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学生进一步接触竖式计算,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多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本单元不仅仅是学习计算的方法和技能,还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的含义,发展数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本单元教材设计安排了“图书馆”“摘苹果”“
阅览室”“跳绳”四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列竖式的规则“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并且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估算和计算能力,这些知识的掌握为本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但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并不完全相同,思考的角度也不相同,这就意味着面对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教材提供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在教学中渗透估算意识。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有着重要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都力求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有目的地渗透估算的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估算,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在计算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1.通过创设情境,有意识地将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不同的练习,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进一步感受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
1 图书馆
1课时
2 摘苹果
1课时
3 练习四
1课时
4 阅览室
1课时
5 跳绳
1课时
6 练习五
1课时
图书馆。(教材第68~70页的内容)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正确理解“满十进一”并会计算进位加法。
课件、小棒、计数器。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图书馆吗 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里面有很多我们喜欢的漫画书。
师:是啊,图书馆里面有很多的书,图书馆的阿姨每天都在忙碌地整理这些图书,才能更方便同学们借阅。(出示教材第68页情境图课件)瞧,这是其中的一个书柜,里面摆了很多的书,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书柜最上面一层的左边有28本书,是这个书柜的四种书中最多的一种。
我知道了书柜最上面一层的右边有4本书。
我知道了这个书柜最下面一层的左边有9本书。
我知道了这个书柜最下面一层的右边有8本书。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个书柜里面摆了四种书。可是,你看,图书室的阿姨发愁了,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图书馆的场景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摆一摆,算一算。
师:原来她想算一算上面一层的两种书一共有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谁能帮她算一算
生:应该是28+4,用加法计算。
师:不会计算了吧 拿出小棒摆一摆,看能不能算出来。
学生尝试摆小棒帮助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你刚才的做法跟大家说说,看谁的想法好。
生1:28就摆2捆小棒和8根小棒,再摆4根小棒,这样8+4=12,20+12=32。所以一共有32本书。
生2:我也是先摆2捆小棒和8根小棒表示28,再摆4根小棒。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8根小棒再加上2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能凑成1捆小棒,也就是1个十,这样就有了3捆小棒,即3个十,再加剩下的2根,就是32根,也就是有32本书。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计算的时候可以先把零散的相加,再加整十数;也可以用凑十法,先凑成整十数,再加剩下的一位数。你能用计数器拨珠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吗 谁来说说
生: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2个珠子表示2个十,再在个位上拨8个珠子表示8个一,这样28就表示出来了;加4就是在个位上继续拨4个珠子,这时个位上有12个珠子,够十个了,应该在十位上加一个珠子,个位上剩2个珠子,这样才表示32。
师:咱们还可以写成竖式(边板书竖式边讲解),注意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加起。就像我们摆小棒一样,够十根就要捆成1捆,所以当个位上的数相加够10了,就要向十位上进1,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满十进一”。
十位 个位
2 8
+ 1
4
3
2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摆小棒、用计数器拨珠等探索计算方法的活动过程中,加深体会“满十进一”的含义。】
2.巩固练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咱们刚才计算的方法,试着帮图书馆的阿姨算一算,这个书柜最左边两层的书共有多少本。
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重点了解学生进位加竖式的算法是否掌握。
组织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及时加强针对性的巩固练习,促进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尽量不增加学生负担,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3.试一试。(出示教材第69页情境图课件)
师:瞧,这个大书柜,也摆了很多的书,看看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说:
第一层有13本书。
第二层比第一层多8本。
第三层比第一层多9本。
师: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生1:第二层书架上有多少本书
生2:第三层书架上有多少本书
师:听到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第二层比第一层多8本,就要在第一层的基础上加8本,也就是13+8。
第三层比第一层多9本,所以是13+9。
师:自己算一算。
学生自己计算,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交流订正。
师:今天这节课通过帮助图书馆的阿姨计算图书的本数,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一定要记住表示进位的“1”,随时提醒自己“满十进一”,计算细心才能正确。
图 书 馆
满十进一 十位 个位
2
8
+ 1
4
3
2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交流个性化的算法,使学生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分享他人学习的成果,学习更好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给学生提供在已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培养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机会。
A类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能力要求:能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B类
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能力要求: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32+9=41(格)
32
+ 19
41
B类:(答案不唯一)
如:小华摆了多少个 14+7=21(个)
教材习题
第69页“练一练”
1.
