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Ⅱ
卷5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
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
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形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分封制的实行
B.宗法制的盛行
C.专制王权出现
D.中央集权建立
2.周幽王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立宠妃褒姒为王后,立伯服(注:褒姒所生)为太子。
公元前771年,申氏的父亲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拥宜臼为王。这反映
A.诸侯争霸残酷而激烈
B.周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C.王位世袭制面临崩溃
D.宗法观念仍居社会思想主流
3.伏尔泰说:“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
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被称是一国的君父。”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
B.男权至上的社会观念
C.脱胎父权的文官制度
D.自下而上的权力体制
4.史载,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国攻
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上述记载表明当时
A.齐桓公成就霸业
B.传统秩序遭受冲击
C.周王室众叛亲离
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5.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
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A.巩固强化分封体制
B.加强中央控制能力
C.充实增强地方实力
D.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6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
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
兵……”材料描述的中枢权力结构属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7.唐初设置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
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设
置
A.强化了专制皇权
B.剥夺了尚书省的行政权力
C.降低了行政效率
D.存在相权集中与扩大趋势
8.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杈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
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说明宋代
A.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
B.推行“强干弱枝”军事政策
C.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加强对地方财政的严密控制
9.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地
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三省制的瓦解
B.刺史权力的膨胀
C.中央集权削弱
D.专制皇权的强化
10.《汉书·武帝记》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郡守、刺史等级的官员)举
孝廉,所以化元元(平民百姓)、移风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不容谬举”。这说明
察举制
A.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
B.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便利大官僚控制选官
D.能满足地方用人需要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
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表明
当时
A.“世卿世禄”制得以延续
B.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C.官员才能、素质大为提高
D.选官制度规定上还有公平性
12.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宜接向皇帝提意见。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
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唐初谏官的
设置
A.着眼于强化专制皇权
B.职责是监察政府官吏
高二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