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张PPT)
满洲兴起后是怎样建立
起对全国的统治的呢?
1627年明末农民战争在陕北爆发。
农民战争推翻明朝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李自成大顺政权印信
山
海
关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冲
冠一怒
为
红
颜
恸
哭六
军
皆
缟素
吴三桂
顺治帝迁都北京
北
京
故
宫
满洲的兴起
扈伦部
金
东海部
1625年后金迁都于
后称为盛京。1636
建州部
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
长白部
改国号为“清
169年
尔浒
1616年,努尔哈赤
在此建立“后金”政权
沈阳
锦州ˇQ辽阳
赫图阿拉/
626
字远
1212年后金E
⊙京师
迁都于此
(北京)
山海关
黑奴儿干都司o
渤
奴儿干都司
真
海
东
海
明代辽东边墙
海西女真部
松花
1619年重要战役年代
建州部女真各部
建小女真部明初女真族分布
明末农民战争
§大同
⊙京师
山海关
(北京)
黄
真定
渤海
李自成
°脂太原
高迎祥安塞
张武忠
延安
1627年
Q平阳
王二白水
荥阻
164西安
潼关
洛阳、开封
商洛山
东
汉
○南阳
襄阳
南京
大
水
16424成都
长
武昌
江陵
重庆¤
九宫山
海
长沙
1627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地区和年代
1644农民军建立政权地点和年代
D
三
李自成农民军进军路线
张献忠农民军进军路线
农民军曾经到达的地区
L〓下
康荣
山海关
m
吴三桂像
=清朝的建立
2(共6张PPT)
1、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3、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1、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根本原因)
2、清朝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思想
3、清朝统治者的“狄夷观”
4、西方殖民者的扩张
5、清初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活动(主要原因)
一、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
贸易上:
对内表现为: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
对外表现为:严格限制西方贸易船只,减少通商口岸
二、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
注:1757年起,清政府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2.
心理上:
一方面:夜郎自大,盲目夸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另一方面:排斥西学,视西方的一切先进技术文化为“奇技淫巧”。
三、闭关锁国的影响
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者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阻碍了我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大大落伍于世界。
四、阅读思考:清朝由盛而衰的原因
官吏:
乾隆:
外交政策:
好大喜功,大肆铺张,奢侈无度
贪得无厌,贿赂公行,安享太平,刮民膏脂
闭关锁国(共4张PPT)
闭关政策的具体表现:
海禁,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
外商来华贸易,只准广州一地通商。
同时期欧洲政府最关注、最热衷的是什么事情?
当中国的海禁使中国船队在东南亚海面销声匿迹时,欧洲各国政府却大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尤其是英国,18世纪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
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具有的超稳定性使人们无需同外界有太多交流,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惧怕外国势力深入,破坏统治秩序,是对西方殖民者侵略的一种消极抵御,也是对中外交往会危及自身统治的畏惧表现。中国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统治者失去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思想。
你认为闭关政策真的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
①是一种消极防御政策。在一个时期内对西方殖民
者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但毕竟是一种落后的政策,最终无法阻挡西方的殖民侵略,相反只能阻碍自身的发展,使自己停滞倒退,与世界隔绝。它使中国的商品失去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却仍处在工场手工业时代。它也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先进的科技,以取长补短。曾经推动过世界前进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后了,最终难逃被侵略、被压迫、被奴役的境地。康乾盛世——落日的辉煌
从17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第一个10年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268年间,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然而正是这个大清帝国,在乾隆晚年以后即逐步走上了衰落的不归路,昔日的鼎盛已成为明日黄花。
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
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从手工业来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作坊、手工业逐渐增多。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育,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也有很大发展。
然而,当康乾君主谨慎地牵引中国社会这艘古老的大船,沿着原有的航线进行再一轮冲刺的时候,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迅速地脱离传统的发展路线而突然加速前进,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这些革命,不论胜利与否,彻底与否,其结果都加速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在变化了的世界面前,康雍乾三代君主却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和极度的愚昧: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特别是限制工商业、蔑视科学技术、闭关锁国、加强集权、禁锢思想的做法,愈加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
康乾时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时代,是经济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的时代。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却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封闭国策。对外政策的着眼点是怀柔远人,外夷归附,宣扬恩德以保持国内秩序的稳定。至于航海探险、远洋贸易、对外扩张,这一切既缺少实行的手段、能力,也没有试探的兴趣。它不重视对外贸易的经济利益,只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当英国商人给清朝的文书中要求扩大通商,声称中英通商与天朝有益时,乾隆皇帝却轻蔑地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它盲目坚持天朝体制,以四夷之共主的面貌出现,在国际关系中,既不考虑交往的平等性,拘泥于三跪九叩之类礼仪末节;也不考虑经济利益,用朝贡代替国际贸易。
