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小石潭记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小石潭记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17 15:1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26:小石潭记 教师寄语:要使语言丰富,必须睁开眼睛:凝视生活,凝视大自然。——艾青 预 习 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简介。柳 ( http: / / baike. / view / 38280.htm" \t "_blank )宗元 ( http: / / baike. / view / 234900.htm" \t "_blank )是我国唐朝 ( http: / / baike. / view / 6527.htm" \t "_blank )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 ( http: / / baike. / view / 2544.htm" \t "_blank )、苏洵 ( http: / / baike. / view / 32005.htm" \t "_blank )、苏轼 ( http: / / baike. / view / 2517.htm" \t "_blank )、苏辙 ( http: / / baike. / view / 32027.htm" \t "_blank )、王安石 ( http: / / baike. / view / 2515.htm" \t "_blank )和曾巩 ( http: / / baike. / view / 7500.htm" \t "_blank ), 并称 “唐宋八大家 ( http: / / baike. / view / 3082.htm" \t "_blank )”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2、背景介绍。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 ( http: / / baike. / view / 102109.htm" \t "_blank )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 http: / / baike. / view / 19529.htm" \t "_blank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 http: / / baike. / view / 156371.htm" \t "_blank )》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http: / / baike. / view / 40618.htm" \t "_blank )》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 ( http: / / baike. / view / 936089.htm" \t "_blank )》、《钴鉧潭西小丘记 ( http: / / baike. / view / 919784.htm" \t "_blank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 ( http: / / baike. / view / 40625.htm" \t "_blank )》、《石渠记 ( http: / / baike. / view / 779872.htm" \t "_blank )》、《石涧记 ( http: / / baike. / view / 40631.htm" \t "_blank )》、《小石城山记 ( http: / / baike. / view / 40635.htm" \t "_blank )》并称为《永州八记》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预习·导学: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  家、   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   ”。代表作有山水游记《   》,诗《江雪》,寓言《黔之驴》等。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和拼音写汉字。卷( ) 怆( ) 斗( )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嵁( ) chù(   )尔 xī(   )忽 yǐ(   )然 幽suì(   )3.结合注释翻译课文。(1)西: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鸣: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伐竹取道,伐: 。取: 。 下:(名词作状语) 。   见: 。 水尤清冽(liè): 。尤: 。清冽 : 。 全石以为底: 。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石底以出: 。卷: 。以:__________。 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 ___ (2)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________。许:表 佁(yǐ)然: 。 俶(chù)尔: 。 翕忽: 。 翕: 。 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西南: 。 斗折蛇 ( http: / / baike. / view / 6134.htm" \t "_blank )行,明灭可见: 。斗: 。 蛇: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http: / / baike. / view / 1246972.htm" \t "_blank ),势: 。 犬牙:(名词作状语) 。差:_____。 (3)寂寥: 。 悄怆: 。 邃: 。 凄:(使动用法 ( http: / / baike. / view / 815998.htm" \t "_blank )) 寒:(使动用法) 。 以其境过清: 。以: 。 清: 。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居: 。之: 。而:表 。去: 。4.解释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 )(1)为为坻,为屿( )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清以其境过清( )潭西南而望( )(3)而隶而从者( )参差披拂( )(4)差其岸势犬牙差互( )家长签字:_____合 作 探 究 案【合作展示】小组讨论交流,合作释疑一、(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二、(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2)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三、(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四、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五、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 ”是远,“下见小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检 测 案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B.为坻(chí) 为嵁(kān)  C.参差(cēn cī) 佁然(yí)  D.俶尔(shū) 翕忽(xī)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B.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四面/竹树环合 B.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 D.潭中鱼可/百许头5.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6.根据课文填空: (1)《小石潭记》中写水声富有铿锵音乐之美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小石潭记》中表面写鱼,实际上是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写鱼的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石潭记》中写鱼的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甲】【乙】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2016年鄂州中考改编) 【甲】《小石潭记》原文略。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 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欐(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 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以其境过清( )③益奇而坚( )④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投以小石  全石以为底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乃记之而去D.及是,愈以为诚有 是二者,余未信之(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之气。8.实验中学决定在全校开展以“纪念柳宗元”为主题的活动。作为该校的一名学生,你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次活动。(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下面的要求策划一个班级活动方案。活动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文字词等基本知识2、背诵课文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写景的感情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参考答案
预习案
1.文学 哲学 唐宋八大家 韩柳 永州八记
2.quán chuànɡ dǒu huáng liè
chí kān 俶 翕
佁 邃
3.(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
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见:看见。
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特别。清冽:清澈。(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用。为:作为。)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数目不确定,上下,左右,光景
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潭西南而望:向潭水的西南望去。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名词,不译,表修饰。西南:向西南。
斗折蛇 ( http: / / baike. / view / 6134.htm" \t "_blank )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溪身)像蛇那样蜿蜒弯曲,时隐时现。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势:形势。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交错。
(3)寂寥:静悄悄的。 悄怆:忧伤的样子。
邃:深远。 凄:(使动用法 ( http: / / baike. / view / 815998.htm" \t "_blank ))使……感到凄凉。
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以:因为。清:凄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景象便离开了。
居:停留。之:代指游小石潭这件事。而:表顺承。去:离开。
4.(1)作为 成为
(2)清澈 凄清
(3)连词 ,表修饰 连词,表顺接
(4)长短不一 交错
合作探究案
一、(1)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二、(1)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明澈、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三、(1)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四、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小潭源流——谭中气氛。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幽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五、①全石以为底 ②闻水声 ③俶尔远逝 ④鱼 水
检测案
1.D
2.B
3.B
4.D
5.D
6.(1)如鸣珮环
(2)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7.(1)其气之灵 /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①像狗牙那样 ②凄清 ③更加 ④有的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②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
(4)D
(5)凄苦孤寂 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8.(1)与柳宗元牵手,让名家走进心灵
(2)按下面的要求策划一个班级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阅读柳宗元的作品,陶冶情操 。
活动目的:通过阅读柳宗元的作品,培养文学素养,提高文化品位。
活动方式: ①请作家到班上做专题讲座;②举行“我爱柳宗元” 的主题班会;③举办“纪念柳宗元”的手抄报比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