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课 经济发展与国力强盛(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2课 经济发展与国力强盛(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13 17:32:34

文档简介

《经济发展与国力强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表现;掌握清朝前期引进的高产作物的推广和作用等史实。
(2)知道明清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理解明朝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变化的联系。
(3)知道康乾盛世的概念,掌握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明清经济的发展,认识到我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教学重点】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工商业的发达,人口增长。
【教学难点】
工商业的发达,人口增长。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清两朝继承了元朝的大一统局面,国立强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成为维持强盛国力的重要基础。这种经济发展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注重农业发展的措施:明清时期,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尤其是清初,战乱导致土地抛荒严重,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为了尽快稳定统治,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大力鼓励垦荒,使农业政府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21cnjy.com
康熙帝将新垦皇帝的免税时间从3年延长到10年,还对垦荒数量多的百姓授予官职。这些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21·世纪*教育网
2.增进经济作物的品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烟草、向日葵等农作物新品种于明代传入中国,在清代得到推广种植。www-2-1-cnjy-com
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原生产南美洲,都是高产作物,对种植土壤要求不高。他们的传入和广泛种植,使过去不是和农作物生长的干旱贫瘠之地得到充分开发。烟草以其流行日广而售价高于粮食和蔬菜,因此自传入后迅速扩种,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善思] 你还知道哪些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外来农产品?
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美洲原产作物有玉米、番薯、马铃薯、木薯、花生、辣椒、番瓜、西红柿、菜豆、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 梨、腰果、番木瓜、烟草等近30种。
3.治理黄河:明清两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清朝还特别重视修筑江浙沿海的海塘,减少海潮对农田的破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治理黄河的措施:明末清初,黄河经常泛滥决口,沿岸人民深受其害,也使政府的税收减少。黄河发水还会危及运河的安全,使每年通过运河运往北京的南方粮船受阻,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从1677年开始,康熙皇帝任用靳辅等人治河。他们修筑堤坝,抵御洪水;新建水闸,用以分流;深浚河道,冲刷泥沙,避免河床不断抬高。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河水患得到缓解。2-1-c-n-j-y
清前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不仅内地农业生产发达,边疆地区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清中期以后,大量移民涌向边疆地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据载,“古北口外(的蒙古草原),内地人前往耕种者,不下数十万户”。新疆的乌鲁木齐已成为屯田中心,乾隆时名臣纪晓岚以“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的诗句描绘了这里农业生产发达的精彩。
二、工商业的发达
1.手工业:(1)明朝的矿治、纺织、制瓷、造船、造纸等手工业部门都很兴旺;(2)清朝手工业比明朝更为发达,规模更大,分工更细。www.21-cn-jy.com
2.手工业发展的代表:佛山镇的铁器,景德镇的瓷器(全国的制瓷中心),苏州、杭州等地的丝、棉织品(南京全功的丝织业中心),福建、云南等地的茶名扬海外
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窑户在清代达到数千家,工匠有10万多人。南京是全国丝织业中心,明朝时机户一般只有几十张织机,清朝乾隆时,有的已开到五六百张,全程织机达3万余张。职工们皆为佣工,按每天计算工资。清代有大量纺织品出口,如南京织造的土布,在颜色和质地方面都比当时英国生产的布匹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早起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手工业场里的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自由的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来源:21cnj*y.co*m】
[博闻] 明清时期手工业场里的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自由的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机工都是“浮食奇民,朝不保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靠出卖劳动力,为机户生产而谋求生存。2·1·c·n·j·y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量产品进入市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繁荣,农业集市发达,中小城镇蓬勃兴起。【出处:21教育名师】
苏州的盛泽镇,在明朝初年时,还是一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乡村,到了嘉庆年间,不仅人口激增到5万余,而且从一个村落变成江南丝绸纺织和贸易的大镇。到清代,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等,都聚集了很多商人,本地居民也大多从事商业活动。【版权所有:21教育】
4.商帮:比较有名的有晋商、徽商等。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还远至海外,加强了中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晋商即山陕商人的概称,在明代以经营盐铁丝绸的泽、潞商人最文明,清中叶以后,则以经营票号的晋中商人最出名。票号从事金融汇兑、存贷款业务,其业务一度发展到俄国、日本等地。徽商指明清时期徽州府辖地(以今黄山市为中心)的商人,他们经营范围广泛,非常富有。明清时期的扬州盐商多为徽商,清代广州专营外贸的行商中也有徽商。
三、人口增长
1.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1)耕地面积的扩大,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2)康熙年间,官府对新增人口不再征收人丁税,更刺激了人口的激增。到了清朝康熙末年,人口超过1亿,乾隆末年超过3亿,道光年间人口总数突破4亿。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将康熙五十年全国应征收的人丁税额固定下来,规定此后每年都按这个数字征收,这一政策被称为“盛世上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23年,雍正帝又下令将丁税摊入天赋中一并征收,废除了几千年来的人丁税。
2.人口的迅速增长的影响:(1)人口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但也造成了大量人口没有土地耕种,加重了社会负担(2)为了生计,许多人进入城市,从事工商业、服务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或者从内地相山区、边疆迁移,为这些地区经济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康熙帝已经意识到人口增长的压力,指出“民生所以未尽阜者,良由承平既久,户口日番,地不加增,产不加益,食用不给,理有必然”。
