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25课 诗词曲五首(第2课时)(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25课 诗词曲五首(第2课时)(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25 12:00:37

文档简介

《诗词曲五首》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词、曲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张养浩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词、曲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要通过吟诵、领会词曲的优美意境,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雄浑飘逸的唐诗,精致婉约的宋词,活泼生动的元曲,无不为后人所向往和敬慕。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词和元曲,探究作者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21教育网
二、出示活动任务
1、体会词、曲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张养浩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词、曲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三、课堂学习活动
学习《水调歌头》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21cnjy.com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但始终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3、了解词
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成为继唐诗之后又一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体裁。后世词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阙(què) 琼(qiónɡ) 绮(qǐ)
胜(shènɡ) 长(cháng) 婵娟(chán juān)
活动二、大声诵读,理解词句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 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去
(4)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值想象中的仙宫。
(5)不胜:忍受不住。
(6)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作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里比得上
(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2、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词句。
原词: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21·cn·jy·com
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www.21-cn-jy.com
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2·1·c·n·j·y
原词: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21·世纪*教育网
活动三、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词句,结合查找的写作背景等资料理解这首词的独特意境,然后给大家说一说。
1、欣赏上片的意境
点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www-2-1-cnjy-com
2、欣赏下片的意境
点拨:下片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来源:21cnj*y.co*m】
活动四、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重点思考下面问题,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1、作者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点拨: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版权所有:21教育】
2、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点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4、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点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21*cnjy*com
5、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点拨: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6、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点拨: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2-1-c-n-j-y
7、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点拨: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出处:21教育名师】
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累官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天历二年(一三二九),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得疾不起,卒封滨国公,谥文忠。有《三事忠告》、《归田类稿》等。散曲集有《云在休居自适小 乐府》。
2、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3、体裁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峦(luán) 阙(què) 兴(xīng)
活动二、听朗诵,疏通曲意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2)山河表里:指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3)西都:指长安。
(4)伤心秦汉经行处:意思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令人伤心。
2、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曲意。
原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原曲: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活动三、仔细品读,赏析曲子意境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点拨: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2、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点拨:“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点拨: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总结: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
活动四、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1、 “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点拨:“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2、 “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点拨: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点拨: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点拨: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21*cnjy*com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的五首诗词曲,它们或沉郁豪放,或慷慨激昂,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它们似乎把我们带进那历史的长廊,与诗人一起忧伤一起嗟叹。让我们虔诚地接收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前进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五、课堂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曲。
2、选一首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片:望月 乐观的情致
下片:怀人 旷达的胸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潼关的雄伟气势
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朝代兴亡的本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5张PPT)
诗词曲五首
第2课时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雄浑飘逸的唐诗,精致婉约的宋词,活泼生动的元曲,无不为后人所向往和敬慕。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词和元曲,探究作者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出示活动任务
1、体会词、曲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张养浩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词、曲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水调歌头》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作者简介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但始终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3、了解词
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成为继唐诗之后又一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体裁。后世词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3、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阙( ) 琼( )
绮( ) 胜( )
长( ) 婵娟( )
què
qiónɡ

shènɡ
cháng
chán juān
大声诵读,理解词句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 把酒:
(2)宫阙:
(3)归去:
(4)琼楼玉宇:
(5)不胜:
端起酒杯。
宫殿。
回到天上去。
美玉砌成的楼宇,值想象
中的仙宫。
忍受不住。
大声诵读,理解词句内容
1、重点词语的意思
 
(6)弄清影:
(7)何似:
(8)朱阁:
(9)绮户:
(10)照无眠:
(11)婵娟:
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作出各种舞姿。
哪里比得上。
朱红色的楼阁。
刻有纹饰门窗。
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大声诵读,理解词句内容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大声诵读,理解词句内容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大声诵读,理解词句内容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大声诵读,理解词句内容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声诵读,理解词句内容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词句,结合查找的写作背景等资料理解这首词的独特意境,然后给大家说一说。
1、欣赏上片的意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下片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2、欣赏下片的意境
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
总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重点思考下面问题,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
1、作者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点拨: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2、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4、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5、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6、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6、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7、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累官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天历二年(一三二九),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得疾不起,卒封滨国公,谥文忠。有《三事忠告》、《归田类稿》等。散曲集有《云在休居自适小 乐府》。
1、作者简介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2、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3、体裁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峦( ) 阙( ) 兴( )
luán
què
xīng
听朗读,疏通曲意
1、重点词语的意思
 
(1)山坡羊:
(2)山河表里:
(3)西都:
(4)伤心秦汉经行处:
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指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指长安。
意思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令人伤心。
听朗读,疏通曲意
2、疏通曲意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听朗读,疏通曲意
2、疏通曲意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仔细品读,赏析曲子意境
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2、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仔细品读,赏析曲子意境
“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仔细品读,赏析曲子意境
“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4、总结:
仔细品读,赏析曲子意境
“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
1、 “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2、 “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我们学的五首诗词曲,它们或沉郁豪放,或慷慨激昂,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它们似乎把我们带进那历史的长廊,与诗人一起忧伤一起嗟叹。让我们虔诚地接收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前进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课堂小结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曲。
2、选一首扩写成记叙文。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