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幕巨大悲剧。对于“文革”给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人们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对于如何评价“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关于“‘文革’期间中国经济是否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问题,却争议很大。与发展速度的损失相比,更令人遗憾的是擦身而过的发展机遇。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被国外经济学家视为自1820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导入文化大革命新授
一、经济形势的恶化?二、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
三、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新授 一、经济形势的恶化问题探究1967-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1967-1968年,在全国动乱、“全面内战”的局面中,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具体表现:经济工作机构瘫痪、经济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企业的规章制度被废弃,大批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交通运输阻塞,物资供应难以保证;市场供应紧张,日用消费品短缺。新授合作探究 就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本意来说,不能说不重视经济建设,他力图使政治与经济、革命与生产达到和谐的统一。“抓革命,促生产”这个口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但事实上这个口号被赋予的特定内容,是各项工作都必须“抓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文化大革命”并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场严重内乱。因此,抓“革命”的结果,是导致了生产被置于次要地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抓革命,促生产”是“文革”时期一个流行的口号,想一想,这样的“革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吗?新授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探究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调整国民经济,解放干部,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到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社会趋向稳定。“文革”后期的周恩来新授1974年,刚刚复苏的国民经济为什么又陷入混乱局面?问题探究1974年,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等开展了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了周恩来。在江青集团的煽动和破坏下,好不容易复苏的国民经济急转直下,再度陷入混乱局面。新授1975年,国民经济为什么再度回升,后来为什么又遭到破坏?问题探究1975年周恩来病重,毛泽东决定由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根据四个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需要,邓小平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再度回升,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可是,随之而来的“批邓、反右倾翻案风”运动,是国民经济又遭到破坏。“文革”中复出的邓小平新授“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哪些严重的破坏?问题探究“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长时间全局性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国民经济破坏严重,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文革”10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新授(1)武斗、造反、打砸抢、停工停产等政治动乱冲击和破坏生产建设,造成了直接的有形的巨大物质损失,虽然无法计算总量,却是有目共睹的。
(2)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没有在应有发展速度下取得大的成就,同“文革”之前的14年(1953~1966年)和之后的6年(1977~1982年)平均速度相比,都是比较缓慢的。“三五”计划和“四五”计划虽然得以完成,但“三五”计划本来可以提前两年完成,“四五”计划的较高指标则被大大压缩。
(3)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许多重大项目的完成是靠多投资、“大会战”和多消耗取得的,时间也大为延长。
(4)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人均年消费粮食1976年低于1952年水平;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下降,其间只提高过一次工资;住宅、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造成了严重欠账;配给票证比“文革”前又有增加。“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新授1966—1977:高考之殇 遭受文化大革命的荼毒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从今年起,高等学校招生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必须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贯彻执行党的阶级路线。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对于知识的轻视,对于知识分子的仇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大、中、小学基本停课,将近百万的应届考生失去了高考的机会。既然无法通过考试去上大学,那么上大学的唯一途径就是“推荐”,于是,“大学生”和“工农兵”,看起来毫无根据的词汇结合在了一起,这种推荐制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尝试。那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年龄在20岁左右,要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还有在单位表现特别突出的人,一经当地“革命委员会”推荐,政治审查合格后,即可成为“工农兵大学生”。高考的废止使国家获取真正有才能的高等人才的路被堵住了,这也对此后的人才匮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新授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服务业也不发展,城市初、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无法分配工作。1968年底,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虽然经受了锻炼,但是他们在青春年华失去了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机会,不仅给知识青年本人,而且给人才培养和国家建设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中央决定停止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许多已下乡的知识青年大多返城就业,或者在当地得到妥善安置。问题探究新授课文内容绘制出“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轨迹图,探究国民经济的起伏与社会政治局面的关系,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国民经济的起伏是与社会政治局面密切相关的。社会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受破坏,社会政治局面稳定是国民经济回升的必要前提。