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22 22:0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习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能力目标:
熟练有感情朗读;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神态和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准备
播放《吕蒙》纪录片片头。
观看ppt
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人物的背景知识,为新课学习作铺垫。
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讲授新课(一)读译课文(二)文意探究(三)反思总结(四)布置作业
1.作品介绍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介绍一下此书?读一读认读:结合注释自由出声朗读,读准字音、停顿。全班齐读。学生范读。找一找自己用横线划出能够准确解释的词,并在其上方写出词义。用圆圈圈出不能准确解释的词语。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合作解决。交流分享成果。疏通文意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板书)劝——学——赞找出文中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语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4.学生展示成果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文质兼美。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内涵都会启迪着我们。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学习贵在反思和质疑。通过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吗?请用一句话总结。
用成语“刮目相待”“吴下阿蒙”造句。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用300字以上谈感受。
介绍《资治通鉴》自读齐读范读自主圈画释义(白板圈划展示)组内合作讨论(白板展示)由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自己能够准确解释的词义;由程度较好的同学回答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针对个别有障碍的词再做提示与讲解。推测重点字含义(请同学在白板上划出答案)请三位同学分别翻译一段。想象、扩写思考总结记作业
课内学过《祖逖》也是选自《资治通鉴》,学生并不陌生,由学生已知入手,消除初见新的文言文的紧张感。多次朗读培养语感,进而为文意理解打下基础。将课内所学迁移到新的文言语料中设计问题由易到难,分别安排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使人人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全体同学都能够明白文章大致含义。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引起学生关注此处描写,期望学生能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加以体会。直接提问学生往往不能真切感受语言情味,扩写人物心理、语言、神态既能体现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又能锻炼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联系自身生活、学习实际,反思自身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训练学生将古文知识迁移到现代语言情境中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篇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同学们都对自己增强了信心,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并且知道了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发展与完善自己,学无止境。
认真倾听
总结全课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赞)——结友
四、【教学反思】
1.环节设计,关注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这节课是文言文复习课,但是拜托了以往的复习课“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情况。面对新的文言语料,学生们由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反思质疑三个层次来逐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课堂中是学生的不断思考的深入来推动了教学环节的跟进,学生完全的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适时点拨,指导。
2.内容设计,注重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从中得出不同的认识。首先,语料的内容是“劝学”,这和当前校园中、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比较一致,大多数人普遍厌学。拿古时候名人学习的例子,更能激励孩子们热爱学习。其次,细致的同学会注意到劝说的方式:孙权先从吕蒙自身情况谈起,进而列举自身政务繁忙但仍坚持学习,使劝说更有力度。再次,程度再好一点的同学会从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对鲁肃的描写实际上从侧面衬托出吕蒙从学习中得到的益处。
3.在对文段的扩写部分之前并没有做过练习,也许是给的时间过少,大多数同学的扩写过于单一,没有生动传神地表达出当时人物的神态与心理。这提示我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要引起重视。
4.在语料翻译过程中,忽略了“就学”的“就”字,学生在课堂上也没有提出质疑,这提示我在今后的备课中要更为细致,并及时向老教师请教;如何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我在今后上课的过程中要仔细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