43 31
2.
58
+17
65 5
+32
37 38
+
16
44
8
+
217
35
3.
37+8=45(个)
4.
56
5.正确的竖式如下:
37
+16
43 54
+ 4
58 3
+56
59
6.
> = < <
7.
25
摘苹果。(教材第71、第72页的内容)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课件、小棒、计数器。
师:(出示教材第71页情境图课件)秋天来了,果园里获得了大丰收,看,红彤彤的苹果多么漂亮啊!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有两个小朋友在摘苹果。
小男孩儿摘了17个苹果。
小女孩儿摘了38个苹果。
箱子里能装60个苹果。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很认真。现在估一估,这个箱子装得下这些苹果吗 为什么
生1:我把38看作40个,17+40=57,装得下。
生2:我是把38看作40,17看作20,这样40+20=60,装得下。
师:说得都对。估算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去估算,也可以把其中一个数看作整十数进行估算。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1.验证估算。
师:那么究竟有多少个苹果呢 请大家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谁愿意把自己刚才的算法展示给大家,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我是摆小棒计算的。38个苹果就摆3捆和8根小棒,17个苹果就摆1捆和7根小棒。这样4捆小棒就是40,10+30=40,8+7=15,40+15=55。
我也是摆小棒算的。38个苹果就摆3捆和8根小棒,17个苹果就摆1捆和7根小棒。这时,我让38根小棒再加上2根小棒凑成40根,然后40+15=55。
我是用计数器算的。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8个珠子表示38,接着十位上增加1个珠子,是40,个位上加7个珠子是15,40+15=55。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写的时候跟以前一样,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38
+117
55
……
师:同学们真棒!都会自己学习了,有这么多种办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会迁移,体会举一反三。】
2.算一算,说一说。(出示教材第71页习题课件)
师:现在请同学们练习用竖式计算下面的习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及时强化巩固所学知识,促使学生掌握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师:今天这节课上通过计算果园里小朋友摘苹果的数量,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一定要记住表示进位的“1”,随时提醒自己“满十进一”,计算细心才能正确。
摘 苹 果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38
+117
55 个位满十,
向十位进一。
1.给学生提供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机会,给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让学生亲自经历举一反三的过程,体会知识生成、应用的过程。
2.通过直观素材,让学生在摆小棒、借助计数器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满十进一”的合理性。
A类
连一连。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能力要求:能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B类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能力要求:能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小于60的:32+19 23+17
大于60的:16+45 27+45 51+19
B类:可以买鱼缸和茶壶。
教材习题
第72页“练一练”
1.
40+40=80(颗) 80>70 第一袋和第三袋的珠子合起来够穿一条项链。
2.
51 50 58 100
3.
26
+ 17
33 26
+217
53 18
+217
45 18
+417
65 3
+319
42 23
+319
62
4.正确的竖式如下:
36
+219
65 4
+317
41 2
5
+715
69
5.
