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是来自河上镇中的吴军军。此刻的心情既荣幸又忐忑,首先感谢在座各位的宽容,其次感谢陈亮老师的信任与支持。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关注概念,联系生活,注重方法——浅析近三年物理中考题》,本人水平有限,若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今天我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三块:1、近三年中考物理试题分布。2、近三年中考命题特点。(以物理为主)3、一些不成熟的物理复习建议。下面我就按以上三个部分阐述我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近三年中考物理试题分布:
……
电动机,结合摩擦力的受力分析,浮力,杠杆平衡,测电功率实验或测电阻实验几乎每年都考到,应该说是物理的必考点,其他一些考点2-3年考到一次。
近三年中考命题特点:
1、注重概念和基础,回归课本的解读
2、注重实验,考察学生与实验有关的技能
(1)实验操作——a、仪器使用和操作细节
b、仪器和药品的选择及功能
(2)实验分析:侧重实验现象预测、原理分析
(3)实验设计——a、完成1-2步实验步骤
b、实验方案设计
3、图表的分析比重越来越大
(1)实物图、受力示意图、电路图、光路图等
(2)坐标图:考察坐标和图像含义
(3)表格——a、与概念图的结合,侧重信息的二次处理
b、侧重数据的比较和含义分析
4、需要数据计算的分值逐年下降,有些数据计算用字母表达式替代;分析说理题比重逐年增加,出现了推导表达式的题型
三、一些不成熟的物理复习建议
(一)重视概念教学,建构知识体系
……
4、完善概念外延,建构知识体系:学生对于受力分析感觉困难,主要原因是对于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混乱:特别是这两句话“物体受到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以及“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力”,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和学生一起建构“力和运动”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也是今年杭州市科学复习研讨会上,物理教研员金鹏反复提到的重点,……有了这个知识结构,学生很清楚,需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对物体受力分析,刚才的那两句话也迎刃而解:当物体受到非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思维模型
1、复杂物体模型化,提取问题本质
2、实验验证,强化事物本质理解,拓展延伸
(三)解读书本细则,优化教学方法
根据近五年的有关摩擦力的中考题,首先对考试细则进行解读,也就是建构“摩擦力的知识结构”,我认为滚动摩擦,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中考的要求是逐级递增的,个人认为这里最难的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问题,也就是2011年的传送带。这里有这么3种方法,个人比较喜欢用方法二,首先用跑步,物体上抛运动加速减速来说明动力和阻力的定义和实质,然后结合实际判断摩擦力方向,这样还可以解决一个问题:摩擦力既可以作为动力,促进物体运动,也可以作为阻力,阻碍物体运动,所以“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运动”的说法是错误的,它一定阻碍相对运动,也就是方法三: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然后根据这样的知识结构,寻找相应的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形成相应方法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为了寻求中考的最佳复习途径,作为九年级教师,我们竭尽所能,同聚于此,希望不只是浪费各位的宝贵时间,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再次感谢您的耐心聆听!最后祝您心想事成,中考顺利!谢谢大家!摩擦力的方法归类和典型例题
滚动摩擦
1.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
2、滚动摩擦的典型代表:车轮,圆珠笔
二、静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大小:与另一个平衡力大小相同
1、一个木箱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静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N,用20牛力推它仍旧静止时,静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用30牛力推它仍旧静止时,静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
2、如图,GA=20牛,GB=5牛,F=120牛,若物体A、B处于静止状态,则墙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_____,静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N。当F增大时,墙面受到的压力___________(填变化,下同),静摩擦力_________,把B物体拿掉,静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N
3.体育课上,小明匀速爬杆小刚匀速爬绳。有关他们受到的摩擦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爬杆时手握杆的压力大,所以小明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B、因为绳子粗糙,所以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C、小明和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相等
D、若小明的体重大,则他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4、归纳:你认为静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
?
