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阿炳在1950》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特点。
(2)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阿炳的叙事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细读课文,了解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的特点。
(2)梳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阿炳的生平及他对我国二胡艺术艺术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对人物命运进行理性思考,理解阿炳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
【教学难点】
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二泉映月》,学生谈感受。教师简介《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和真实写照,作品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道:“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二、人物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道士们做道场的乐器竹笛、三弦、二胡、琵琶等乐器逐渐全都学会。十五六岁时,已成长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1928年,双目失明,人们从此习惯地叫他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也变卖一空,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过的。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1教育网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2.字词注音
无锡(xī) 勒(lè)令 便携(xié)式 稀(xī)罕 纯粹(cuì)
衣钵(bō) 寡(guǎ)妇 糯(nuò)米 推荐(jiàn) 琵琶(pí)(pá)
3.词语解释
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和风细雨:比喻方式温和,不粗暴。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高山仰止:愿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景仰之情油然而生。21·cn·jy·com
4.了解电视专题片文字稿
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可视为报告文学,它在报道上首先是声画结合,其次是解说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另外,电视专题片在报道深度上有别于一般新闻报道,它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对事件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提示和升华主题。
5.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195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一年是阿炳人生在世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9月2日晚上,民间音乐家祝世匡和黎松寿录下了阿炳的二胡曲 , 使阿炳的音乐得以传承。www.21-cn-jy.com
五、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3段),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为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21cnjy.com
第二部分(第24-38段),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阿炳病故。
第三部分(第39-49段),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相关经过和意义,以及这首曲子在国内国际音乐界的地位和影响。2·1·c·n·j·y
2.读第一部分,思考:
(1)简析第2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此段为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叙述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为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作品录音,过渡到对阿炳一生的回忆及录音的前后情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如何理解第4段中的“偶然”一词?
阿炳的成功应首先归功于他的创作才能,但机遇也不可忽视。这次“偶然”就使得阿炳以及他的《二泉映月》名扬中外。实际上,历史上很多辉煌的成就都是抓住了“偶然”的机遇乘势而上的。
(3)阿炳演奏《金圆券害煞老百姓》,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境界?
阿炳演奏《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这种与百姓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乐曲,反映出阿炳对国家民族、对百姓生活的关心,是代百姓述说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21·世纪*教育网
(4)文中插入“时任无锡电台记者的宋一民,向我们介绍了当时无锡道教音乐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这里插入介绍无锡道教音乐的说明性文字,使人们对道士的阿炳习乐这一情况有所了解。作为道士,必须精通韵律,所以阿炳从小就学习道教音乐,对江南民间音乐也有广泛的涉猎。
(5)从第21段中,我们可以看出阿炳有什么样的性格?文段中的“纯粹”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可以看出阿炳自尊自强,有骨气,“纯粹”是单纯、单单的意思,删去后就不能表现阿炳的高超演技和铮铮铁骨了。www-2-1-cnjy-com
(6)第23段最后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议论和记叙。表达了后人的惋惜、遗憾之情。
3.读第二部分,思考:
(1)为阿炳录音时,阿炳“已经不在巅峰状态了”,但他还能一次成功,“一遍通过,没有拉第二遍”,这说明了什么?2-1-c-n-j-y
说明了阿炳音乐功底之深厚,演奏技艺之精湛。
(2)第28段“阿炳说:‘这曲子没有名字!我就是这样随便拉拉的。’”这一句中的“随便拉拉”该怎样理解?【来源:21cnj*y.co*m】
“随便拉拉”表明了阿炳的音乐天赋极高,演奏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音乐就在阿炳的心间,只要有触动就会化为灵魂的音符从弦上流淌出来。【出处:21教育名师】
(3)文中采用众多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有什么表达效果?
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强了现场效果,同时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观赏性。
5.快速读第三部分讨论:
(1)日本著名的世界极指挥大师听完《二泉映月》反映如何?他为什么会有此反应?
日本著名的世界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这从侧面表现了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在世界上的重大反响,更说明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无国界的,它为人们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版权所有:21教育】
(2)“《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这句话放在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
这句议论兼抒情的话起到了收束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6.分析课后习题二
作者根据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体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使人读来如有亲历之感。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展现阿炳的命运的。
老师提示:从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写作手法等角度分析。
(明确)内容: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
在“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由“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
在“点“上写阿炳录音的经过。既谱写了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他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在“面”上写阿炳的一生时,既写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铮铮傲骨,同时还叙述了他的出身和爱情生活。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既有大量的解说词旁白,也有六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抒情。(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议论抒情和说明的部分。)21*cnjy*com
7.分析课后习题三
新中国改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仔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你认为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什么?
