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蚕、昼”7个生字;会写“蚕、桑”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次;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3.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诗的内容,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并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方法】
想象法、结合注释阅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咱们学习过很多的古诗,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展示给大家吗?
生展示背诵古诗,师适时点评鼓励。
2.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三首古诗词。(板书课题:23.古诗词三首)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乡村四月》
导入: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原野,清新的空气,勤劳的人们,这就是乡村。
今天,先让我们跟随宋代诗人翁卷一起到四月的乡村看看,作者又看到了哪些风景?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读诗句
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3.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翁卷。
翁卷,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被称为“永嘉四灵”,著有《四岩集》。
2.了解写作背景。
翁卷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这首诗是作者到大自然中,到乡村去了解农民农忙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21·cn·jy·com
3.小结: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才能对古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解诗题
(4)“四月”是什么时节?(初夏时节)。诗题告诉我们作者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1.小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2.交流字词含义。
山原:山冈和原野。
川:河流。
子规:杜鹃鸟。
雨如烟:细雨蒙蒙,远看如烟雾。
闲人:无事可做的人。
插田:插秧。
才了蚕桑:刚收了蚕丝。
了:完结。
3.结合注释,说说每句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1教育网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4.把整首诗连起来解释,全班读一读。
(五)悟诗情
1.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什么?(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乡村四月的景物;后两句写人。)
2.前两句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江南特有的景物?读完你有何感受?(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有静有动,优美和谐。)
3.让我们一起欣赏作者笔下这美丽的景色。(出示图片)
4.读后两句思考:这两句又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两句描写了乡村四月家家户户忙碌的场面,形象地再现了农家劳动极其辛苦、紧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与赞美之意。)www.21-cn-jy.com
5.是啊,诗人把把风景的美和人民的勤融合在一起,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名句。
6.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自由读、分组读、展示读……
(六)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2.师小结:学完本课,让我们了解了江南初夏的旖旎风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回忆学习古诗词方法:读诗句--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一)读诗句
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昼夜、耘田、绩麻”。出示田字格生字,指导书写。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4.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1·c·n·j·y
2.了解写作背景。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忧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晚年所作《田园四时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较为突出,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三)解诗题
时:季节。四时:四季。田园:田地和园圃,泛指农村。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四)明诗意
1.小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2.交流字词含义。
昼:白天。
耘:除草。
耘田:在田里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
供:参加。
耕织:耕田织布。
傍:靠近。
桑阴:桑树下。
3.结合注释,说说每句的意思。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忙时,农民们早晨出去在田里除草,晚上还得在灯下搓麻线。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工作,男耕女织都是行家。)21*cnjy*com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孩童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麻,却同样在靠近桑树旁的田里忙着学种瓜呢!)21cnjy.com
4.把整首诗连起来解释,全班读一读。
(五)悟诗情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前两句,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此时,你想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你们真辛苦、真勤劳、各有各的本事……)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后两句的诗句描述了怎样的景象?指导学生看图:孩子们在干什么?(模仿大人样子,学着种瓜)从一个“学”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天真、勤劳、可爱)21*cnjy*com
3.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赞美农民勤劳,喜爱孩子的感情,读的时候要充满赞美之情。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自由读、分组读、展示读……
(六)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2.师小结:诗歌中描写的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四、学习《渔歌子》
导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的词牌名叫《渔歌子》。复习巩固学习古诗词方法:读诗句--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一)读诗句
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西塞山、白鹭、箬笠、蓑衣”,带音去音读。
指导田字格中结构写法。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词,要求:读正确、流利。
4.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词。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张志和。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钓徒。著书亦名《玄真子》。
2.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他所创造的这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正是西塞山边的景色。www-2-1-cnjy-com
2.小结: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才能对古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解诗题
“渔歌子”为词牌名。字面意思为古人打渔时喜欢咏的歌词。词牌本身与词的内容无关,只是填词用的曲调名称。2-1-c-n-j-y
(四)明诗意
1.小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2.交流字词含义。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不须:不想。
归:回去,回家。
3.结合注释,说说每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静静垂钓,不想回家。)
4.把整首词连起来解释,全班读一读。
(五)悟诗情
1.再次默读全词,想一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2.在这首词描写的事物中,又有哪些色彩呢?(白鹭、青箬笠、绿蓑衣)
3.短短几十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假如你正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的心情怎么样啊?你有什么想说的?(面对这么宁静而美好的景色,我一定非常安逸地欣赏着这眼前的景色,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出处:21教育名师】
4.是啊,难怪诗中描绘的和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了。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自由读、分组读、展示读……
(六)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收获呢?
