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七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5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版七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5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17 21:2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青牛白马的后裔
从茫茫草原走来驰骋在松漠之间
建立自己的政权 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1000多年前
就实行了“一国两制”.
这就是古老民族契丹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16版新教材七年级(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发展
学习目标4、对民族之间的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1、知道少数民族契丹、党项的兴起及政权的建立3、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2、明确辽与宋、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战关系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整体感知
专题二、宋夏纠纷 专题一、宋辽恩仇资源整合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专题一、宋辽恩仇
目录:(一)追溯契丹族的历史
(二)契丹的兴起
(三)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帝国
(四)辽的发展
(五)旧恨难消——辽与北宋的战
(六)冰释前嫌——辽与北宋的和资源整合
专题二、宋夏纠纷
卷宗(一)羌族的变迁——党项族的历史
(二)夹缝中求发展——西夏建国
(三)想说爱你不容易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资源整合
专题一、宋辽恩仇资源整合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的历史要点呈现契丹族,鲜卑的后裔契丹,原意为“镔铁”象征
契丹人
顽强的意志
和坚不可摧的
民族精神 契丹鸡冠壶兽皮缝制的皮囊壶,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用具(一)追溯契丹族的历史 契丹,居潢水之南,黄龙之北,鲜卑之故地 … … 逐猎往来,居无常处 … …猎则别部,战则同行。 ——《旧唐书》
隋唐时期,
契丹的兴起与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接受汉族文化,学会农耕、冶铁、建房等技术。(二)契丹的兴起
(三)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帝国要点呈现契丹
登上历史舞台阿保机功不可没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上京临潢府10世纪初阿保机辽:
契丹文字与汉字对比(四)辽的发展至阿保机,稍并服旁诸小国,而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 ——欧阳修《新五代史》
发展生产
国力不断增强契



(五)旧恨难消
——辽与北宋的战要点呈现那些年,那些事 … … 阅读P36相关史事辽和北宋为什么会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呢?
后唐后晋燕云十六州成了中原帝王心中难以治愈又割舍不掉的心病
1、北宋对辽用兵
979年,宋太宗在消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的同时,决定乘胜收复幽云十六州,于是对辽用兵。其结果是……失败探究:请结合北宋的治国措施,分析对辽用兵失败的原因??解除大将兵权,重文轻武?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守内虚外)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
(积弱)边防守卫空虚弊端第一阶段:北宋对辽作战辽北宋(五)辽与北宋的战(宋太宗认为)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第二阶段:辽对北宋作战1004年,辽大举攻宋澶州城
宰相寇准宋真宗澶州城地点:历史事件:澶州之战要点识记主要人物:在辽军兵临城下, 北宋危急的关键时刻, 寇准是如何分析作战形势, 力劝真宗御驾亲征,以智制敌的呢?合作探究
材料一
辽兵虽号称20万人,但孤军深入,粮饷不继,所过城市仅攻下两城,顺势惨重,其余诸城皆在宋军手中。问:
1、根据材料可看出,宋、辽哪一方占优势?北宋2、如果你是宋真宗,你会如何做?
材料二
宋军顽强抵抗,射杀了辽军大将。之后宋真宗御驾亲征澶州,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北宋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3、澶州之战谁胜利了?结果如何?
(六)冰释前嫌
——辽与北宋的和要点呈现
①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后世仍以齿论。
②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
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
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
得创筑城隍。
③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
二十万匹(岁币),至雄州交割。
④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盟约内容:
观点一: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观点二:澶渊之盟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辨析题:
对北宋而言:
消极影响: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人民沉重负担;
积极影响:宋辽之间保持长期的和平局面,增加了贸易收入;
对中华民族而言:
加速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友好交往和经济发展。澶渊之盟的影响:(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宋真宗为什么在取胜的情况下,
还要签订
以岁币换和平
的屈辱条约呢?合作探究如果,契丹的大辽

是来自北方草原狼
——时刻威胁到北宋安危那么,北宋还有一个
更为难缠的
西北荒漠狼 ——西夏

同样,时刻威胁着北宋安危
资源整合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专题二、宋夏纠纷
合作探究正因,
北宋要对付西北荒漠狼 ——西夏
所以,才用金钱换和平的手段处理宋辽两国争端西夏,这个
由臣变君的政权
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要点呈现(一)羌族的变迁——党项族的历史南北朝:
羌族的
一支党项
逐渐强盛一枝独秀
党项羌……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而拓跋最为强族……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薔,土无五谷。
——《旧唐书》
党项族的特点:
前情回顾(一)羌族的变迁——党项族的历史几度险些被
吐蕃与回鹘所灭
一百多年的颠沛流离
直到隋唐时
内附中原称臣,
才定居下来
首领拓跋赤辞受唐王朝赐李姓绝处逢生
前情回顾(一)羌族的变迁——党项族的历史唐末剿黄巢有功
党项首领进爵夏国公,
复赐李姓立功封爵
要点呈现(二)夹缝中求发展——西夏建国宋初,
党项依附辽和宋
用兵吐蕃与回鹘心怀异志
要点呈现(二)夹缝中求发展——西夏建国图谋建国11世纪前期
李元昊改姓嵬名氏。
实行造文字等系列改革,建宫城
要点呈现(二)夹缝中求发展——西夏建国立业安邦 11世纪前期(1038年)
李元昊自立为帝
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都城兴庆府1041年和1042年,
元昊的部队
在好水川和三川口
相继大败宋军宋仁宗只好
册封元昊
为夏国王,
西夏正式建立
要点呈现(二)夹缝中求发展——西夏建国李元昊实行改革 模仿汉字创造的西夏文
合作探究西夏政权
为什么能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与强辽及大宋抗衡?
拓展延伸西夏的杀手锏——铁鹞子西夏以武立国铁鹞子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军队:
骑兵和
山地重步兵
骑兵中的重装铁骑
-----平夏铁鹞子
拓展延伸1、有仇必报——性情生猛如果仇人未得,
必定蓬首垢颜,跣足草食 ,
直到斩杀仇人后,才恢复常态。
——《后唐书》个性十足的党项人2、险境求生——有超出常人的韧劲
(三)、想说爱你不容易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时战时和)要点呈现
宋夏和议的影响:
加重了北宋百姓的负担,但带来了和平,有利于西夏与北宋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阅读教材p36,明确原因要点呈现
地图梳理看图说说,辽、西夏、北宋时期 的特征是 什么?民族政权并立
《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北宋、辽、西夏形成三角鼎立,时战时和的复杂政治格局。辽宋议和
要点呈现根据本课所学内容,比较分析:
辽与西夏有什么共同点?1、都是少数民族,以游牧生活为主2、都建立了政权3、都是受到汉人文化的影响4、与北宋的关系时战时和
契丹、党项各族都去哪儿了?民族的变迁契丹党项达斡尔族蒙古族拓展延伸
一、辽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1、辽的兴起:
2、与北宋的关系:
二、西夏的兴起,及其北宋的关系:
1、西夏的兴起:
2、与北宋的关系:
10世纪初 契丹族 阿保机
上京 辽太祖 宋真宗 辽攻宋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西夏攻宋→宋夏议和 课堂小结
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共同组成
中华民族历史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
民族政策:和睦相处 共同繁荣
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赵匡胤
2.澶渊之盟是下列那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3.你认为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 )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C.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AAC我的收获
4、随着电视剧《穆桂英挂帅》的热播,杨家将的故事更加深入民间,它反映了“澶渊之盟”订立之前争战的两个政权是(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金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
5、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A C 我的收获
爱国的主要方法,
就是要爱自己
所从事的事业。?
——谢觉哉教师寄语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