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透过字里行间和文中的背景材料,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是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的歌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术生命的尊重。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两年无锡解放了,中国解放了。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六、课堂小结
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叙事上的最大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的叙事。增强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的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同时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解说词中又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怀和说明。21*cnjy*com
2.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体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同期声有多个人,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介绍阿炳;解说词则将记叙、议论、抒怀和说明融为一体。
3.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事件相关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提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
七、课后作业
请你为阿炳写2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
【板书设计】
阿炳的艺术生涯
阿炳的坎坷人生
录音及命名的经过——人物回忆(祥)
录音后不久阿炳病故(略)
抢录《二泉映月》这一文化遗产的意义。
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教学反思】
本文内容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主要记述了为阿炳录制音乐特别是《二泉映月》的过程,插叙了阿炳的坎坷不平的身世、遭遇。情境导入时运用媒体资源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优美景色,启发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展开想象和联想,使他们轻松中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通过阅读第一大部分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个录音过程,知道《二泉映月》的得名由来,还可以穿插语文常识,了解人物传记的真实性特点,基本上没有深刻的内容可以挖掘;对于阿炳的身世经历,文中也只是提到了基本的,有一些内容并未涉及或简单带过。学习文章时重点了解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的特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倒叙、插叙)
录音的缘由
录音的经过
阿炳在1950
录音的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8张PPT)
《阿炳在1950》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
情境导入
谈谈你的感受
情景导入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和真实写照,作品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道:“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人物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道士们做道场的乐器竹笛、三弦、二胡、琵琶等乐器逐渐全都学会。十五六岁时,已成长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1928年,双目失明,人们从此习惯地叫他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也变卖一空,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过的。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体感知
字 词 注 音
无锡( ) 勒( )令
便携( )式 稀( )罕
纯粹( ) 衣钵( )
寡( )妇 糯( )米
推荐( ) 琵琶( )( )
xī
lè
xié
xī
cuì
bō
guǎ
nuò
jiàn
pí
pá
整体感知
词语解释
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
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比喻方式温和,不粗暴。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愿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 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衣钵:
蹒跚:
和风细雨:
截然不同:
高山仰止:
文体特点
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
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可视为报告文学,它在报道上首先是声画结合,其次是解说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另外,电视专题片在报道深度上有别于一般新闻报道,它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对事件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提示和升华主题。
整体感知
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195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一年是阿炳人生在世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的9月2日晚上,民间音乐家祝世匡和黎松寿录下了阿炳的二胡曲 , 使阿炳的音乐得以传承。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3段),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为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第二部分(第24-38段),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阿炳病故。
第三部分(第39-49段),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相关经过和意义,以及这首曲子在国内国际音乐界的地位和影响。
合作探究
(1)简析第2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 过渡段
由叙述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为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作品录音,过渡到对阿炳一生的回忆及录音的前后情况。
读第一部分,思考
合作探究
(2)如何理解第4段中的“偶然”一词?
阿炳的成功应首先归功于他的创作才能,但机遇也不可忽视。这次“偶然”就使得阿炳以及他的《二泉映月》名扬中外。实际上,历史上很多辉煌的成就都是抓住了“偶然”的机遇乘势而上的。
合作探究
(3)阿炳演奏《金圆券害煞老百姓》,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境界?
阿炳演奏《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这种与百姓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乐曲,反映出阿炳对国家民族、对百姓生活的关心,是代百姓述说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合作探究
(4)文中插入“时任无锡电台记者的宋一民,向我们介绍了当时无锡道教音乐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这里插入介绍无锡道教音乐的说明性文字,使人们对道士的阿炳习乐这一情况有所了解。作为道士,必须精通韵律,所以阿炳从小就学习道教音乐,对江南民间音乐也有广泛的涉猎。
合作探究
(5)从第21段中,我们可以看出阿炳有什么样的性格?文段中的“纯粹”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可以看出阿炳自尊自强,有骨气,“纯粹”是单纯、单单的意思,删去后就不能表现阿炳的高超演技和铮铮铁骨了。
合作探究
(6)第23段最后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议论和记叙。
表达了后人的惋惜、遗憾之情。
深入探究
(1)为阿炳录音时,阿炳“已经不在巅峰状态了”,但他还能一次成功,“一遍通过,没有拉第二遍”,这说明了什么?
读第二部分,思考
读第二部分,思考
说明了阿炳音乐功底之深厚,演奏技艺之精湛。
深入探究
(2)第28段“阿炳说:‘这曲子没有名字!我就是这样随便拉拉的。’”这一句中的“随便拉拉”该怎样理解?
“随便拉拉”表明了阿炳的音乐天赋极高,演奏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音乐就在阿炳的心间,只要有触动就会化为灵魂的音符从弦上流淌出来。
深入探究
(3)文中采用众多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有什么表达效果?
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强了现场效果,同时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观赏性。
合作探究
(1)日本著名的世界极指挥大师听完《二泉映月》反映如何?他为什么会有此反应?
日本著名的世界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这从侧面表现了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在世界上的重大反响,更说明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无国界的,它为人们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读第三部分,思考:
合作探究
(2)“《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这句话放在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
这句议论兼抒情的话起到了收束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合作探究
作者根据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体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使人读来如有亲历之感。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展现阿炳的命运的。
从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写作手法等角度分析。
合作探究
内容
阿炳的人生经历
《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
“点”: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
“面”: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
“点“:阿炳录音的经过。既详写了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他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
“面”:阿炳的一生时,既写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铮铮傲骨,同时还叙述了他的出身和爱情生活。
合作探究
结构和写作手法
解说词旁白 六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顺序、倒叙、插叙
叙述、说明、议论、抒情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议论抒情和说明的部分。
合作探究
新中国改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仔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你认为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什么?
透过字里行间和文中的背景材料,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是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的歌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术生命的尊重。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两年无锡解放了,中国解放了。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课堂小结
1.本文叙事上的最大特点是:
由多个人、多角度的叙事。增强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的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同时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解说词中又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怀和说明。
写作特点
课堂小结
2.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体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同期声有多个人,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介绍阿炳;解说词则将记叙、议论、抒怀和说明融为一体。
3.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事件相关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提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
课后作业
请你为阿炳写2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