一(2)班和二(1)班坐一辆车最合适。
一(1)班和二(3)班坐一辆车最合适。
一(3)班和二(2)班坐一辆车最合适。
练习四。(教材第73、第74页的内容)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掌握正确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正确理解“满十进一”并会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课件。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问呢
学生可能回答:
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还能用小棒或者计数器帮助计算。
我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我还想更熟练地用竖式进行进位加法的计算。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应该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师:同学们是既有收获又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很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学习,知道学习才会有进步。今天咱们一起来解决一些问题,相信只要你好好学就会有收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不足,为练习课层次的提升做准备。让学生有点压力,努力学习,慢慢进步。】
1.竖式计算(出示教材第73页第4题课件)
师:请同学们练习用竖式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练习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大家做得都很认真,现在咱们一起说说你计算的情况。
学生可能会说:
我先想了想摆小棒的过程,再列竖式计算,结果算对了。
我脑袋里过了一下用计数器计算的过程,我也算对了。
我的数位没对齐,结果错了。
我忘了加进位的“1”,结果不对。
……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疑问有选择地详细讲解分析习题,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由学生归纳总结,本身就是学生梳理知识使之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师:经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在用竖式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生2:满十进一,一定不要忘记加进位“1”。
生3:从个位加起。
……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相信以后计算的时候只要你按要求做了,一定能算对。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例题,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总结竖式计算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正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练习,相信你们掌握了一些计算的技巧,表现得非常棒,今后要更加努力哟!
【设计意图: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为今后教学打基础。】
练 习 四
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1.重视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退为幕后指导,由学生自己反思发现问题,再让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探究,解决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知识,掌握技巧。
2.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教师适当的谦虚,把讲解的机会让给学生,自己退到观众的席位,做课堂的驾驭者,会觉得其实学生的讲解很精彩。学生则会更放得开,不在拘束紧张,而是个性张扬尽显风采。课堂气氛这样民主、宽松、活跃,知识含量也是有增无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A类
○=( )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能力要求:能运用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B类
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跳远
跳高
跑步
45人
27人
34人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能力要求:看懂题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7+15=32(人)
B类:(答案不唯一)
跳高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27+34=61(人)
教材习题
第73页“练习四”
1.
57 62 80
2.
画一画略
52
3.
28+13和17+24 62-10和45+7 29+38和40+27 48+16、58+6和39+25
4.
23
+117
40 67
+115
82 71
+ 219
100 55
-50
5
5.
17+18=35(个) 35<40 能装得下。
6.
可能是以下的任意一组:35和7 13和29 15和27 18和24
7.
(答案不唯一)45~55 30~40 49~59 20~30 32~42 26~36
8.略
阅览室。(教材第75~77页的内容)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正确理解“借一当十”并会计算退位减法。
课件。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去阅览室看书,好不好
生:好!
师:(出示教材第75页情境图课件)瞧,阅览室里面的书真多啊!阅览室的阿姨在忙着给小朋友找书呢,你知道阅览室的阿姨怎么记录图书的借阅情况吗
师:(出示教材第75页表格课件)这就是阅览室的阿姨统计的一份表格,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这份表格记录了三种图书的借阅情况。
我知道《儿童画报》原来有30本,借走了7本。
我知道《故事书》原来有25本,借走了8本。
我知道《连环画》原来有46本,借走了9本。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你能帮阅览室的阿姨详细计算一下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阅览室的场景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摆一摆、算一算。
师:谁能帮她算一算《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生:应该是30-7,用减法计算。
师:不会计算了吧!拿出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试试,看能不能算出来
学生尝试摆小棒帮助计算,或借助计数器帮助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你刚才的做法跟大家说说,看谁的想法好
生1:拿出3捆小棒,散开其中的1捆小棒,也就是10根,从中拿走7根还剩下3根,即30-7=23。
生2: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0,个位上没有珠子怎么减去7呢 我就把十位上的1个珠子换成个位上的10个珠子,然后再从个位上去掉7个珠子还剩3个珠子,这样就是23。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计算的时候可以先把成捆的小棒散开变成10,再减,这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破十法”;也可以把计数器十位上的1个珠子换成个位上的10个珠子再减。
师:咱们还可以写成竖式(边板书竖式边讲解),注意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减起。就像我们摆小棒一样,不够减了,就散开1捆成10根,所以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了,就要向十位上借1,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借一当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摆小棒,用计数器拨珠等探索计算方法的活动过程中,加深体会“借一当十”的含义。】
