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一、【复习目标】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知识梳理】
四、〖学习过程〗
考点1
声音的产生条件
典型例题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针对练习
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这个实验能探究的是( )
A.决定音调的因素
B.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产生的原因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考点2
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典型例题
下列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A.放在书包里的口琴
B.泉水叮咚响中流动的水
C.正在发出悦耳哨声的哨子
D.牛叫时的声带
针对练习
笛子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民族乐器。它的发声原理是
(
)
A.空气柱振动
B.嘴唇振动
C.手指振动
D.笛子外壳振动
考点3
“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典型例题
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针对练习
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考点4
声音的传播
典型例题
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将会发生( )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
C.只见电铃振动,但听不到声音
D.不见电铃振动,但能听到声音[来源:
针对练习
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拓展:声音的反射、吸收与回声
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波又传入我们的耳朵,就是回声;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区分回声和原声;人距障碍物至少17m。
想一想:为什么大雪过后感觉很安静?大礼堂的墙壁为什么做成蜂窝状呢?
总结:蓬松多孔的物体对声波有吸收作用,而坚硬光滑的物体对声波的反射效果好。
考点5
乐音及三个特征
典型例题
2015年3月27日,中国城堡室内乐团在福州于山九日台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台下的听众能够辨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针对练习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考点6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典型例题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地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采取了下列多项措施.下列措施中主要用于降低噪声污染的是(
)
A.修建人工湖和湿地公园
B.倡导市民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C.高楼大厦减少使用玻璃幕墙
D.市区道路设置禁止汽车鸣笛标志
针对练习
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
)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级别和危害
声音的特性
阻断噪声传播
令人厌烦的噪声
形式
声波
条件
声音具有能量
物体的振动、介质
声能
控制噪声声源
来源和分类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噪声和乐音的区别
次声波及其应用
超声波及其应用
控制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音调
与频率有关
响度
音色
与振幅有关
与材料和结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