[善思] 晚清学者王世铎说:“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说说你怎样看待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清朝人口剧增包括多方面原因,既有社会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等一般原因,也有历史遗留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统计范围扩大、高产农作物大量种植等特殊原因。斌税制度的变革在刺激人们生育的同时也使人口统计的真实性加强。庞大的人口既给清朝社会经济发展带来
了负面影响,也提升了清朝的综合国力,转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更使得大量的人口为了生存而转向工商业领域。21*cnjy*com
3.“康熙盛世”,清朝前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出现了社会安定、人口增长、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被称为“康乾盛世”。
[开卷有益] 走西口
“西口”最早特指杀虎口(在今山西省右玉县内),后来则改指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般泛指山西、陕西各地至内蒙的哥哥通道隘口。历史上的“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进行开垦或经商的移民活动。明朝时期,今、陕北部因地狭人稠,加上天灾频仍,许多下层民众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于是出现了始于明朝中期,盛于明末清初,直至清末的“走西口”移民潮。据考证,当时走西口在内蒙古河曲定居的人就达20万之众,由此可见其规模之大。21·cn·jy·com
[学而时习] 下列哪项不是明清时期引进的外来农作物品种( A )
占城稻 B.花生 C.玉米 D.烟草
[温故知新] 清代人口的迅速增长是社会繁荣的产物,也带来一些社会的隐患。想一想,清代的人口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耕种率提高,粮食产量要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反之,食用供给不上。
[集思广益] 清雍正时,有人认为江南的酒楼茶馆中的人员有害风俗,建议取缔。雍正皇帝认为,如果取缔他们,使之失去生业,不仅会引起社会混乱,也不利于城市的繁荣。想一想,雍正皇帝的这种态度说明了什么?
说明雍正帝明白“浮食奇民,朝不保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且人员混杂会导致社会混乱,不利于专制统治;放宽政策则有利于社会安定和专制统治,并有利于城市的繁荣。
四、课堂练习
1.选择题
(1)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开始于( B )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年间
(2)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 ①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②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盛产青花瓷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较大商业城市④在江南的丝织业中心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A )21教育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明清时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反映了( A )
A.中国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B.中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
D.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明显提高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注重农业发展的措施 2.增进经济作物的品种
3.治理黄河 4.治理黄河的措施
二、工商业的发达
1.手工业 2.手工业发展的代表
3.早起的资本主义萌芽 4.商帮
三、人口增长
1.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
2.人口的迅速增长的影响
【教学反思】
《经济发展与国力强盛》一课是岳麓版七年级下册第42课,本课的重难点是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工商业的发达,人口增长。工商业的发达,人口增长。应该注重本课各环节流畅,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新课的引入,可以采用呈上启下的方法,自然导入,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新课的学习,运用多媒体,采用设疑、故事、绘图、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巩固小结和课堂检测,理清了本课的知识线索,实现了当堂内容当堂巩固,整堂课教学效果理想。21*cnjy*com
运动失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经济发展与国力强盛》练习
一、选择题
1. 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的主要表现有( )
①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 ②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③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④国内生产总值的涨幅长期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21·cn·jy·com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清前期农业仍有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
A.引进了外国农作物品种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
C.耕地面积增加了近一半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更加巩固
3. 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地区(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速增全国领先
4. 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5. 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的跟恩原因是( )
A.农民贫困,消费不足
B.商人往往“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C.关卡林立,税收苛重
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6.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B.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
C.农民战争的影响
D.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不高的影响
7.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丝织业中心的兴起
C.富有商人累积了大量资本
D.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出现
8.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9. 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1
10. 以下对于明朝改用银两收税的评论,正确的是( )
①适应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客观上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
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④导致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简答题
11.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12. 列举你所知道的手工业发展的代表有哪些?