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终清一朝,弥漫着轻视和蔑视科技之风,把科技知识视为形而下,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清廷一方面引导知识分子只钻研儒家经典;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文字狱盛行。知识分子只好潜心古籍、埋头注疏和考据。禁锢思想实际上是禁锢人的创造性。当人类由传统走向现代,最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主导中国未来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却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在这种沉寂中,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时代的落伍者。
在政治上,满清政府是倒退的。中国自唐宋以来,政治哲学不断发展,到明末,已经产生反思儒学、批判儒教的思潮。宋明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了重构政治哲学的逻辑要求,宋明社会对汉唐以来的思想哲学进行了消解,消解孕育新的文明高度。明末腐朽的封建官僚体系逐渐没落,社会思想的逐渐解放极大地冲击了明代专制统治。正在中华文明如蛹化蝶时,满清入主中原,落后的统治阶级根本无力理解和实践这新产生的思想,反而觉得已被汉族士人扬弃的汉唐儒学很是先进,于是大力尊孔读经八股取士,这等于在政治上中国又重走了一回唐宋之路,这是历史的停滞、倒退。(共16张PPT)
第四十四课
西方的挑战与清朝中衰
清《盛世滋生图》
明《南都繁会卷》
盛世
危机
近代前夜的
盛世:
过渡:
危机:
明清经济的发展
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指中国哪个历史时期?
其中哪个阶段最典型?
明清时期
康乾盛世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
1.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农民生活有了哪些变化?
2.这时期商人的地位如何?
想一想?
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西方:
清朝:
1、19世纪的
2、英国对清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向近代工业国家转变,推行殖民扩张。
紧闭国门、重农抑商、大兴文字狱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清政府
对外闭关锁国;
对内重农抑商;
大兴文字狱。
【鸦片】
又称阿芙蓉或罂粟,俗称大烟,是从罂粟的汁液中提炼出来的。
英国对华输人鸦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扭转在正当中英贸易中的逆差。
鸦片仓库
吸食鸦片的工具
西方强烈挤压下的危机
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对外禁闭国门,对内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严重摧残近代话因素的萌芽。在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清后期,朝政腐朽,民生日益艰难。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外国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等侵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受到严重的侵犯。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在中国租借土地,设立银行,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通过经济侵略进一步影响中国的朝政,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里越陷越深,清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鸦片烟具
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
(1)农民战争的打击,如李自成起义、白莲教起义;
(2)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
(3)封建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
(4)英国19世纪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坚持改革开放
重视科学技术
开明的文化政策
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
启示
晋
商
老
照
片
【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徽商的房舍·承志堂(清)
明《皇都积胜图》
圆明园藏《四库全书》劫后残本
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的钞票
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南京路
太平天国铜币第44课
西方的挑战与清朝中衰
选择题
1.“商贾大于农工”,列在“士”之后,位置升至第二。这一变化发生在(
)。
A.隋朝初期
B.宋朝中期
C.明朝末年
D.第四位
2.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
)。
①纺织品
②瓷器
③中药材
④茶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
3.中华帝国最后一个大繁荣时代是(
)。
A.明朝前期
B.康熙时代
C.康乾盛世
D.明中期到清前期
4.“康乾盛世”是指
A.康熙帝在位
B.康熙和乾隆在位
C.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
D.整个清朝前期
5.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曾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
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
国家,这是指哪一时期
A.10世纪末
B.13世纪初
C.17世纪末
D.19世纪末
6.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占(
)。
A.5个
B.6个
C
.7个
D.
8个
7.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兴旺
C.商业城市出现
D.闭关政策的影响
8.到明朝末年,人们的社会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商人在“四民”中的排序转变为第几位?
1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荚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
(1)马克思所指的是哪个帝国?
(2)请举出一个这个帝国“人为隔绝于世界”的例子。
(3)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的依据是什
么
参考答案
1-5
C
B
C
C
C
6-7
B
A
8.第一位到明朝末年,人们的社会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商人在“四民”中的排序转变为第二位。
9.17世纪19世纪初,在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清政府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
10
(1)清帝国
(2)清朝在和西方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3)清帝国对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严重摧毁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在思想领域热衷于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
四、11.略。第44课
西方的挑战与清朝中衰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西方的挑战与清朝中衰”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 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制作有关的电脑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编排课本剧。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康熙、乾隆的朝服像)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两位皇帝的朝服像。大家猜一下,这两位皇帝是哪个朝代的?分别是谁?
