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17 21:1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  
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盲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
首先要忠实于原文。
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就是所谓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信、达)就可以了。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应多看些课外的文盲文章,多积累一些文盲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另外,翻译文言文还要讲求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留专用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译。例如:庆历四年春,膝于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如:①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这是个表被动的省略句,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在“使”后省略了称代扶苏的兼语“之”,翻译时必须补充出来。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在“再”后省略了谓语“鼓”,在“三”后也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出。
3.删
删去不译的词
  例如: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是发语词,应删去。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在“久”之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例如:
①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句中的“岁”应换成“年”。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5.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此句可调整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②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此句可调整成“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盲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
  “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7条:
a.回头看 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
;f.考虑
g.
但、只是h.反而、却。在这个句子中用“d”最合适。
6.译
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例如:
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咸”译成“全都”,“讯”译成“消息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桃花源记》)“屑”同“嘱”,在翻译时必须译出。
7.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如下例: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得无……乎”,是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翻译时按固定格式译出。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不亦……乎。译为“岂不是……吗?”不是……吗”。
二、翻译文言句子
  翻译文言文一是直译,即对原文一字一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而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尽可能照顾原文的词义。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在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绝境”就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无法生活”。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的问题。“绝境”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的意思。
(二)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例如: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土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就泄尽了。
  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三)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应用意译。例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里的“东西”“南北”实际都是“到处”的意思,用意译就比直译好。
(四)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例如: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其中的“而”是连词,译为“和”。为使译文简洁,这个“和”字就省去了。
(五)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例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讳,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照抄不译。
(六)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宾语前置句,动词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它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例如:子何恃而往?(《为学》)——你倚仗什么去?屠惧,投以骨。(《狼》)——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冯婉贞》)——于是召集谢庄中精通武术的少年告诉他们说。
(七)译文应注意保持原文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为了方便记忆,可以把以上内容编成口诀如下: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
  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
  偏义复词,删去衬字。同义连用,只留其一。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
  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命题目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方面的知识。
思路分析:对于此种类型的题,根据语段内容,结合语段的语意,从“者也”故”等标志性的词语入
手,就不难断句了。
解答: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总评:解答此种类型的题,先从句子的意思入手,然后找标志性的词语。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战则请从。
命题目的:此题考查重要语句的文官翻译。
思路分析:对于以上两个句子,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手一福”等的含义。另外,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解答:(1)这种小小的信用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灵不会赐福(保佑您取胜)。  
(2)如果作战,就请让我跟从你一起去。
总评:对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语句,尤其是这些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在学习中,必须掌握。
3
.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命题目的: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思路分析:对于此题,应弄清“芳”和“秀”的含义,这两个词语古今变化比较大。
解答:野花开了,散发着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总评:解此类题,除了掌握一些古今变化比较大的词义外,在翻译时还需考虑“雅”即美。
同步训练
1.读下面的语句,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发间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C.今亡/亦死,举大汁/亦死
D.扶苏以/数谏故,/

/使外将兵
2.给下面文字断句,并翻译画线句。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断句:

翻译:

3.找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组(
)。
A.一狼洞其中。译:一只狼在洞中。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扁鹊望见恒侯却还是跑了。
C.乡邻之生日蹙。译:乡邻生活一天天的窘迫。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谁同我一起回家呢?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意思是:冬夏换季
时,开始第一次往返。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在忧患中
出生,在享乐中死去。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思是:欣
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译文: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

6.下边一段文字是《水经注》里的,给它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