13.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
三、材料分析
1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早、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产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 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15.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隋唐到明清,我们分别选取了一些片段,共同来感受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困惑。21cnjy.com
(1)唐玄宗时期,在农业方面,南方种植技术有何显著进步?请举出唐朝时陶瓷业发展最为有名的成就。
(2)宋代的手工业和商业都非常繁荣,请举出居于当时世界之首的成就。
(3)明中叶以后,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景象。机户和机工各自的身份是什么?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新关系的性质又是什么?www.21-cn-jy.com
(4)明朝中期萌芽的新的生产关系,在明朝时期发展都很缓慢,请说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经济发展与国力强盛》答案2·1·c·n·j·y
一、选择题
1.B 2.C 3.B 4.B 5.D 6.A 7.A 8.D 9.D 10.A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简答题
11. 大力鼓励垦荒,使农业政府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增进经济作物的品种;治理黄河。
12.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等。
13. 原因:(1)耕地面积的扩大,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2)康熙年间,官府对新增人口不再征收人丁税,更刺激了人口的激增。影响:(1)人口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但也造成了大量人口没有土地耕种,加重了社会负担(2)为了生计,许多人进入城市,从事工商业、服务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或者从内地相山区、边疆迁移,为这些地区经济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三、材料分析
14. (1)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
(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
15. (1)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越州窑青瓷、邢州窑白瓷、唐三彩
(2)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北宋前朝,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机工和机户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21教育网
(4)原因:明清王朝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抑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3张PPT)
岳麓版 七年级下册第42课
经济发展与国力强盛
导入
明清两朝继承了元朝的大一统局面,国立强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成为维持强盛国力的重要基础。这种经济发展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新授
一、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注重农业发展的措施:明清时期,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尤其是清初,战乱导致土地抛荒严重,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为了尽快稳定统治,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大力鼓励垦荒,使农业政府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康熙帝将新垦皇帝的免税时间从3年延长到10年,还对垦荒数量多的百姓授予官职。这些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
新授
增进经济作物的品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烟草、向日葵等农作物新品种于明代传入中国,在清代得到推广种植。
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原生产南美洲,都是高产作物,对种植土壤要求不高。他们的传入和广泛种植,使过去不是和农作物生长的干旱贫瘠之地得到充分开发。烟草以其流行日广而售价高于粮食和蔬菜,因此自传入后迅速扩种,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清代《烟草谱》书影
新授
你还知道哪些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外来农产品?
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美洲原产作物有玉米、番薯、马铃薯、木薯、花生、辣椒、番瓜、西红柿、菜豆、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 梨、腰果、番木瓜、烟草等近30种。
善思
新授
治理黄河:明清两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清朝还特别重视修筑江浙沿海的海塘,减少海潮对农田的破坏。
清代《黄河筑堤图》
新授
治理黄河的措施:明末清初,黄河经常泛滥决口,沿岸人民深受其害,也使政府的税收减少。黄河发水还会危及运河的安全,使每年通过运河运往北京的南方粮船受阻,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从1677年开始,康熙皇帝任用靳辅等人治河。他们修筑堤坝,抵御洪水;新建水闸,用以分流;深浚河道,冲刷泥沙,避免河床不断抬高。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河水患得到缓解。
新授
清中期以后,大量移民涌向边疆地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据载,“古北口外(的蒙古草原),内地人前往耕种者,不下数十万户”。新疆的乌鲁木齐已成为屯田中心,乾隆时名臣纪晓岚以“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的诗句描绘了这里农业生产发达的精彩。
清前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不仅内地农业生产发达,边疆地区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新授
二、工商业的发达
手工业:(1)明朝的矿治、纺织、制瓷、造船、造纸等手工业部门都很兴旺;
(2)清朝手工业比明朝更为发达,规模更大,分工更细。
手工业发展的代表:佛山镇的铁器,景德镇的瓷器(全国的制瓷中心),苏州、杭州等地的丝、棉织品(南京全功的丝织业中心),福建、云南等地的茶名扬海外
清代《景德镇制陶图》
新授
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窑户在清代达到数千家,工匠有10万多人。南京是全国丝织业中心,明朝时机户一般只有几十张织机,清朝乾隆时,有的已开到五六百张,全程织机达3万余张。职工们皆为佣工,按每天计算工资。清代有大量纺织品出口,如南京织造的土布,在颜色和质地方面都比当时英国生产的布匹好。
新授