“文化大革命”相当充分地暴露出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体制等方面的缺陷,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弊端,并且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努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和政治局面的稳定,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努力发展国民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新授 二、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问题探究林彪集团是怎样被粉碎的?新授问题探究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林彪被证正式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九大”以后,林彪集团的势力日益膨胀,林彪的野心也越来越大,迫不及待的想要“抢班夺权”。他们的阴谋被毛泽东及时察觉。1971年,林彪集团策划武装政变的阴谋败露。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叛国出逃,在飞经蒙古人民共和国时,机坠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林彪集团随之被彻底粉碎。坠于蒙古的林彪座机新授由林彪、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林立果等组成。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与江青反革命集团相互勾结,进行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妄图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他们企图抢班夺权的阴谋被揭露后,又制订了反革命武装政变计划《“571工程”纪要》。在1970年8月29日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林彪一伙利用“坚持设国家主席”和“天才”的问题,向党中央、毛泽东发动突然袭击,企图以和平方式,实现“抢班夺权”的目的。无奈目的被毛泽东及时察觉,林彪集团转而策划武装政变。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林彪在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后发动政变为什么要阴谋杀害毛泽东?新授①策划篡夺中央到地方的政权
②打击迫害老干部
③林彪等策划谋害毛泽东,发动反革命政变
④“四人帮”残酷镇压四五运动
⑤策划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阴谋颠覆无产阶级专政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权活动新授问题探究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为恢复思经济做了哪些努力?有何成效?“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调整国民经济,解放干部,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周恩来对“文革”以来的历史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农业是支撑全局的基础的认识。1973年3月,周恩来指出,发展经济首先是把农业摆在第一位,其次是轻工业,再其次是重工业。因为人首先要吃东西、穿衣服的,如果粮食国内不能自给,有求于人,那是很费事的。我国有8亿人口,进口粮食不仅要付现款,而且光运输也不得了。所以,如果我们不把农业搞好,靠什么都是靠不住的,谁也没办法来帮助我们。林彪事件,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重要转折。它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为周恩来批判极左思潮、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一些错误做法提供了契机。到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社会趋向稳定。新授问题探究“批林批孔”运动是怎么回事?它造成了什么影响?“九一三”事件后,于1973年7月,毛泽东在对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中指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反法”的。他认为,法家在历史上是向前进的,儒家是开倒车的。毛泽东把批林和批孔联系起来,目的是为防止所谓“复辟倒退”,防止否定“文化大革命”。江青一伙接过毛泽东提出的这个口号,经过密谋策划,提出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批林批孔”运动遂在全国开展起来。这个运动从1974年年初至同年6月,历时半年左右。“批林批孔”运动,不但在历史研究领域造成混乱,搞乱了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江青一伙煽动的所谓“反潮流”的冲击下,使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来出现的各方面工作好转的局面又遭到挫折。新授问题探究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实行全面整顿从哪里开始?有何成效?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是从哪里开始的?全面整顿首先是从铁路运输开始。邓小平指出:“当前的薄弱环节是铁路,铁路运输的问题不解决,生产部署通通打乱,整个计划都会落空。”铁路运输整顿的重点是徐州、太原、郑州等路局。到1975年春,严重堵塞的路段全部疏通,全国田路平均日装车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恢复。新授问题探究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他的全面整顿遭到了什么阻力?1975年,邓小平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开始全面整顿。1975年7月4日,邓小平对中央读书班第4期学员发表讲话,提出现在“主要是讲加强党的领导,反对派性,把毛泽东同志树立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他又提到:国内有许多事情要做,特别是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针对当时相当一部分地方党的领导没有建立起来,党的领导削弱的状况,提出了整顿党的任务,特别是在党的领导和党的作风方面进行整顿。全面整顿分几个步骤,包括:工业整顿,农业、科技、文教整顿,军队整顿,落实干部政策,以及制裁动乱分子。阻力:随之而来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国民经济又遭到破坏。新授问题探究“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民经济在遭受巨大损失同时,仍然取得了某些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工农业总产值保持了一定速度的的增长,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成,国防科技也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一时期,成昆、湘黔、焦枝铁路干线先后完工。雄伟的南近长江大桥于1968年建成通车。1973年,中国城发达国家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大型化工成套设备。攀枝花钢铁基地、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一批重要项目建成。大港和胜利油田投产,石油产量迅速提高,1976年全国原油产油量相当于1965年的7.7倍。万里长江第一坝的葛洲坝水电枢纽工程和世界屋脊西藏羊八井地热实验电站工程也动工兴建。三、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新授泉州长春拉萨郑州天津北京南京上海昆明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兰州刘家峡水电站南京长江大桥第一批国产“红旗”轿车出厂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新授问题探究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1.建国后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物质技术基础,是“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2.“文革”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广大干部和群众力排干扰、坚守岗位的结果3.“文革”时期的“抓革命、促生产”,保证了经济建设没有长期出现大的冲击和停顿
