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歌曲《走进新时代》里写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你认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开始事件各是
(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在历史的分水岭上(1950——1951年)中国政府宣布开展长达6个月的全国募集资金的运动,以购买战需品。”(《中国时代:1900——2000》)据此可知,这次募集资金的运动,最有可能是为了(
)
A.
支援解放战争
B.支援三大改造
C.
支援一五计划
D.支援抗美援朝
3.“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
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
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4.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
)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B.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C.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5.在1964年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报道,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息: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请你判断出他是下列人物中的(
)
A.邓稼先
B.焦裕禄
C.
王进喜
D.雷锋
6.票据是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右图中的票据见证了(
)
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
B.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C.“大跃进”开展的盛况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7.从以下图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①片面追求高速度
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③当时存在严重的“浮夸风”现象
④农业科技化取得重大成果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
)
A.1978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49年
9.根据右图所反映的情况分析出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中共七大路线、方针的落实
C.农村改革全面实行
D.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10.小雨同学带着一个研究学习课题,搜集了“利改税”“政企分开”“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课题是(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民主与法制建设
C.
国有企业改革
D.
对外开放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的发言稿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
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
健全民主法制
D
平反冤假错案
12.
我国加快了建设步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
)
A.三大改造后
B.中共八大后
C.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D.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以后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6分)从下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划“√”;违背了下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划“×”;是下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
中共十二大
1982
北京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
1987
北京
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
中共十四大
1992
北京
十四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提法。明确下一步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中共十五大
1997
北京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共十六大
2002
北京
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13.
这几次会议都是新时期我党探索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
14.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我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
)
15.
我国的改革开放到1992年十四大召开后进入新阶段。(
)
16.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是从三大改造完成开始的。(
)
17.“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
)
18.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
)
三.材料题(19题4分,20题9分,21题7分,共20分)
19.(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玉渊潭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
图二
韩家湾村农民领取包产剑户合同书
材料二
1979-1997年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比较表
美国
英国
德国
日本
印度
中国
增长率
2.5
2.1
2.2
3.1
5.2
9.8
(1)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史实分别处于什么历史时期 (2分)
(2)从材料二中数据可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 出现这一状况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20.(9分)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材料二
我国农民创造的责任制形式,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权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材料三
1979年,深圳还只是南方沿海地区一个贫穷的小镇。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00多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5万元。深圳在建设特区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如最早建立“劳务市场”、“原料市场”等。闯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1)填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在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深圳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并请你列出1980年建立的除深圳以外的三个经济特区。(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改革开放对我们青少年的启示。(2分)
21.(7分)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
“资”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⑴材料一中的“老人”指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发展为什么样的格局?(3分)
⑵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一九九二年,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的背景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4分)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D
C
A
B
B
B
A
C
C
B
D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6分)
(13)√(14)
√
(15)√
(16)
○
(17)×
(18)○
三.材料分析题
(16题4分,17题9分,18题7分,共20分)
19.(4分)(1)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2分)
(2)我国经济增长最快
改革开放(2分)
20.(9分)(1)
总设计师
邓小平理论(2分)
(2)
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2分)
(3)地位: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1分)
三个特区:珠海、汕头、夏门。(1分)
(4)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少年要
积极拥护、支持、参与改革开放;树立平等、开放、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素质;要勇于创新。(答对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若紧扣材料主题,言之有理皆可。)(2分)
21.(7分)(1)“老人”:邓小平(1分)
“圈”指的是:建立经济特区(1分)
格局: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1分)
(2)背景:中国改革开放遇到姓
“资”姓“社”的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
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分)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