(二)静摩擦力方向
1、二力平衡:与另一个平衡力方向相反
2、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难度较大)
例:物体m静止在斜面M上,请对m受力分析
三、滑动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两个影响因素:
1、右图所示,水平桌面的右端固定一定滑轮,轻质小盘通过一根绕过定滑轮的细绳与桌面上质量为0.4kg的木块相连。当小盘内放有重为0.5N的砝码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当小盘内放有重为0.6N的砝码时,木块正好作匀速运动;当小盘内放上重为0.7N的砝码时,小盘拖动木块运动,在小盘落到地面后,木块继续运动,此时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__N。
2、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图中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均为F
B.甲、乙两图中B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均为F
C.甲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0,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
D.乙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F,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
3、所示,四位同学用同一组器材进行了下面四项操作,甲同学拉木块A在长木板B上匀速运动;乙同学拉A在B上加速运动;丙同学固定A,拉B运动;丁同学拉B,使AB一起匀速运动.四位同学的操作中A与B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f甲、f乙、f丙、f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甲=f乙=f丙=f丁
B.f甲=f乙=f丙,f丁=0
C.f甲=f丙=f丁<f乙
D.f甲<f乙,f丙不确定,f丁=0
4.如图所示,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每隔一定时间在纸带上打下一个点)与一木块左端相连,木块在弹簧测力计作用下沿水平桌面(纸面)向右运动时,就能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图10中①和②是打点计时器先后打出的两条纸带,与其对应的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木块运动的速度分别为v1、v2,那么(
)
A.F1<F2,v1<v2
B.F1=F2,v1<v2
C.F1=F2,v1>v2
D.F1>F2,v1>v2
5.如下图甲所示,小强在水平地面上用力推木箱,推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木箱速度随时问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0一1s内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1s一2s内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0一3s内木箱移动的路程为
。
6.通过探究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大小无关。如图甲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6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B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将甲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也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所示,则F2是_____N;若要让图乙中的A、B在水平桌面上一起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不撤除F2的情况下,应该在B的右端施加一大小为_____N的水平向左的推力。
7.如图所示
,A、B两相同木板间夹着四块重均为G的砖块,并处于
静止状态,则第2、3两块砖间的相互作用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
(提示:整体受力分析)
小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无关
(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方法一:平衡力受力分析(较简单)
方法二:动力和阻力
动力:能使物体动起来、加速的力,摩擦力f与v方向相同
阻力:能使物体停下来、减速的力,摩擦力f与v方向相反
方法三: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难度较大,参考静摩擦力)
1、如图所示,小华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体木块A,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
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撕受摩擦
力大小.在木板运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A受到的是静摩擦力
B.木块A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C.拉动速度变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D.木块撕受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2、将一袋大米放在匀速向右运动的输送带上,开始米袋与输送带间有一段距离的相对滑动,然后米袋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当输送带突然制动时,米袋会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距离后停下。(回答下列小题请选填以下合适的字母标号)
A.受到方向向右的摩擦力B.受到方向向左的摩擦力C.不受力
(1)米袋刚放上输送带的瞬间,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
(2)当米袋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
(3)当将输送带突然制动时,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
3.如图
13
甲所示,小明顺着竖直的杆匀速下滑。
①乙图代表小明的圆点
A
画出其竖直方向受到的力
②小明再沿绳匀速下滑,其沿绳受到的摩擦力为
f
绳、沿杆下滑受到的摩擦力为
f
杆,f绳___f
杆(选填“>”,“=”,“<”)。
③若小明沿杆匀速向上运动,他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_______
4.