2.师小结:学完本课,不仅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还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渔夫捕鱼的令人神往的情景。从作者简短的文字里体会到了用词的巧妙。
五、课堂总结
这三首诗词让我们领略了乡村是一幅美丽的画,是一个安放心灵的家,田园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支歌,田园的美让我们留恋。21·世纪*教育网
六、课堂练习
1.《乡村四月》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翁卷。这首诗中描写了江南美丽的风景和勤劳的人们。
2.《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范成大,宋代诗人,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作者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版权所有:21教育】
3.《渔歌子》一词,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一幅美丽的田园图,其中词中出现的表示颜色的词语有白、青、绿。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2.积累其它描写乡村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山原、川、子规、雨
四时田园杂兴:昼耕田、夜绩麻、学种瓜
渔歌子: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三首古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美丽的江南,融入山人合一的境界,体验到一种宁静、朦胧的和谐之美,赞美了勤劳忙碌的人们。
古诗词的教学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因此在教学时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按“读诗词、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这五步去走的,思路上较清晰。同时,了解完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说一说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受。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写景与写人结合的写法,教学中如果加入小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或许效果会更好。【来源: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7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 四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
激趣导入
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展示给大家吧!
初读感知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读诗句
翁卷,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被称为“永嘉四灵”,著有《四岩集》。
初读感知
知作者
翁卷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这首诗是作者到大自然中,到乡村去了解农民农忙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初读感知
写作背景
精读感悟
乡村四月
初夏时节。
四月:
诗题告诉我们作者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解诗题
明诗意
山冈和原野。
河流。
杜鹃鸟。
细雨蒙蒙,远看如烟雾。
精读感悟
山原:
川:
子规:
雨如烟:
明诗意
无事可做的人。
插秧。
刚收了蚕丝。
完结。
精读感悟
闲人:
插田:
才了蚕桑:
了:
明诗意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精读感悟
明诗意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精读感悟
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什么?
精读感悟
悟诗情
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乡村四月的景物;后两句写人。
前两句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江南特有的景物?读完你有何感受?
精读感悟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有静有动,优美和谐。
这两句又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精读感悟
这两句描写了乡村四月家家户户忙碌的场面,形象地再现了农家劳动极其辛苦、紧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与赞美之意。
学完本课,让我们了解了江南初夏的旖旎风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精读感悟
回忆学习古诗词方法:
精读感悟
读诗句--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初读感知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读诗句
zhòu
昼夜
yún
耘田
jì
绩麻
绩
昼
耘
初读感知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初读感知
知作者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忧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晚年所作《田园四时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较为突出,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初读感知
写作背景
精读感悟
四时田园杂兴
时:季节。四时:四季。田园:田地和园圃,泛指农村。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
“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解诗题
明诗意
白天。
除草。
在田里除草。
把麻搓成线。
各人都担负起一定
的家庭责任。
精读感悟
昼:
耘:
耘田:
绩麻:
各当家:
明诗意
不懂。
参加。
耕田织布。
靠近。
桑树下。
精读感悟
未解:
供:
耕织:
傍:
桑阴:
明诗意
夏忙时,农民们早晨出去在田里除草,晚上还得在灯下搓麻线。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工作,男耕女织都是行家。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精读感悟
明诗意
孩童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麻,却同样在靠近桑树旁的田里忙着学种瓜呢!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精读感悟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前两句,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精读感悟
悟诗情
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精读感悟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此时,你想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你们真辛苦、真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精读感悟
后两句的诗句描述了孩子们在干什么?
模仿大人样子,学着种瓜。
从一个“学”字,我们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勤劳、可爱。
诗歌中描写的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精读感悟
初读感知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诗句
sài
西塞山
lù
白鹭
lì
箬笠
笠
塞
鹭
suō
蓑衣
初读感知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钓徒。著书亦名《玄真子》。
初读感知
知作者
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他所创造的这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正是西塞山边的景色。
初读感知
写作背景
精读感悟
“渔歌子”
“渔歌子”为词牌名。字面意思为古人打渔时喜欢咏的歌词。词牌本身与词的内容无关,只是填词用的曲调名称。
解诗题
明诗意
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不想。
回去,回家。
精读感悟
西塞山:
鳜鱼:
箬笠:
不须:
归:
明诗意
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精读感悟
明诗意
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静静垂钓,不想回家。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精读感悟
导 入 新 课
精读感悟
悟诗情
哪些景物?
白
鹭
桃花流水
鳜鱼
斜风细雨
导 入 新 课
精读感悟
悟诗情
哪些色彩?
白鹭
青箬笠
绿蓑衣
假如你正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的心情怎么样啊?你有什么想说的?
精读感悟
面对这么宁静而美好的景色,我一定非常安逸地欣赏着这眼前的景色,感悟大自然的魅力。
学完本课,不仅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还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渔夫捕鱼的令人神往的情景。从作者简短的文字里体会到了用词的巧妙。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精读感悟
课堂总结
这三首诗词让我们领略了乡村是一幅美丽的画,是一个安放心灵的家,田园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支歌,田园的美让我们留恋。
精读感悟
课堂练习
宋
人们
1.《乡村四月》的作者是( )代诗人( )。这首诗中描写了江南美丽的( )和勤劳的( )。
翁卷
风景
2.《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范成大,( )诗人,是( )之一。作者展现了农家夏忙时( )场面。
宋代
热烈的劳动
南宋四大家
课堂练习
3.《渔歌子》一词,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一幅美丽的田园图,其中词中出现的表示颜色的词语有( )。
白、青、绿
课堂练习
1.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2.积累其它描写乡村的古诗词。
作业布置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山原、川、子规、雨
四时田园杂兴:昼耕田、夜绩麻、学种瓜
渔歌子: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