4.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正确力量,努力抵制和纠正“左”的干扰,是“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新授问题探究“四五”运动是怎么回事?它有何重大意义?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清明节时,北京群众举行追悼周总理,痛斥“四人帮”的大规模活动,这就是“四五”运动这一运动虽遭到“四人帮”的镇压,但为后来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新授问题探究“文化大革命”是怎样结束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有何重大意义?7月6日,朱德逝世。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亿万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四人帮”趁机加紧篡党夺权的活动。10月,中央政治局代表人民的意志,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意义: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得到重视不断加强。2.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党内民主制度得以维护。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发展。4.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5.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以维护。新授合作探究从根本上说,是林彪、“四人帮”两个集团倒行逆施,制造动乱,乘乱夺权,丧失民心的结果;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同他们斗争的结果。它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政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也说明,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阴谋家、野心家逃脱不了历史的惩罚林彪、“四人帮″两个集团先后被粉碎,说明了什么?新授温故知新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是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努力调整经济的结果。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全面整顿的结果。1973年和1975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回升局面,其原因是什么?新授畅想天地1.“鬼”、“豺狼”指以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为首的“四人帮”集团。他们认为周恩来逝世,对他们夺权有利,他们为篡党夺权大造舆论。
2.“扬眉剑出鞘”的含意是人民群众同“四人帮”作殊死斗争。阅读“四五”运动时悼念周恩来的一首诗: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回答:
1.诗中的“鬼”、“豺狼”指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叫”和“笑”?
2.“扬眉剑出鞘”的含意是什么?新授自己动手文革教训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必须将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党内民主制度,防止个人独裁,反对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人民民主制度以及中央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决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召开主题班会,讨论“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教训新授小结 1.经济形势的恶化和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1976——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恶化,经济工作机构瘫痪,经济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企业规章制度被废弃,大批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交通运输堵塞,物资供应难以保证;市场供应紧张,日用品消费短缺。2.林彪集团的覆灭:1971年九一三事件。3.周恩来调整经济: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调整国民经济,解放干部,使各方面有了转机。到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4.邓小平全面整顿: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施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再度回升,但随着“批邓、反击右倾案风”运动,国民经济又遭破坏。新授小结 5.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①损失:“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破坏严重,损失约5000亿元。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距离进一步拉大。②取得成就的原因:由于周恩来、邓小平等的努力,及广大群众、尕布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工农工业总产士保持一定速度增长,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成,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红旗轿车、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南京长江大桥等)6.文革结束: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1976年4月5日清明节时出现“四五运动”,性知识追到周总理,痛斥和声讨四人帮,这一运动遭到了四人帮的镇压,单位后来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主基础。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9月9日毛泽东逝世。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新授小结7.“文化大革命”性质:十一茶馆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的内乱。8.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主法治建设。1.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有( )?????①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②民主与法治被肆意践踏?③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④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大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C练习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现“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是在( )????
A.?过渡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D练习3. 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是在( )????
A.?1976年5月
B.?1976年10月
C.?1976年9月
D.?1971年9月B练习作业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板书
一、经济形势的恶化?二、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
三、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