如图所示,重叠在一起的A、B、C三个重物,当B物体受到10N的水平拉力作用后,三个物体一起在水平面上向右的匀速直线运动,关于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不正确的是( )
A.A对B无摩擦力
B.C对B的摩擦力为10N,方向向左
C.水平面对C的摩擦力为10N,方向向右
D.C对水平面的摩擦力为10N,方向向右
5.如右所示,物体A、B在力F作用下一起以相同速度沿F方向做匀速运动,关于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则甲图中A_______摩擦力,乙图中A_______摩擦力。(填“受”或“不受”)乙图中A受什么类型的摩擦力____________,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____________。
6、一人站在电梯上随电梯一起匀速上升,如图所示,则关于人的受力分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受到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以及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B.人受到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以及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C.人受到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
D.人受到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电梯对人斜向上与速度方向一致的推力
四、摩擦力实验探究题
1、如图甲所示,A是木块,B是长木板,C是弹簧测力计,另有砝码、棉布、毛巾等物。若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可测出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1)此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2)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此时,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
力。
(3)在图乙中,D是一个电动装置,可带动木板匀速运动。该装置相对图甲所示装置更具优势,请指出其中一点
2.“摩擦力大小是与压力有关,还是与重力有关 ”,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如表:
实验步骤
台式测力计示数F/N
金属盒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①把金属盒放在质量不计的白纸上,在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
4.8
4.8
1.9
②将质量不计的氢气球系在金属盒上,重复步骤①的实验
3.2
4.8
1.2
③往金属盒注入适量的沙子,使台式测力计的示数为4.8N,重复步骤②的实验
4.8
6.4
1.9
(1)此实验是根据
原理测出摩擦力大小的。
(2)实验步骤②使用氢气球是为了改变
大小(选填“压力”或“重力”)。
(3)根据实验步骤②、③的数据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
(4)与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金属盒测量摩擦力相比,拉动白纸有许多的优点,下列选项不是其优点的是(
)
A.不需要匀速拉动 B.测力计示数稳定
C.实验更容易操作
D.实验原理更合理
3、为了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整个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其中A、B两木块叠放在一起,两个轻质弹簧测力计C、D的一端与两木块相连,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E、F上,如图甲所示。
(1)在甲图中,缓慢向两侧移动铁架台E和F,保持木块A与B位置不动,整个装置静止后,木块A所受摩擦力fA的方向向
左
,大小应该等于弹簧测力计
D
的示数(填“C”或“D”)。
(2)实验中发现,弹簧测力计C的示数不等于弹簧测力计D的示数.经过讨论,同学们完善了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放置细圆木条是为了消除
▲
木块B与桌面2-1-c-n-j-y
之间的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3)同学们利用完善后的装置重新进行实验,整个装置静止后,弹簧测力计C的示数为2N,弹簧测力计D的示数如图所示。
(4)完善后的实验及数据分析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的过程:
1
4
3
2
A
B
图乙
图甲(共36张PPT)
近三年中考物理试题分布
1
交
流
内
容
近三年中考科学命题特点
2
一些不成熟的物理复习建议
3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
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
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
5
简单磁现象
4
5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
5
物态变化
3
6
平均速度
4
11
月球上的动力装置
3
11
做功的条件
3
12
比热
3
14
相对运动
3
14
参照物
3
13
物态变化
3
15
磁极的相互作用
3
15
电路及电表使用
3
16
电动机
3
17
弹力和形变、
受力分析
3
17
磁极、安培定则、
电磁感应
3
17
惯性
3
18
摩擦力
3
18
受力分析、摩擦力
3
19
受力分析
3
25
大气压
6
25
机械能
6
20
压强和摩擦力
3
26
速度
6
26
浮力与密度
6
27
浮力
4
30
伏安法测电阻
9
30
测电阻实验设计、
电阻大小影响因素
8
28
功和能的转化
6
31
凸透镜成像
6
31
凸透镜成像实验
7
32
测小灯泡电功率
9
33
电动机
7
33
电动机
7
33
大气压物态变化
4
34
杠杆平衡
6
34
杠杆、机械效率
6
34
光学作图和证明
7
35
密度压强浮力
8
35
比热计算、压强
8
35
压强和杠杆平衡
6
37(4)
蒸发或比热
2
37(3)(4)
蒸发吸热、电能计算
4
36
欧姆定律计算
8
38
电功率
6
合计
76
合计
68
合计
70
一、近三年杭州中考物理试题分布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
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
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
5
简单磁现象
4
5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
5
物态变化
3
6
平均速度
4
11
月球上的动力装置
3
11
做功的条件
3
12
比热
3
14
相对运动
3
14
参照物
3
13
物态变化
3
15
磁极的相互作用
3
15
电路及电表使用
3
16
电动机
3
17
弹力和形变、
受力分析
3
17
磁极、安培定则、
电磁感应
3
17
惯性
3
18
摩擦力
3
18
受力分析、摩擦力
3
19
受力分析
3
25
大气压
6
25
机械能
6
20
压强和摩擦力
3
26
速度
6
26
浮力与密度
6
27
浮力
4
30
伏安法测电阻
9
30
测电阻实验设计、
电阻大小影响因素
8
28
功和能的转化
6
31
凸透镜成像
6
31
凸透镜成像实验
7
32
测小灯泡电功率
9
33
电动机
7
33
电动机
7
33
大气压物态变化
4
34
杠杆平衡
6
34
杠杆、机械效率
6
34
光学作图和证明
7
35
密度压强浮力
8
35
比热计算、压强
8
35
压强和杠杆平衡
6
37(4)
蒸发或比热
2
37(3)(4)
蒸发吸热、电能计算
4
36
欧姆定律计算
8
38
电功率
6
合计
76
合计
68
合计
70
一、近三年杭州中考物理试题分布
二、近三年中考科学命题特点
1、注重概念和基础,回归课本的解读
(2014中考选择题6)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
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
(2014中考选择12)关于比热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B.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也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C.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比热也越大,比热与热量有关
D.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它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014中考选择17)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阻力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大的不容易停下来,所以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B.推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比维持这个物体做匀速运动所需的力大,所以静止的物体惯性大
C.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
D.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所处的位置无关
2、注重实验,考察学生与实验有关的技能
近五年中考与实验有关的考题分值:
2014年:89分左右
2015年:96分左右
2016年:100分左右
观察现象—原理分析—得出本质—形成方法—迁移应用
(大————————小————————大)
实验考什么?