2.巩固练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咱们刚才计算的方法,试着帮阅览室的阿姨算一算,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重点了解学生退位减竖式的算法是否掌握。
组织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及时加强针对性的巩固练习,促进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尽量不增加学生负担,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3.试一试。(出示教材第76页情境图课件)
师:瞧,从图中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说:
两只小猫在收玉米。
猫妹妹收了35个玉米。
猫哥哥收的比猫妹妹少8个。
师: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1:猫哥哥收了多少个玉米
师:是啊,猫哥哥收了多少个玉米呢 列算式有困难吗 画图试试。
生:算式应该是35-8。
师:说对了,很好。(出示教材第76页竖式课件)看下面两个同学的计算对吗 怎样改正呢
生:第一个竖式应该是计算5减8,不能反过来让8减5。
师:对,5减8不够啊,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如果是摆小棒的话,我就可以散开1捆,这样就有15根散开了,减8根还剩7根,又有2捆,所以应该是27。
师:讲得真好。以后咱们遇到不容易计算的式子就可以想摆小棒该怎么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那第二个错在哪呢
生:因为个位上5减8不够减,我们从十位借1,所以十位上应该还剩2,计算的时候忘了退位点,十位上算错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帮忙改正过来。
学生自己计算,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交流订正。
师:今天这节课上通过帮助阅览室的阿姨统计图书,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定要记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随时提醒自己“借一当十”,计算细心才能正确。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要善于把归纳总结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阅 览 室
借一当十
1.让学生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交流个性化的算法,使学生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分享他人学习的成果,学习更好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使学生在已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培养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A类
连一连。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B类
还剩多少个松果
○=
(个)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72-9和63 71-6和65 63-4和59
86-7和79 74-5和69 91-8和83
48-9和39
B类:32-5=27(个)
教材习题
第76页“练一练”
1.
36 47 46
2.
3 8 99 23 18 98 43 28 97
3.
8
- 9
39 3
- 6
47 0
- 7
63 2
- 3
29
4.
2
- 8
44 3
- 4
39 5
- 7
78
5.
31 77 65 49 56 54 38 41 76 100 70 24
6.
20 32 25 17 26 10
7.
82-4和78 33-9和24 14+15和29 50-9和41 47-8和39 46-16和30
15+58和73
8.
22-8=14(元)
34-9=25(元)
跳绳。(教材第78~80页的内容)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正确理解“借一当十”并会计算退位减法。
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 瞧,这儿有3个同学在进行跳绳比赛呢!(出示教材第78页情境图课件)
师: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说:
小红跳了40下。
小亮跳了28下。
小东跳了32下。
小红跳得最多,小亮跳得最少。
……
师:看来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地观察,有的同学还思考了一番,比较得出了谁跳得最多,谁跳得最少。这样有观察有思考就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借学生喜欢的活动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由这场跳绳比赛,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小红比小亮多跳了多少下
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生1:小红跳了40下,小亮跳了28下,求小红比小亮跳得多多少下应该用减法算。40-28,可以先从40里面减去20得20,再减去8是12。
生2:算式是40-28,可以像上一节课那样列竖式计算,个位上0减8不够减向十位借1,这样就成了10减8得2,十位上借走1再减2得1,所以是12。
师:能想到上节课学的竖式计算来解决今天的问题,真不错!就这场比赛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师:同学们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作答情况。
组织交流。
2.算一算,说一说。(出示教材第78页习题课件)
师:现在请同学们练习用计算这三道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练习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跟加法计算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也有跟加法计算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借一当十。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如果老师把两位数变成三位数,你还会算吗
出示:100-48=
生:会。
师:那就列竖式计算吧。让老师看看你真的会算吗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重点说一说十位不够减时向百位借1。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并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地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减法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当不够减时,就向前一位借1。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要善于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跳 绳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0
- 48
52 不够减时,
向前一位借一。
1.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2.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A类
连一连。
(考查知识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能力要求: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B类
看图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能力要求:能看懂图意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45+17和62 26-8和18
32-7和25
50-13和37
8+29和37
16+24和40
B类:(答案不唯一)
松树比柳树多多少棵 83-44=39(棵)
教材习题
第79页“练一练”
1.
