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25 11:3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肇( ) 授予( ) 埋没( ) 瞭望( )
不知所措( ) 彷徨(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清谈:
诚意: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三、 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_______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______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_________派军队侵占台湾,_________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 尽管 可是 只是 才 B. 如果 那么 不仅 而且
C. 尽管 但是 不仅 而且 D. 如果 那么 只有 才
四、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从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的容颜逐渐由美变丑了。特别是迈入工业社会化以后,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自己赖以生存的________,地球伤痕累累,公害频频发生,_________,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的环境中。
A. 天空、河流和大地 “三废”的阴影像阴云在世界各地飘荡
B. 沃野、蓝天和长河 “三废”的阴影像虎豹在世界各地肆虐
C. 大地、水源和天空 “三废”的阴影像强盗在世界各地横行
D. 空气、水源和土壤 “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
五、阅读
(一)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21cnjy.com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21·cn·jy·com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答: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答:

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5.打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答:

(二)读书可戒躁
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www.21-cn-jy.com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2·1·c·n·j·y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 “宝典” “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④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⑤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www-2-1-cnjy-com
⑥总之,读书可戒躁。是的,一本书就是一扇开启心灵的大门……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针对        和         ___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                     。21*cnjy*com
2.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④语段加横线的两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

3.概括选文第②语段中除“古人‘三上’读书”以外的两个事实论据(每个论据的概括不超过10个字),并分别分析其论证作用。【来源:21cnj*y.co*m】
答:

4.请根据文意和选文结尾加点的句子,仿写一个句子。
答: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参考答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
答案:肇(zhào) 授予(shòu) 埋没(mò) 瞭望(liào)
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
二、解释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三、C
四、D
五、阅读
(一)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4.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5.不能,否则就不能突出途径的单一性
(二)1.解析:回答本题可先回到原文找到相关段落,再提取有效信息作答。前两空可从②③两段找到答案;第三空可从文章最后一段得到答案。21教育网
【答案】忙、读书无用,读书可戒躁。
2.解析:回答本题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画线句位于文章中间的段落且位于段首,结合上下文内容可知起着过渡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
【答案】承上启下(过渡);前一句总结前两个语段的内容,后一句引出下文。(2分。判断作用和具体分析各1分。)2-1-c-n-j-y
3.解析:回答时须先明确另外两个事实论据是什么,然后进行概括,注意字数的限制。分析作用时可按照“论证了……”的格式来回答。【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外国青年地铁安静读书,现代人忙于娱乐;前者论证了外国人善于在忙中利用时间读书,后者论证了现代人因忙于娱乐而空虚。(4分。概括论据和分析论证作用各1分。)
4.解析:文中加点的句子运用比喻说明了书对人们心灵的作用,仿写时注意从这方面来考虑,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示例:一本书就是一副治疗急躁的良药;一本忆就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