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九年级期中语文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贮蓄(zhù)
挑衅(xìn)
喑哑(àn)
本色当行(háng)
B.拮据(jié)
殷红(yīn)
憎恶(zēng)
如法炮制(páo)
C.酝酿(niàng)两栖(qī)
哂笑(shěn)
奄奄一息(yǎn)
D.剽悍(biāo)
涟漪(yī)
绮丽(qǐ)
良莠不齐(yòu)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籍贯
取缔
咫尺
张惶失措B.吞噬
嗤笑
睥睨
迫不急待
C.执拗
荣膺
亘古
不容质疑D.停滞
恻隐
扶掖
锋芒毕露
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所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
的要素呢?
③我正在欣赏这里的景致,一位穿长袍戴小帽的老先生骑着一头小毛驴
地从我身边走过。
④今年央视春晚的魔术表演十分精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丰富其妙的变化简直
。
A.标志
必须
悠然自得
不言而喻B.标本
必需
悠然自得
不可思议
C.标志
必需
泰然自若
不言而喻D.标本
必须
泰然自若
不可思议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母亲对我爱护得无所不至,让我十分感动。
B.谈起“韩流”明星,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艺术学校的老师也惊叹不已。
C.当前,不少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针对这一现象,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广场上音乐响起,老人们翩翩起舞,沉浸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喜悦中。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改善。
B.现在,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汽车工业将会借助现代科技,向高效率、低能耗、零污染发展。
C.杨绛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女翻译家。她创作的《洗澡》《我们仨》等作品深受读者喜欢,被钱钟书称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D.通过阅读《红高粱》《生死疲惫》等作品,我了解到莫言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把下列语句组成一段话,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有些道理。
②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③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由“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④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过去”的里边。
⑤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A.③⑤①④②
B.⑤①④②③
C.①④②③⑤
D.③⑤①②④
7.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记”“说”“表”“序”等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
B.《海底两万里》是“现代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该作品构思巧妙,情节惊险,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奇遇。
C.辑录了《阿长与<山海经>》《社戏》《藤野先生》等作品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散文集。
D.《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8.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的叔叔于勒》节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片小说集《羊脂球》。小说通过叙述“我”的一家人对于勒叔叔态度的不断变化来反映那个时代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B.《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均是宋代的写景抒情散文,前者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后者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C.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D.《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节选的这一部分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
二、积累运用(26分)
9.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
(1)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2)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其五)》)
(3)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5)
,林空鹿饮溪
。(梅尧臣《鲁山山行》)
(6)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7)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8)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9)李白在《行路难》中通过“
,
”的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情操?
请指出下面这则通知在内容和格式上的错误(2分)
通知
我校定于本周五下午举行“初中趣味语文知识”竞赛,希望每班选派五名代表到操场按时参加。
初中语文组
(1):
(2):
央视正在播出的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引起热议。某校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1)【提信息】(3分)
材料一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控制误差不差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是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
材料二
在2016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请从两则材料提取主要信息(每则材料限12字以内)
材料一:
材料二:
(2)【谈理解】(3分)
材料三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建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名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八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名族的工匠精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
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3)【言心声】(2分)
材料四
某校邀请大国工匠孟剑锋来校做演讲,书法社结合孟剑锋事迹拟写了一副“保剑锋从磨砺出,和美精自细琢来”的对联。
请根据材料四,为中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提出建议。
阅读理解(
40分)
阅读《寻找父亲》,完成13-16题(12分)
①肖霍洛夫在《静静的顿河》的卷首中,引了一句哥萨克民歌:“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河流、山脉、草原等自然风物所代表的故乡,是一个人的生养之地。正如父亲一样,它不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我们精神承继的主要源泉。
②我的故乡,就是父亲的土地。父亲把我生养在其上,让我在那广袤的土地上呼吸、游走、生长。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③我有一个自由散漫的童年,这得益于故乡草地的开阔。父亲在我蹒跚学步时,就离开了人世。少年时代,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缺憾。多少次,看见邻居小孩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样子,我反而感到庆幸。
④但渐渐地,我长大了,在心中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追寻——寻找父亲。不只是寻找生身之父,更是一种自我认定,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小时侯,不认识我的人问我是谁,要我回答我是谁的儿子,可我连父亲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我哪里情愿说出那个极其陌生的名字呢?但我之为我,不能没有父亲。其实,多少年后,父亲的真实形象已无足轻重,我所寻找的,恰恰是一个超越了血肉之躯的父亲形象,那应是一种抽象化了的精神形象。父亲不过是他的“外身”,实质是我所由来的精神故乡。
⑤劳伦斯曾断言:“每一片土地都有其地域之灵,每一个人都被某一特定的地域所吸引,这就是故乡。地球上不同地域放射着不同的生命力,不同的生命振幅,不同的化学气体,不同的磁力——地域之灵确是一种伟大的真实。”一个人无论诞生在一个多么贫瘠的地方,也无论走到一个多么富裕的地方,都会深深怀恋那里。这也许不可思议,但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宿命。“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这就是地之灵所放射出的引力。寻找不只是想念家乡亲人,想念故园风物,更是一种绵延无期的精对神故乡的强烈渴望。我对父亲的寻找,其意义正在于此。事实上,一个人对“父亲”的寻找,从他一诞生就开始了。
⑥我常常虚构父亲,直到我在二十岁以后才第一次见到他的照片:苍白,瘦削。那时他才四十岁,然而已病入膏肓。从他明亮而有神的眼中,我分明看出了一种坚强有力的人生意志,而这,绝不仅仅是他身体的信号。这是他扎根大地,在大地上流浪所赢得的最为宝贵的赐予。父亲当过兵,打过仗,最后是以复员老兵、木匠、民间艺人的身份流浪于白山黑水之间。他拉一手好二胡,画一手好画,常常跑到野台戏班子里凑数。
⑦“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我不能不感谢那块土地,那块嫩江边上,对我,对它的子民永远放射着光芒的土地。嫩江和它所流经的土地、田畴、草甸,以及乡言土语,风俗习惯,无不对我放射着灿烂的生命光华。我的一切是它赐予,我岂能不感谢?