5
-58
27 4
-27
17 0
-55
25 4
-19
45
2.
50-29=21(元)
3.
47 82
4.得数是44的:4+40 50-6 72-28
得数是16的:34-18 63-47
得数是40的:69-29 23+17
得数是19的:56-37 74-55
5.74 50 8 63 15 64 44 55 61
6.81 29 60 79 42 39 71 84 25 68 74 26
7.25+34+18+9=86(名) 50+50=100(名) 86<100
这些运动员能坐下。
练习五。(教材第81~83页的内容)
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正确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正确理解“借一当十”。
课件。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想想你有哪些收获 有哪些疑问呢
学生可能回答:
我学会了计算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还能用小棒或者计数器帮助计算。
我学会了用竖式计算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我还想更熟练地用竖式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用竖式计算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师:同学们是既有收获又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很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学习,知道学习才会有进步。今天咱们一起来解决一些问题,相信只要你好好学就会有收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不足,为练习课层次的提升做准备。让学生有点压力努力学习,慢慢进步。】
1.竖式计算。(出示教材第81页第1题课件)
师:请同学们练习用竖式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练习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大家做得都很认真,现在咱们一起说说你计算的情况。
学生可能会说:
我先想了想摆小棒的过程,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的时候,我们就解开1捆小棒,这就是“借一当十”的原因,然后再列竖式计算,结果算对了。
我脑袋里想了一下用计数器计算的过程,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10,这样个位上的数就变成了十几,再算就够减了,所以我也算对了。
我的数位没对齐,结果错了。
我忘了借1后要点退位点,要减去“1”,所以结果不对。
……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疑问选取典型的习题,引导学生分析讲解,突出重点。由学生归纳总结,这就是学生梳理知识使之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师:经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在用竖式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生2:借一当十,一定不要忘记借走了1就要减“1”。
生3:从个位算起。
……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相信以后计算的时候只要你按要求做了,一定能算对。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例题,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总结竖式计算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正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练习,相信你们掌握了一些计算的技巧,而且表现得非常棒,今后要更加努力哦!
【设计意图: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为今后教学打基础。】
练 习 五
竖式计算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
借一当十。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耐心倾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学生的观点和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数学语言得到了发展。
2.整堂课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从讨论发表见解,到动手实践,共同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始终处在积极地参与活动状态,逐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而且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为今后的快乐学习奠定了基础。
A类
解决问题。
估计一下,现在车上的人数比56多还是少 上车的人数比下车的少多少人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的加减法;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B类
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红金鱼65条 花金鱼45条 黑金鱼17条
(考查知识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能力要求:能正确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车上的人数比56少。 27-19=8(人)
B类:(答案不唯一)黑金鱼比花金鱼少多少条 45-17=28(条)
教材习题
第81页“练习五”
1.
0
-47
43 7
-19
38 0
- 28
72
2.
39
+511
90 0
-16
24 0
- 27
73
3.得数是18的:26-8
得数是25的:32-7
得数是40的:16+24
得数是37的:50-13 8+29
得数是62的:45+17
4.
42-25=17(个)
5.
24-9=15(岁)
6.
7.(1)100-16=84(张)
(2)84+9=93(张)
8.(1)85 46 44 85>46>44
(2)47 63 76 47<63<76
9.(1)(答案不唯一)
18元的 13元的 7元的
(2)36-18=18(元)
(3)64+36=100(元)
(4)(答案不唯一) 皮球比小汽车便宜多少元 36-5=31(元)
10.
38+17=55 13+60=73 52-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