短调、马头琴、蒙古舞等)
欣赏:听、唱、奏
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结构为“正词段”和“衬词段”两个对等的段,旋律中跳进使用较多,讲究“大湾大调”的表现形式,跟内蒙古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联系。
歌曲“衬词段”很有特色,学生容易学唱。
可设计简单的打击乐器伴奏,让学生用敲击打击乐器或模拟打击乐器演奏动作,参与聆听体验。
动:模拟基本舞步与风格特点,进一步了解二人台的特点。
教学反思:学生热情高涨。
第三课时《赶牲灵》
学唱《赶牲灵》
教学目标:欣赏《赶牲灵》,分析陕北山歌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唱歌曲《赶牲灵》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赶牲灵》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展示两幅图片,一幅为青山绿水景物,另一幅为黄土高原地貌,然后播放陕北民歌《赶牲灵》引导学生聆听思考这首民歌风格与哪幅图片的景色相配。
学唱《赶牲灵》:教唱环节建议教师可示范模唱《赶牲灵》信天游的风格特点,然后以老师一句句教唱的模式让学生感受民歌口头相传的特点。
析:简单解析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模、唱、析、动、赏:
(1)模:跟随老师按节奏读歌词。
(2)唱:感受民歌口头相传的特点,建议教师唱一句学生模唱一句,要求唱出信天游的风格。
(3)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歌词内容。
(4)动:教师引导学生一边拍手模仿马蹄的节奏型,一边唱《赶牲灵》,共同感受在“马蹄”伴奏下《赶牲灵》的民歌风格。
(5)赏:教师播放分别由阿宝、王二妮演唱的《赶牲灵》两段视频,让男女学生能更好地欣赏了解陕北信天游的演唱风格。
教学反思:学生热情高涨。
第四课时《走西口》
学唱《走西口》
教学目标:
欣赏熟唱山西民歌《走西口》,对比分析管弦乐队演奏的《走西口》,感悟音乐创作与民歌的渊源。
欣赏熟唱《王大娘钉缸》,欣赏《好汉歌》,了解《好汉歌》是如何继承河南民歌音调并有所创新的。
教学难点:学唱歌曲《走西口》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走西口》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范唱山西民歌《走西口》,引导学生分析歌词描述的情景和表达歌曲的情绪,然后以故事形式讲述走西口的历史作为本课导入。
学唱民歌《走西口》
唱、挥:引导学生跟随钢琴挥拍哼唱《走西口》旋律,重点练习歌曲中的切分音节奏和浮点。
唱、析:待学生熟悉歌谱后,套歌词轻轻挥拍唱歌,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环节老师所讲述走西口的历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走西口》。
欣赏管弦乐曲《走西口》
欣赏《王大娘钉缸》、《好汉歌》
教学反思:学生热情高涨。
第五课时《谁不说俺家乡好》
学唱《谁不说俺家乡好》、欣赏《包楞调》
教学目标:聆听《包楞调》、《谁不说俺家乡好》,感受山东民歌的直塞豪迈、明朗抒情的风格。
教学重点:学唱《谁不说俺家乡好》
教学难点:学唱《谁不说俺家乡好》
教学过程:
导入:聆听播放《包楞调》音频,问:歌曲取名叫《包楞调》的原因是什么?歌曲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歌词?简介《包楞调》。
欣赏
听、唱:学生整曲学唱《包楞调》会有难度,建议主要用口传式的方法,选取歌曲中的几句有特色的乐句,让学生唱。
学唱《谁不说俺家乡好》
视、析、议。
请学生观看电影中视频,感受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情绪。
教学反思:《谁不说俺家乡好》取材于山东胶东民歌《王二小赶集》,同样源自山东,它与我们欣赏过的山东民歌《包楞调》有哪些相同之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