生答:略。
师:不错。确实是康熙和乾隆二帝。大家之所以对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从明中后期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之后的中国历史便陡然逆转,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没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危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24课,去感受一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出示投影:课题)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三个子目,告诉我“盛世”与“危机”的表现是什么?
(教师出示投影或书写板书,让学生说出盛世、危机的表现,对课文有个总体了解)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教师指板书说出“近代前夜的盛世”指的就是明清经济的发展。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课文第一子目和老师发给的学习材料(参见附录二),依据大屏幕上的提示,将所获取的材料加工分类,说出明清经济繁荣的种种表现。(投影出示分析提示:明清经济繁荣的种种表现,如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等方面)这里建议在同学们加工材料的同时,教师可以选一名学生通过操作电脑,编辑概括出明清经济的表现。
师问:我们大致了解了明清经济发展,谁能试试看,总结出这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生答:说出繁荣、发达等词汇。
教师总结:1700―18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法国的启蒙学者伏尔泰对当时的中国给予了极高的称赞:“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出示投影,让学生齐读)
二、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学生自主学习)
师:中国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明中叶以后的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子目的学习,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组织大家学习,同学们欢迎。
(关于这一段的学习请参看附录一)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过渡:明中期的经济、社会、思想观念等方面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中国农耕文明逐渐向近代文明演进,但是清朝的统治者却无视这种变化。正当西方列强发展之时,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却在前进的历史车轮之下摆上了一块又一块的绊脚石,致使中国社会缓慢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开始倒退。
著名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是这样评说当时的中国的:“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出示投影)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结合教材和老师发给的学习材料(附录二),试分析讨论这段话,之后说出讨论结果。讨论问题如下:
(出示投影)
(1)“不顾时世”中的“时世”指的是当时的什么形势?
(让学生分析西方世界发展情况)
(2)清朝统治者又是怎样“安于现状”的?
(让学生分析明清危机:愚昧自大、固步自封、落伍于世界;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阻碍历史发展的政策;陷入鸦片贸易的危机)
(3)你对马克思的这段话有何感想?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注意多鼓励)
附录
学习材料――明清经济情况介绍
明朝 人口增加,高产小麦、水稻是主要粮食。为增加粮食产量,南方大力发展双季稻,海南地区还出现三季稻。16世纪,福建、广东等地从国外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朝人的衣料,逐渐以棉布为主。
随着植棉的推广,棉纺织也迅速发展。制瓷业在明朝继续发展,景德镇居全国制瓷业首位。明代采矿技术比前代发达。
明中后期以后,投入市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达200多种,商业经济空前活跃。除北京、南京外,繁华的城市有30多座,三分之一集中在江、浙地区。较小市镇发展很快。众多的集市庙会,也是那时重要的贸易场所。
清朝 康乾年间,政府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多次减免租税,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人口增长到3.6亿。经济作物桑、茶、棉花、甘蔗、烟草的种植面积扩大了,成为商品。
清朝前期时手工业生产比明朝更发达。政府鼓励商人开矿,矿冶业迅速发展。云南的铜矿数量多,规模大,乾隆年间就有500余处。苏州、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发达。景德镇制瓷规模比过去扩大了。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繁荣起来。北京是当时全国性的贸易市场。东南各省苏州、扬州等城镇都很繁华。西北、西南各地也出现了不少商业城市。
康乾盛世 指从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经过增设军机处等统治机构,广开科举,屡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丹的叛乱;鼓励垦荒,兴水利,大力发展农业,到乾隆时,国库充盈,文化发达,清朝进入了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盛世局面。
贸易顺差 也称“出超”。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贸易总值大于进口贸易总值的贸易余额。反映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近代化 是指三百年前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运动。近代化运动源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此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浪潮。
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其主要特征大致表现为工业化、都市化、法制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民主化、教育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非农业生产人口比率大幅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等。
重农抑商 是中国古代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它对巩固封建社会的经济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其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明清之际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 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在这之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民主政体取代封建专制统治;以牛顿力学理论为代表的科学革命席卷欧洲;珍妮纺纱机、瓦特蒸汽机引发的工业革命几十倍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西方国家近乎疯狂的越洋抢滩,野蛮的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鸦片和鸦片贸易 鸦片又名“罂粟”“大烟”。原产于南欧,属于1~2年生草本植物。花色艳丽,果实含吗啡,加工入药,有止咳、镇痛和催眠的功效。未成熟果实含乳白色浆液,制干后即为鸦片。近代西方殖民者为掠夺他国财富而经营的大宗毒品贸易。尤以中国受害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