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上》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作品了解历史,懂得先烈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
2、欣赏作品,能够说出歌曲的基本情绪,能够随着不同情绪的音乐开展创造性的表演活动,体验歌声中蕴含的理想、信念、斗志和豪情。
教学重点:
1、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太行山上》。
2、理解歌词内容,体会当年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
教学难点:
1、歌曲的几处大跳的气息支持、喉咙打开、声音连贯、乐句完整。
2、附点节奏、最后的高音及优美地声音歌唱。
3、发表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想,并有所感动与感悟。
教学方法:
讲解法、分析法、范唱法。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三、新课教学:
1、歌曲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歌曲以饱满的情绪,热情讴歌了处于抗日战争前线的太行山军民,母亲送儿、妻子送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战场的感人形象,表达了抗日军民誓灭入侵敌人的坚定信念。
2、歌曲《太行山上》是一首混声二部合唱,2/4拍子、小调式。
3、全曲由对比鲜明的两个乐段组成。
第一乐段是一个非方整性乐段,由四个长度不等的乐句组成(9+11+5+10)。
第一乐句有引子的特点,弱拍起唱,节奏舒展开阔,有一种登高望远之感,歌颂着在世界东方开展的反法西斯战争;第二乐句由“看吧”开始,节奏紧凑,坚定有力,一气呵成,表现出整个太行山脉燃起的抗日烽火;第三乐句是对第二乐句的补充;第四乐句由“听吧”开始,在结构上与第二乐句相似。细致地刻画出全民总动员,投身抗日战争的情形。在这一乐段中,弱拍起句为主的旋律进行,赋予音乐以强大的推动力;第二声部在第一声部句尾长音上给以呼应,表现出前呼后应、同仇敌忾的气势。
第二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6+6+5+8),两个声部节奏统一,正拍进入,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速度由慢而舒缓转为快而刚健,力度由跌起伏变为强劲、高涨。尤其是该乐段的再次重复,不仅进一步发展了高潮的音乐情感,而且强化了太行军民敢打必胜的英雄形象。
4、教师边弹边唱,学生倾听。
5、学生随伴奏哼唱。
6、学生跟随教师齐唱。
四、课堂小结:
总结歌曲的创作特点,学生学会这首歌的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