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建立时间:618年
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看课本,思考并找出: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2. 唐朝建立隋炀帝的暴政回顾唐王朝的建立一、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唐太宗即位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一、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1、唐太宗即位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公元626—649年在位,年号“贞观”。一、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唐太宗用人、纳谏的原因
唐太宗怎样善于用人、善于纳谏?
吸取隋亡教训。(1)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纳谏:魏征——知得失的镜子)
(2)知人善任,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
——唐太宗魏 征二、唐太宗与“贞观新政”二、唐太宗与“贞观新政”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1)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2)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二、唐太宗与“贞观新政”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2)经济:(1)政治:(3)法律:改革赋役制度:减少服役,以实物代役.(减轻百姓负担)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三、唐太宗与“贞观新政”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皇 帝中书省吏部(起草政令)(审核)(执行)尚书省门下省三省六部制(隋唐)作用: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相互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首的中央集权。三、唐太宗与“贞观新政”唐太宗说:
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含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产生: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
完善:作用:1.便于选拔人才,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2.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政府办事效率。
3.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与创造精神。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再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雁塔题名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三、唐太宗与“贞观新政”3、“贞观新政”的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
政治比较清明
经济恢复发展
社会安定开放
国力逐步加强
史称“贞观之治”。如何正确看待贞观之治?数据:以户口来看,隋朝大业2年有户口890万户,贞观初年,人口不足300万户。唐高宗永徽2年,人口也不过380万户。结论:古代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渲染,拔高的出现。但贞观之治依然值得肯定。开元盛世一、武则天统治时期——“贞观遗风”、“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措施: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作用:为唐朝全盛时期到来奠定基础。
二、开元盛世——唐朝全盛时期
唐玄宗统治前期
年号:开元 武则天通晓文史,明敏果断。14岁时,唐太宗召其入宫,立为才人。太宗死后,入寺为尼。唐高宗时,复召入宫,拜为昭仪。武则天在一批中小地主出身的官僚支持下,立为皇后。在高宗多病时,开始参与政事,逐渐掌握大权。高宗死后,她先后两次临朝听政。690年正式改唐为周,自称大周圣神皇帝,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看了这座无字碑,你有何感想?有人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为了夸耀,表示自己的功绩不能用文字表达 。
武则天颠覆了中国传统的男权制度,自知罪孽太大,无颜为自己立传。
有人认为武则天觉得死后与唐高宗合葬,在称呼上不知该用“李唐皇后”还是“武周皇帝”,因此以无字碑来回避。
更多人倾向于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她知道将来人们对她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无法概括自己一生所为,因此干脆立碑无字,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