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整体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这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2·1·c·n·j·y
二、出示活动任务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三、课堂学习活动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2、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出处:21教育名师】
3、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凄凉(qīliáng) 赋(fù) 柯(kē) 畔(pàn)
暂(zàn) 凭(píng) 长(zhǎng)
活动二、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
请同学们首先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完成下面的问题。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酬:答谢,酬答,这里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翻似:倒好像。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长精神:振作精神。
2、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诗句。
原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原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活动三、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诗句,结合查找的写作背景等资料理解这首诗的独特意境,然后给大家说一说。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出示写作背景:
诗的前两句是承白居易诗的尾联而写的。白居易因诗人遭贬,对朝廷很是不满,末尾两句中“亦知会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正表达了这一点,认为刘禹锡是一个人才,不应该长时间遭贬。对此刘禹锡十分感动,恰巧此时白居易也遭贬,两人更有共同语言。
点拨:开头两句中的“凄凉地”与“弃置身”,便是诗人长时间遭贬的具体写照,流露出诗人长期被贬内心痛苦与愤慨。21·cn·jy·com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链接典故:
魏晋时向秀对好友嵇康、吕安的怀念,两人均为司马氏所杀,为此向秀作了《思旧赋》怀念他们,也表达了对司马氏乱杀无辜文人的愤怒之情。www.21-cn-jy.com
点拨:这里诗人借用这—典故来表达他对旧友的怀念,也借此表达对统治者镇压并杀害当时革新运动的领袖王叔文等人的强烈不满。【版权所有:21教育】
链接典故:
晋代的王质进山砍柴,看山里两童下棋,等看完棋,他手中的斧头柄已烂掉了:下山回家,才发现村中早已“物是人非”了,原来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了,同时代的人早已作故。
点拨:诗人借此典故感叹人事变迁之快,转眼二十三过去了,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人旧友的怀念之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写作背景:这两句是应答白居易的“举眼风光常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而写的。
点拨:诗人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自己长时间地遭贬,仕途坎坷,历经挫折。而以“千帆”和“万木”,比喻那些镇压革新运动的统治集团中的新贵们,他们飞黄腾达,很快升迁。这两句还有一层潜台词,是说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总是要替代旧事物,时代总是要进步的,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虽然失败了,总还是会后继有人的。尽管自己长久以来被朝廷贬弃,但前途总是会美好。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拨:诗的最后两句,画龙点睛,点明全诗的中心,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诗人感谢自居易作诗,让他感到欣慰,另—方面,又表示自己虽长期遭贬,但不会肖沉,会重新振作起来。这既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自居易的勉励,共勉不要因为遭到贬谪而消沉。这充分表明了诗人胸襟的开阔。21*cnjy*com
总结:这首应答诗,通过写诗人遭贬、被朝廷抛弃、闲置僻乡二十余年、身处逆境的叙述,表明了诗人在时代的变迁、仕途的沉浮中所表现出来的豁达的胸怀和振奋的精神。
活动四、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根据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首诗的感情和写作方法。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点拨:交代了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表露出诗人痛苦而又孤寂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点拨:颔联使用了用典的手法。描写了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的现状。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21教育网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点拨: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21cnjy.com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点拨: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学习《赤壁》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写作背景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折(zhé) 戟(jǐ ) 销(xiāo)
朝(cháo) 便(biàn) 乔(qiáo)
活动二、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
请同学们首先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完成下面的问题。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折戟沉沙:折断的戟沉入沙中。 销:销蚀。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www-2-1-cnjy-com
周郎:指周瑜。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
2、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诗句。
原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21*cnjy*com
原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活动三、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同学们,这首诗是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请大家仔细品读诗句,结合查找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诗的独特意境,然后给大家说一说。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点拨:诗作开篇以一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把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江底泥沙之中,经历了六百多年水土侵蚀,尽然没有腐烂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原来是赤壁战役中留下的遗物,着难免不引起是人的吊古伤怀之情。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闪现。这是诗人抒发感概之源。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点拨:这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一种假设,如果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战败曹操,“二乔”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用。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是对周瑜的嘲讽,也是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活动四、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根据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首诗的感情和写作方法。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点拨: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借一件古物抒发对历史的慨叹,这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2、“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点拨:“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深刻含义?
