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疾病与预防
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常见传染病。
(2)说明传染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技能目标:尝试调查、访问、分析及总结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1)体验与人
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关注健康对人类的意义。
(3)建立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计划免疫的基础上,对相应的传染病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从而会产生进一步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欲望。带着这样的求知欲去亲自调查,学生的积极性会比较高。但由于缺乏调查经验,调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问题,诸如调查内容片面或混乱等。这些问题可通过讨论、交流
来解决。
3重点难点
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染病的预防。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①准备常见传染病调查记录表
②每组选好“询问员”和“记录员”好分工。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记录人
调查内容
传染病名称
流行季节
传播途径
教师准备:①课前联系好调查场所(就近为主:可以是医院、防疫站或校医务室),同时布置好接待室,联系好被调查人员(依组数而定)
②帮助学生分
组和组内分工。③制备出多媒体课件。④邀请防疫站医务人员和“传染病人”。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提示与建议
调查:
[方案1]:走出去的方法
1.课前带领学生到达调查场所。
2.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调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引导学生按每组制定的调查计划进行调查,并提醒学生调查过程大概所需的时间(15—20分钟)。
4.调查结束后,组织学生回教室。
讨论得出结论:随时记录。注意有礼貌。分工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进入接待室,根据分工不同,组长开始询问(询问内容包括:①常见传染病;②发病和流行季节;③传播途径;),记录员同时做好记录。
①如果调查场所离校较远,则此调查过程可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完成。
②接待室最好是大房间,按照班里所分组数联系好相应的调查对象。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不混乱。
调查:
[方案2]:请进来的方法
布置教室:教室布置可采用类似访谈节目的形式:被邀请防疫站的医务人员和传染病人作为嘉宾,教师作为主持人,学生作为观众。
请入嘉宾:邀请防疫站的医务人员及
非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传染病人或已治愈的传染病人进入班级。
嘉宾介绍:教师请防疫站的医务人员介绍常见传染病的种类,传染病人介绍症状,及自己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发病流行季节等。
学生提问:控制课堂秩序,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提问。提示学生围绕调查内容进行。
课间与教师共同完成。
热烈欢迎。做到不歧视传染病人。
认真聆听,进行记录。
学生向嘉宾提问。
邀请传染病人以安全为前提。
提前下发调查记录表。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脱离本课调查方向,如对具体传染病的症状过于关心,教师要体现课堂组织者的地位。
课件展示:传染病类型调查记录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调查结果。提示学生可参考教材P137的“小辞典”和P138的“知识链”,讨论并记录此表所涉及的几方面的内容。
传染病类型调查记录表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分工,开始总结调查结果,查阅资料,讨论交流。
小组成员共同填写表格。
教师在学生分组整理讨论时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传染病类型
发病、流行季节
传播途径
常见传染病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提示与建议
(大概6—7分钟后)组织学生汇报调查整理后的表格内容。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调查结果。
对发言的同学给予恰当的评价,并鼓励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或不同的调查结果。
引导学生进行组与组间的交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给予补充(如:红眼病也属于体表传染病等)或给予更正(如:疟疾是血液传染病,而不是消化道传染病等)。最终达成共识,并总结归纳,完成调查表中的有关内容。
在交流中各组同学易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而忽视别人的优点,教师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问题链接:
1.启发学生思考,夏季到游泳池里游泳易感染哪些传染病
2.进一步引导学生深思,传染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我们应该怎么做
思考讨论后举手发言,并将观点阐述汇总。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归纳为:与个人卫生习惯有关,应注意个人卫生;与周围生活环境有关,要注意改善生活环境,讲究卫生等。
1.认真听取学生讨论并及时点拨。
2.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设置其它有关的
问题。
师生共同拟定卫生保健公约。
公约内容:略
与学生一起以集体名义提出倡议。
“从我做起,改善生活环境,讲究卫生,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评价学生在课上的表现,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与人合作并互相帮助,从而共同
获得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