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复习 课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复习 课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18 21:42:16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过程,认识这次会议对中国发展产生
的重大影响。
记住改革开放的表现,体会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阐明民主与法制的加强进程,认识民主法制对国家的重要性。
说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知道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
指导作用。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民主与法制的加强;邓小平理论
的形成。
1.
2.
3
4







召开
年12月,北京
主要
内容
重新确立
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
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建设上来,实行
的伟大决策,形成以
为核心的党中
央领导集体
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
意义的转折,是改
革开放的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平反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
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
伟大的历史转折
1.
1978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经济
改革开放
邓小平
深远
开端
刘少奇








假错

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颁布

列法

198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第

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颁布《中华
等法律
背景
党的
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
的政策

农村改革
重大措施
实行
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改革开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始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
改革
国有企
业改革
①以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
,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


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
制度迈进

外开放
目的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民族经济
格局

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按劳分配
国有企业
公有制经济
生产经营自主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特区
现代企业
沿海开放
邓小
平理

过程
主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十二大(1982
年)
强调从国情出发,建设有
十三大(1987
年)
阐明
理论,提出党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过程
主要内容
南方谈话(1992年)
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十四大(1992
年)
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十五大(1997
年)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
决。
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我国先后在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在城市实行国企改革。这两次改革是如
何进行的
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主要体现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是一项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这
1.
2.
种吃“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无法激发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一批农民
率先把村里的土地承包到自己家里去种,搞起了“包产到户”,调动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全国得到推广。这种体制实际上就是由集中经营、平均分配到分
散经营、按劳分配的重大调整。
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建国以
来所形成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
约了新形势下城市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以公有制经
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取代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实行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并改变原有的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探究问题二】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是怎样形成的 对这一新格局该怎样理解
(1)原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
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
条件,是强国之路。
(2)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①首先建立经济特区:在广
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实行优惠政
策。②1984
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
14
个沿海城市。1991
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③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对外开放新格局。
(3)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全方
位”是指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物质文明方面坚持开放,
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坚持开放。“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
况,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
内地等多种开放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3
【探究问题三】1984
年福建省
55
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写了一封
“松绑”公开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
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
你们伸手要权……”中央为给城市国有企业“松绑”,从哪些方面
进行改革
①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
②企业经营方式:由政企不分到政企分开,逐渐扩大企业自主权。
③产品分配方式:由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到按劳分配、多劳
多得。
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3第三单元复习
学习目标:
1.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过程,认识这次会议对中国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记住改革开放的表现,体会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3.阐明民主与法制的加强进程,认识民主法制对国家的重要性。
4.说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知道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5.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民主与法制的加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
 1978 年12月,北京
主要内容
重新确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 建设上来,实行 改革开放 的伟大决策,形成以 邓小平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 深远 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 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平反冤假错案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 刘少奇 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颁布系列法律
198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第 四 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
2.改革开放
背景
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对内改革
农村改革
重大措施
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改革
开始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 国有企业 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①以 公有制经济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 生产经营自主权 ,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 按劳分配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深化改革
背景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措施
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 现代企业 制度迈进
对外开放
目的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民族经济
格局
 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 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过程
主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改革开放 
十二大(1982年)
强调从国情出发,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1987年)
阐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续表
邓小平理论
过程
主要内容
南方谈话(1992年)
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十四大(1992年)
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十五大(1997年)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我国先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在城市实行国企改革。这两次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主要体现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项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这种吃“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无法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一批农民率先把村里的土地承包到自己家里去种,搞起了“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得到推广。这种体制实际上就是由集中经营、平均分配到分散经营、按劳分配的重大调整。
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新形势下城市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取代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并改变原有的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探究问题二】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对这一新格局该怎样理解
(1)原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条件,是强国之路。
(2)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①首先建立经济特区:在广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实行优惠政策。②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91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③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全方位”是指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物质文明方面坚持开放,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坚持开放。“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地等多种开放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