(1)实验操作:考察学生有没有做过实验
(2)实验分析:考察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
(3)实验设计:考察学生建模和迁移能力
(1)实验操作——a、仪器使用和操作细节
2014年中考选择2
2015中考选择1
(1)实验操作——b、仪器和药品的选择及功能
(2)实验分析:侧重实验现象预测、原理分析
2014年中考实验题32题
2015年中考填空题25题
2015年中考填空题31题
(3)实验设计——a、完成1-2步实验步骤
2015中考实验探究题27
(3)实验设计——b、实验方案设计
2015年中考分析计算题32题
2016年中考分析计算题30题
(1)实物图、受力示意图、电路图、光路图等
3、图表的分析比重越来越大
2015中考选择题17
(2)坐标图:考察坐标和图像含义
2014中考分析计算题36
图像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数据含义分析等能力,并找到相应的规律,迁移应用
2015中考分析计算题37
(3)表格——a、与概念图的结合,侧重信息的二次处理
(3)表格——b、侧重数据的比较和含义分析
2015中考分析计算题33
4、需要数据计算的分值逐年下降,有些数据计算用字母表达式替代;分析说理题比重逐年增加,出现了推导表达式的题型
2012年:40分左右
2013年:28分左右
2014年:22分左右
2015,2016:稳定在20分左右
2014中考填空题25.(4分)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
,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原因
▲
。
2016中考分析计算题35
2015中考分析计算题34
2016中考分析计算题34
三、一些不成熟的物理复习建议
(一)重视概念教学,建构知识体系
1、概念:用最简洁的的语句说清问题的本质,
具有高度概括性(概念内涵)
2、概念不是用来记背的,而应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
解读、阐述、转化(概念外延)
3、概念教学应遵循的基本流程
情境生疑
领会内涵
概念初
步应用
情境生疑
完善概
念外延
概念深
度应用
4、完善概念外延,建构知识体系
(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思维模型
裸题(模型化)
剥题(生活化)
情境单一模型给定
情境复杂找到本质
分析模型
建立模型
个人观点:学生的审题能力不足,审题不清并不仅仅是语文水平差,而是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出现问题,特别是建模思维不足
剥离情境
建立模型
找到本质
形成方法
迁移应用
(2011年中考)如图所示,一船在某水域作业时,将装满金属工具的大铁箱用绳子悬放入水。第一次放,因水太深,铁箱没触碰到水底,此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换个地方第二次再放,铁箱才接触到水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箱在船上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下方
B.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仍在A处
C.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之下
D.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之上
此题可简化为:如图在三个相同的容器中装有质量相同的水,将木块A、金属块B按不同的方式放入水中,待A、B静止时,三个容器中木块A浸入水中的深度h甲,h乙和h丙的关系___________(注意受力分析的对象)
1、复杂物体模型化,提取问题本质
此时三个烧杯中水的深度
h甲’、h乙’和h丙’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验证,强化事物本质理解,拓展延伸
(三)解读书本细则,优化教学方法
2016年细则——摩擦力:
1、知道滑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的含义。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3、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意义及方法。
考点: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考点: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考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考点: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考点: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考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不当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