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这三部巨著的作者是谁?战争与和平列 夫 · 托 尔 斯 泰茨 威 格你对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你对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你对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你对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米开朗琪罗,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课文中也提到了俄国一位的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他于
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工厂主,母亲
是银行家的女儿。17岁在文坛崭露头角。离开大学后,
他到欧洲、印度、北非和美洲等许多国家旅行,结识了
罗丹、罗曼·曼兰等艺术大家,并受到他们的影响。旅行
生活及与各国艺术家的广泛交往,丰富了他的思想,扩
大了他的创作题材和作品的生活画面。
茨威格在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
珍贵的文学财富,在诗歌、小说、传记、文学理论和批
评等各个方面都成就卓著。我们学过茨威格的什么作品?《伟大的悲剧》 《列夫·托尔斯泰》:世界顶级的传记大师,写世界顶级的大文豪。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学习方法指导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睿智深刻、文采四溅。学习本文要着重学习它的语言——要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注意积累,精彩文句最好背过。
下面请朗读课文,边读边画:
精彩语句
难懂语句
本文是什么文体?传记
但节选部分更像散文(记叙文)
本文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手法?
外貌描写一幅内在精神的“肖像画” 由“表”及“里”,课文明显地分为前后两部分,怎样分呢?一、描绘托尔斯泰平庸丑陋的外表(1-5自然段) 。
二、透过托尔斯泰不同寻常的眼睛,揭示其深邃而丰富的内心(6-9自然段) 。第一部分5个自然段各写什么?1、托尔斯泰的须发。
2、托尔斯泰的面容。
3、托尔斯泰的表情。
4、强调他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5、他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第二部分4个自然段各写什么?6.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7.他眼睛里蕴藏的丰富感情。
8.他眼睛的威力。
9. 他人生的“不幸”。阅读“外表”部分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植被”是什么?“空地”是什么?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植被:胡髭;
空地:脸庞没长胡髭的地方。
比喻(借喻) 第一段还有哪几个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长髯……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比喻中有夸张第一段分别写了托尔斯泰面部的哪几个部位?脸庞
胡髭
长髯
眉毛——分写须发概括须发特点的词语是:——总写——热带森林般茂密 朗读第二段,找出概括托尔斯泰外貌特点的两个句子: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总—分—总小资料:“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罗斯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那亚波利亚纳。这是一个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故居托尔斯泰庄园的湖与路第二段哪几个句子是比喻或兼夸张?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
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指出托尔斯泰下列部位的特点:皮肤、鼻子、头发、耳朵、嘴唇。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头发:乱蓬蓬的。
耳朵:难看的招风耳。
嘴唇:厚厚的。阅读第3、4、5自然段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一读。
回答下列问题。难懂、关键处: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
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土地私有制
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
的抨击。小资料:托尔斯泰的晚年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吃素,从事体力劳动,亲自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火车站。
尊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家乡的森林中,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丽的坟墓”。茨威格眼中“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第四段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写托尔斯泰相貌的普通平常:从穿戴方面看、从职业方面看……作者这样写,意图何在?强调托尔斯泰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表明 “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老师提示: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揭示出他的难能可贵之处。阅读“精神”部分第6段有哪些比喻句?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
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用一句话概括第六段大意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托尔斯泰目光之犀利。
描写托尔斯泰的犀利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