点拨: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诗歌妙在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同时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点拨: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点拨: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学习《过零丁洋》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2、写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3、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遭zāo 戈gē 寥liáo
絮xù 萍píng 惶huáng
活动二、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
请同学们首先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完成下面的问题。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遭逢:遭遇。
(2)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3)干戈:指抗元战争。
(4)寥落:荒凉冷落。
(5)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6)絮:柳絮。
(7)萍:浮萍。
(8)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9)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10)汗青:同汗竹,史册。
2、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诗句。
原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原诗: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活动三、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同学们,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请大家仔细品读诗句,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在这首诗中作者的心境,然后给大家说一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点拨: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21·世纪*教育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点拨: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2-1-c-n-j-y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点拨: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点拨: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
总结: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活动四、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根据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首诗的感情和写作方法。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点拨: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点拨: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中国历史上还有那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点拨: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了诗人刘禹锡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赤壁》中,赤壁之战已不是杜牧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他所要表达的情感。《过零丁洋》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希望我们熟读成诵,在古诗词中获得有益的启发。【来源:21cnj*y.co*m】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词。
2、预习后两首词曲。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悲痛感叹
比喻—沉舟、病树——积极乐观
点题—歌一曲、长精神——答谢共勉
赤壁
杜牧
兴感之由----议论感慨
以小见大 咏怀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首联 一生的主要经历
颔联 国势和身世
颈联 处境艰危
尾联 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9张PPT)
诗词曲五首
第1课时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这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出示活动任务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整体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1、作者简介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2、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3、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凄凉( ) 赋( ) 柯( )
畔( ) 暂( )
凭( ) 长( )
qī
liáng
fù
kē
pàn
zàn
píng
zhǎng
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
1、重点词语的意思
酬:
乐天:
见赠: 弃置身:
怀旧: 吟:
翻似: 长精神:
歌一曲:
答谢,酬答,这里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指白居易,字乐天。
送给(我)。
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怀念故友。
吟唱。
倒好像。
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振作精神。
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
2、疏通诗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
2、疏通诗句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写作背景:
诗的前两句是承白居易诗的尾联而写的。白居易因诗人遭贬,对朝廷很是不满,末尾两句中“亦知会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正表达了这一点,认为刘禹锡是一个人才,不应该长时间遭贬。对此刘禹锡十分感动,恰巧此时白居易也遭贬,两人更有共同语言。
点拨:开头两句中的“凄凉地”与“弃置身”,便是诗人长时间遭贬的具体写照,流露出诗人长期被贬内心痛苦与愤慨。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链接典故:魏晋时向秀对好友嵇康、吕安的怀念,两人均为司马氏所杀,为此向秀作了《思旧赋》怀念他们,也表达了对司马氏乱杀无辜文人的愤怒之情。
点拨:这里诗人借用这—典故来表达他对旧友的怀念,也借此表达对统治者镇压并杀害当时革新运动的领袖王叔文等人的强烈不满。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链接典故:晋代的王质进山砍柴,看山里两童下棋,等看完棋,他手中的斧头柄已烂掉了:下山回家,才发现村中早已“物是人非”了,原来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了,同时代的人早已作故。
点拨:诗人借此典故感叹人事变迁之快,转眼二十三过去了,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人旧友的怀念之情。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写作背景:这两句是应答白居易的“举眼风光常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而写的。
点拨:这里诗人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自己长时间地遭贬,仕途坎坷,历经挫折。而以“千帆”和“万木”,比喻那些镇压革新运动的统治集团中的新贵们,他们飞黄腾达,很快升迁。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还有一层潜台词,是说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总是要替代旧事物,时代总是要进步的,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虽然失败了,总还是会后继有人的。尽管自己长久以来被朝廷贬弃,但前途总是会美好。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点拨:诗的最后两句,画龙点睛,点明全诗的中心,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诗人感谢自居易作诗,让他感到欣慰,另—方面,又表示自己虽长期遭贬,但不会肖沉,会重新振作起来。这既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自居易的勉励,共勉不要因为遭到贬谪而消沉。这充分表明了诗人胸襟的开阔。
总结: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这首应答诗,通过写诗人遭贬、被朝廷抛弃、闲置僻乡二十余年、身处逆境的叙述,表明了诗人在时代的变迁、仕途的沉浮中所表现出来的豁达的胸怀和振奋的精神。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根据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首诗的感情和写作方法。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交代了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表露出诗人痛苦而又孤寂的心情。
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颔联使用了用典的手法。描写了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的现状。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赤壁》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1、作者简介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2、写作背景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3、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折( ) 戟( )
销( ) 朝( )
便( ) 乔( )
zhé
jǐ
xiāo
cháo
biàn
qiáo
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
请同学们首先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完成下面的问题。
1、重点词语的意思.
折戟沉沙: 销:
认前朝:
东风:
周郎:
二乔:
折断的戟沉入沙中。
销蚀。
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指周瑜。
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
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
2、疏通诗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同学们,这首诗是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请大家仔细品读诗句,结合查找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诗的独特意境,然后给大家说一说。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点拨:诗作开篇以一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把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江底泥沙之中,经历了六百多年水土侵蚀,尽然没有腐烂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原来是赤壁战役中留下的遗物,着难免不引起是人的吊古伤怀之情。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闪现。这是诗人抒发感概之源。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点拨:这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一种假设,如果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战败曹操,“二乔”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用。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是对周瑜的嘲讽,也是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根据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首诗的感情和写作方法。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借一件古物抒发对历史的慨叹,这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2、“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深刻含义?
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诗歌妙在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同时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
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点拨: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点拨: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1、作者简介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3、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遭:
戈:
寥:
絮:
萍:
惶:
zāo
gē
liáo
xù
píng
huáng
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
请同学们首先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完成下面的问题。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遭逢:
(2)起一经:
(3)干戈:
(4)寥落:
遭遇。
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指抗元战争。
荒凉冷落。
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5)四周星:
(6)絮:
(7)萍:
(8)零丁:
(9)丹心:
(10)汗青:
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柳絮。
浮萍。
孤苦无依的样子。
红心,比喻忠心。
同汗竹,史册。
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
2、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诗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请大家仔细品读诗句,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在这首诗中作者的心境,然后给大家说一说。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点拨: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点拨: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点拨: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点拨: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点拨: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点拨: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
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点拨: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中国历史上还有那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
点拨: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同学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了诗人刘禹锡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赤壁》中,赤壁之战已不是杜牧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他所要表达的情感。《过零丁洋》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希望我们熟读成诵,在古诗词中获得有益的启发。
课堂小结
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词。
2、预习后两首词曲。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