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欣赏五首古诗,让我们走近诗人,体会他们的感情吧。 21cnjy.com
二、出示活动任务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活动过程
《饮酒(其五)》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2·1·c·n·j·y
3、本诗的体裁: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活动二: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结庐:构筑房舍。 尔:这样。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住在众人聚集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出处:21教育名师】
原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版权所有:21教育】
活动三:细细品读,赏析诗句意境
请同学们吟咏涵诵诗歌,仔细品读诗句,自主赏析诗歌的美好意境。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拨:首联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2-1-c-n-j-y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点拨: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点拨: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点拨: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活动四: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点拨: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21教育网
2、“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
点拨:远离官场,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点拨:“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点拨: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中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总结: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行路难(其一)》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2、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仕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行路难》组诗。
3、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
3、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金樽(zūn) 斗(dǒu) 箸(zhù) 太行(háng)
活动二: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箸:筷子。
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云帆:高高的船帆。 济:渡过。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句。
原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原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译文: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原诗: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活动三: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请同学们吟咏涵诵诗歌,仔细品读诗句,自主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点拨:欲扬先抑,高度夸张,极言宴席的豪华,饮食器具的精美,酒肴的珍奇和酒菜的珍贵,与下文“不能食”构成对比,反衬出诗人的悲愤失望之情。www.21-cn-jy.com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点拨:化用鲍照《拟行路难》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典故。“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抑郁,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之情。21·世纪*教育网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点拨:诗人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和仕途的艰难,形象地表达出自己仕途受阻,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与无奈,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颇具豪迈壮美的气势,寓情于景。www-2-1-cnjy-com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点拨:运用姜尚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边的典故,表明诗人从古代圣贤的曲折经历中得到慰藉和启发,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遇到明君,建立一番功业的愿望,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点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拨:化用南朝宗悫“愿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风破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活动四:小组合作,探究重点问题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点拨: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点拨: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21·cn·jy·com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点拨: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点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点拨: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
总结:这首诗用比兴手法和浪漫主义笔法,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仍期盼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本诗是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三重(chóng)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昏黑(hè)
布衾(qīn) 丧(sāng)乱 大庇(bì) 突兀(wù) 风掣(chè)
活动二: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长:高。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竹: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渐进。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安得:如何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
庇:遮盖、掩护。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高耸的样子。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句。
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原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21*cnjy*com
原诗: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21*cnjy*com
原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活动三: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请同学们吟咏涵诵诗歌,仔细品读诗句,自主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点拨: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点拨: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点拨: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 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点拨: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活动四: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1、“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点拨: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点拨: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含义?
点拨: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从而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四、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陶渊明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涵养了一种适性与自得的精神境界,感受到李白诗人情感迭变的心理历程,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希望我们能让古代诗歌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来源:21cnj*y.co*m】
五、课堂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3首诗。
2、选一首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在人境、无车马喧。
悠然、归真还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关心民生
忧思不绝 忧国忧民
直抒胸臆
《行路难》
李白
忧郁悲愤 低沉失落
矛盾痛苦 忧伤彷徨
不甘消沉 昂扬憧憬
进退失据 短促埋怨
乐观豪迈 高亢自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64张PPT)
诗五首
第1课时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欣赏五首古诗,让我们走近诗人,体会他们的感情吧。
出示活动任务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饮酒(其五)》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1、作者简介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3、体裁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1、重点词语的意思
结庐:
尔:
日夕:
相与:
欲辨已忘言:
构筑房舍。
这样。
傍晚。
相伴。
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2、疏通诗句
住在众人聚集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 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2、疏通诗句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2、疏通诗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首联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所谓“忘言”,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远离官场,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中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行路难(其一)》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1、作者简介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2、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仕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行路难》组诗。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3、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金樽( ) 斗( )
箸( ) 太行( )
zūn
dǒu
zhù
háng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1、重点词语的意思
樽:
斗十千:
珍羞:
闲来垂钓碧溪上:
古代盛酒的器具。
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箸:筷子。
相传吕尚80岁时在渭水的磻溪垂钓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1、重点词语的意思
忽复乘舟梦日边:
今安在:
长风破浪:
云帆:
济:
相传商朝的伊尹在被商汤委以国政时,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
如今身在何处。
安:哪里。
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高高的船帆。
渡过。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2、疏通诗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翻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2、疏通诗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翻译: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2、疏通诗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翻译: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欲扬先抑,高度夸张,极言宴席的豪华,饮食器具的精美,酒肴的珍奇和酒菜的珍贵,与下文“不能食”构成对比,反衬出诗人的悲愤失望之情。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化用鲍照《拟行路难》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典故。“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抑郁,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之情。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诗人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和仕途的艰难,形象地表达出自己仕途受阻,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与无奈,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颇具豪迈壮美的气势,寓情于景。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运用姜尚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边的典故,表明诗人从古代圣贤的曲折经历中得到慰藉和启发,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遇到明君,建立一番功业的愿望,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化用南朝宗悫“愿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风破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总结:
这首诗用比兴手法和浪漫主义笔法,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仍期盼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作者简介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1、作者简介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3、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三重( ) 挂罥( ) 塘坳( ) 俄顷( ) 昏黑( ) 布衾( ) 丧( )乱 大庇( ) 突兀( ) 风掣( )
chóng
juàn
ào
qǐng
hè
qīn
sāng
bì
wù
chè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1、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重茅:
挂罥:
长:
沉塘坳:
忍能对面为盗贼:
竹:
几层茅草。
挂着,挂住,缠绕。
高。
沉到池塘水中。
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竹林。
罥,挂。
三,泛指多。
坳,水边低地。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1、重点词语的意思
呼不得: 俄顷:
漠漠: 向昏黑:
娇儿恶卧踏里裂:
雨脚如麻:
喝止不住。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渐黑下来了。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1、重点词语的意思
丧乱:
何由彻:
安得:
广厦:
庇:
寒士:
突兀:
战乱,指安史之乱。
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
宽敞的大屋。
遮盖、掩护。
贫寒的士人。
高耸的样子。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2、疏通诗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原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翻译: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2、疏通诗句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原文: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翻译: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2、疏通诗句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原文: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2、疏通诗句
翻译: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2、疏通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原文: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2、疏通诗句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翻译: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点拨: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点拨: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点拨: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点拨: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1、“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含义?
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从而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本课学习的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陶渊明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涵养了一种适性与自得的精神境界,感受到李白诗人情感迭变的心理历程,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希望我们能让古代诗歌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
课堂小结
1、背诵并默写前3首诗。
2、选一首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