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2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23 19:32: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25张PPT。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列宁1953-1964年1917-1924年1924-1953年1964-1975年1985-1991年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学习探究:问题1:根据上面这段文字,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材料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选自岳麓版教材P64材料2:列宁的困惑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全球通史》 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列宁当时面临哪两大难题? 1、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2、现实问题:“生存斗争”,新生政权可能被颠覆学习探究: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1、思考并回答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2、当时的俄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国外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严峻!取消自由贸易1、背景: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内容:2、目的:4、特点:(1)农业:(2)工业:余粮收集制推行工业国有化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战时”5、评价:(1)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3)贸易:(4)分配:——追随理想的实验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共产主义”内忧外患,经济严重匮乏学习探究: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阵地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列宁全集》取消自由贸易1、背景:内忧外患,经济严重匮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内容:2、目的:4、特点:(1)农业:(2)工业:余粮收集制推行工业国有化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战时”、“共产主义”5、评价:(1)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2)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贸易:(4)分配:——追随理想的实验1、背景:二、新经济政策3、内容:4、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显,经济和政治危机严重 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决议(见表)——面对现实的实验固定的粮食税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按劳分配恢复自由贸易回归书本: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学习探究: 1921年,23岁的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疗设备。但列宁告诉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福特汽车 嘎斯汽车 思考:在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借助资本主义的某些 因素发展社会主义!学习探究:分析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4、意义:(1)积极性提高,经济恢复发展,政权巩固——现实意义——理论意义(2)找到了一条使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1922年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情感体验: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 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请分析:他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学习探究:斯大林的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落后的现实;重工业是国防的基础1、目的:三、斯大林模式3、特点:为迅速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 2、途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单一的公有制形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回归理想的实验应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自主探究:材料一: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评价1: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国力大增评价2:开辟了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模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关注材料二: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应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自主探究:应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自主探究:材料五: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公斤/年,1955年为31.8公斤/年。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16页
评价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1)积极①开辟了新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弊端:①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3)结论:4、评价:反思历史: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本课小结: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实验绝处逢生海阔天空功过参半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的建立战时新模式——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我们可能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 ” ——柯林伍德合作探究: 从苏俄(联)在探索中不断的改革,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我国的改革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立足国情
②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③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道路是坎坷的
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鉴古知今,鉴外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