⑧久久不去的冬天,坚韧活着的树木,在这看似酷寒难耐之地,人的性格也被陶铸得粗犷而豪放。但不是所有的性格都如此,父亲身上所具有的艺术气质,还是或多或少地传给了我,这也算是对粗犷而失之细的一种补救吧。
⑨大自然永远不会单调,精神故乡,无时不在四季的轮换中找寻那趣味盎然的记忆。当我在人生的苦旅中,感到郁闷、压抑、徘徊无主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我的精神支柱在故乡,在大自然,在以我父亲为代表的乡民身上。
⑩写过《天使望故乡》的美国天才作家托马斯 沃尔夫,把人的故乡情思概括成“为找到一个父亲的努力”。但这个父亲不仅仅是赐予我生命的父亲,也不仅仅是我幼年失去的父亲,而是超越了物质需要的一种力量和智慧的形象。我的生命的信念和坚守,只有和它才能合而为一,这也是我对父亲不断加以想象和虚构的实质。父亲的早逝,在我心里,已经把他与故乡、大自然融合,形成了一种比温柔的母爱更富有启示性的力量。
(文章改编自《父亲·故乡·地之灵》)
13.从全文看,我为什么要“寻找父亲”?
(2分)
14.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4分)
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15.第①段、第⑦段都引用了“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两处引用的作用各是什么?(3分)
16.第⑥~⑧段中,血肉之躯的父亲给我的印象和影响有哪些?
(3分)
(二)阅读《儒雅之风》,完成17-20题。(14分)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
有改动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3分)
18.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3分)
19.文中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0.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4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21.解释句中加点字(4分)
(1)阡陌交通
交通:
(2)便要还家
要:
(3)子之哭也
子:
(4)苛政猛于虎也
苛: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4分)
A.
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C.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苛政猛于虎也。
D.
夫子式而听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23.翻译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吾子又死焉
24.甲乙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实践(60分)
25.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教会我们不断
面对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在思想困顿的时候,我们用阅读让自己更开阔;在情感迷茫的时候,我们用交流让自己更豁达……
请以“
让我更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或短语,吧题目补充完整;
(2)出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1
C
2
D
3
B
4
C
5
D
6
A
7
C
8
D
9(1)野渡无人舟自横
(2)心远地自偏(3)物是人非事事休(4)选贤与能(5)霜落熊升树(6)山山唯落晖(7)自缘身在最高层(8)甲光向日金鳞开(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0(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情操。
11(1)通知没有说清楚参加竞赛的具体时间(2)落款下面没有发出通知的时间。
12.(1)材料一:目前,我国缺乏优质产品。
材料二:“优质制造”需要大批技术人才。
(2)示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工匠精神,只有传承“工匠精神”,才能缔造“工匠神话”。
(3)示例: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了解最新科技发展成果,精于学习。
13.为了一种身份的自我认定;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想念家乡亲人,想念故园风物;一种对精神故乡的强烈渴望。
14答:“融化”在这里指人扎根大地,生养在天地之间,化成了大自然的孩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15答:第①段引用的作用是点题,并引出下文对父亲、对故乡的描写;第⑦段主要引出下文对故乡嫩江的描写。
16答:父亲苍白、瘦削,眼睛明亮有神,有一种坚强有力的人生意志;父亲的艺术气质补救了我粗犷而失之细的性格。
17.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18.是针对当今社会“儒雅稀缺”“人们举止失当”现象发表议论的。(若只答“儒雅这种传统文化缺失”或“不少人举止失当”任一点现象的,只给1分,共2分)
19.举例论证。文段通过列举温总理的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具有儒雅风度的公仆还不太多,进一步指出养成儒雅之气必须多读书。
20.示例1:读了文章,我意识到儒雅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积累,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儒雅的人。
示例2:想要变成一个儒雅的人,就要多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做到学识深湛,温文尔雅。
21.(1)交错相通(2)通“邀”,邀请(3)儿女(4)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2.A
23.
(1)(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24.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想象虚构的手法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