明清时期手工业场里的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自由的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机工都是“浮食奇民,朝不保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靠出卖劳动力,为机户生产而谋求生存。
早起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手工业场里的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自由的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博闻
新授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量产品进入市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繁荣,农业集市发达,中小城镇蓬勃兴起。
《盛世滋生图》
苏州的盛泽镇,在明朝初年时,还是一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乡村,到了嘉庆年间,不仅人口激增到5万余,而且从一个村落变成江南丝绸纺织和贸易的大镇。到清代,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等,都聚集了很多商人,本地居民也大多从事商业活动。
新授
商帮:比较有名的有晋商、徽商等。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还远至海外,加强了中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晋商即山陕商人的概称,在明代以经营盐铁丝绸的泽、潞商人最文明,清中叶以后,则以经营票号的晋中商人最出名。票号从事金融汇兑、存贷款业务,其业务一度发展到俄国、日本等地。徽商指明清时期徽州府辖地(以今黄山市为中心)的商人,他们经营范围广泛,非常富有。明清时期的扬州盐商多为徽商,清代广州专营外贸的行商中也有徽商。
新授
三、人口增长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
(1)耕地面积的扩大,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
(2)康熙年间,官府对新增人口不再征收人丁税,更刺激了人口的激增。到了清朝康熙末年,人口超过1亿,乾隆末年超过3亿,道光年间人口总数突破4亿。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将康熙五十年全国应征收的人丁税额固定下来,规定此后每年都按这个数字征收,这一政策被称为“盛世上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23年,雍正帝又下令将丁税摊入天赋中一并征收,废除了几千年来的人丁税。
新授
人口的迅速增长的影响:
(1)人口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但也造成了大量人口没有土地耕种,加重了社会负担
(2)为了生计,许多人进入城市,从事工商业、服务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或者从内地相山区、边疆迁移,为这些地区经济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康熙帝已经意识到人口增长的压力,指出“民生所以未尽殷阜者,良由承平既久,户口日蕃,地不加增,产不加益,食用不给,理有必然”。
晚清学者王世铎说:“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说说你怎样看待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新授
善思
清朝人口剧增包括多方面原因,既有社会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等一般原因,也有历史遗留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统计范围扩大、高产农作物大量种植等特殊原因。斌税制度的变革在刺激人们生育的同时也使人口统计的真实性加强。庞大的人口既给清朝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提升了清朝的综合国力,转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更使得大量的人口为了生存而转向工商业领域。
新授
“康熙盛世”,清朝前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出现了社会安定、人口增长、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被称为“康乾盛世”。
开卷有益
走西口——“西口”最早特指杀虎口(在今山西省右玉县内),后来则改指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般泛指山西、陕西各地至内蒙的哥哥通道隘口。历史上的“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进行开垦或经商的移民活动。明朝时期,今、陕北部因地狭人稠,加上天灾频仍,许多下层民众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于是出现了始于明朝中期,盛于明末清初,直至清末的“走西口”移民潮。据考证,当时走西口在内蒙古河曲定居的人就达20万之众,由此可见其规模之大。
新授
下列哪项不是明清时期引进的外来农作物品种( )
A. 占城稻 B.花生 C.玉米 D.烟草
学而时习
清代人口的迅速增长是社会繁荣的产物,也带来一些社会的隐患。想一想,清代的人口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
温故知新
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耕种率提高,粮食产量要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反之,食用供给不上。
新授
清雍正时,有人认为江南的酒楼茶馆中的人员有害风俗,建议取缔。雍正皇帝认为,如果取缔他们,使之失去生业,不仅会引起社会混乱,也不利于城市的繁荣。想一想,雍正皇帝的这种态度说明了什么?
集思广益
说明雍正帝明白“浮食奇民,朝不保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且放宽政策则有利于社会安定和专制统治,有利于城市的繁荣。
1.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开始于( )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年间
2.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 ①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②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盛产青花瓷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较大商业城市④在江南的丝织业中心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练习
B
A
3.明清时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反映了( )
A.中国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B.中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
D.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明显提高
练习
A
作业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
一、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注重农业发展的措施 2.增进经济作物的品种
3.治理黄河 4.治理黄河的措施
二、工商业的发达
1.手工业 2.手工业发展的代表
3.早起的资本主义萌芽 4.商帮
三、人口增长
1.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
2.人口的迅速增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