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30课 诗五首(第2课时)(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30课 诗五首(第2课时)(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25 13:22:58

文档简介

《诗五首》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后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受到陶渊明的悠然闲适,感受到李白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欣赏我国的古诗,能让我们的心灵更澄澈,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诗意。今天我们将欣赏后两首古诗,让我们走近诗人,体会他们的感情吧。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出示活动任务
1、了解后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三、课堂活动过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2、写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21教育网
3、歌行体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1cnjy.com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狐裘(qiú)  锦衾(qīn)薄(bó) 都(dū)护  难着(zhuó)
瀚(hàn)海 羌(qiāng)笛 风掣(chè)
活动二:大声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首先认真倾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大声诵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白草:一种晒干后变为白色的草。
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 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硬弓。
控:拉开。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中军:主帅的营帐。
饮归客:宴饮回去的人,指武判官。 辕门:军营的大门。 掣:拉,扯。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翻译: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www-2-1-cnjy-com
诗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翻译: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21·世纪*教育网
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翻译: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2-1-c-n-j-y
诗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21*cnjy*com
翻译: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活动三:吟咏涵诵,体会诗歌意境
请同学们吟咏涵诵诗歌,仔细品读诗句,自主赏析诗歌的独特意境。
1、第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
(1)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2)五、六、七、八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3)九、十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来源:21cnj*y.co*m】
2、第二层:写送别。
(1)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2)后四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活动四: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深入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点拨: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在什么地方?
点拨:此句是比喻句。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一个“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奇特,也表现了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出处:21教育名师】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点拨:写雪景主要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着墨于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点拨:运用互文见义,生动地写出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可想而知,表现了边地军营中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了大学的寒威。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
“百丈冰”“万里凝”用夸张手法,极言奇寒。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21*cnjy*com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
点拨: 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点拨:写雪地送别,表现了诗人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写出了风势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了诗人的关切担忧之情。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点拨:写与朋友的惜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离别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总结: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己亥杂诗》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zuò),字璱(sè)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
2、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3、体裁: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
活动二: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己亥: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落红:落花。
2、疏通曲意
诗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译文: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诗句:
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活动三: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请同学们吟咏涵诵诗歌,仔细品读诗句,自主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点拨:这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21·cn·jy·com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点拨:这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版权所有:21教育】
活动四:小组合作,探究重点问题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发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
点拨:“浩荡”本指水势浩大,比喻愁。写出了“愁”的深广,强调了对京城的眷恋、惆怅、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交代了时间,勾勒出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情景,渲染了作者离京时的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隐喻了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吟鞭东指即天涯”运用夸张手法,抒发了诗人离京时的复杂情怀,既有离别时的满腹离愁,也有脱离樊笼时的轻松愉快,有回归后的美好憧憬。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含而不露,动人肺腑。www.21-cn-jy.com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了怎样的哲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应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了诗人虽脱离官场,仍然关心国家命运,决心为国效力的崇高精神。
总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的无尽愁绪,也表达出诗人虽已辞官,仍决心为国效力、奉献终生的决心,以及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挚爱之情。
四、对比赏析,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对比赏析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1、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1·c·n·j·y
点拨:《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点拨: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五、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五首诗,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有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有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有岑参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有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让我们难以忘怀,希望我们课下继续欣赏我国的古诗,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六、课堂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组织一次古代诗歌朗诵比赛,对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编成诗剧表演。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奇早、奇美、奇寒
送别:饯别、惜别
描边塞奇异风光,抒惜别惆怅之情。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挥鞭远离京师。
不甘退伏,寄予爱国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8张PPT)
诗五首
第2课时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受到陶渊明的悠然闲适,感受到李白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欣赏我国的古诗,能让我们的心灵更澄澈,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诗意。今天我们将欣赏后两首古诗,让我们走近诗人,体会他们的感情吧。
出示活动任务
1、了解后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1、作者简介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2、写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2、写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3、歌行体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狐裘( )  锦衾( )薄( )
都( )护  难着( )
瀚( )海 羌( )笛 风掣( )
qiú
qīn

zhuó
hàn
qiāng

chè
大声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1、重点词语的意思
 
白草:
胡天:
珠帘:
角弓:
控:
瀚海:
一种晒干后变为白色的草。
指塞北的天空。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用珍珠缀成的帘子。
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硬弓。
拉开。
沙漠。
1、重点词语的意思
 
阑干:
中军:
饮归客:
辕门:
掣:
纵横交错的样子。
主帅的营帐。
宴饮回去的人,指武判官。
军营的大门。
拉,扯。
大声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大声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翻译:
大声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翻译:
大声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翻译:
大声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1)前四句
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2)五、六、七、八句
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吟咏涵诵,体会诗歌意境
1、第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
(3)九、十句
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1、第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
吟咏涵诵,体会诗歌意境
(1)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句
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2)后四句
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2、第二层:写送别。
吟咏涵诵,体会诗歌意境
1、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句是比喻句。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一个“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奇特,也表现了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此句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写雪景主要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着墨于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互文见义,生动地写出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可想而知,表现了边地军营中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了大学的寒威。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
“百丈冰”“万里凝”用夸张手法,极言奇寒。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
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雪地送别,表现了诗人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写出了风势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了诗人的关切担忧之情。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写与朋友的惜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离别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总结: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己亥杂诗》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zuò),字璱(sè)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
1、作者简介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2、写作背景
3、体裁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1、重点词语的意思
 
己亥:
吟鞭:
落红:
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
诗人的马鞭。
吟:指吟诗。
落花。
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2、疏通诗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翻译: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这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这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发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
小组合作,探究重点问题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比喻愁。写出了“愁”的深广,强调了对京城的眷恋、惆怅、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交代了时间,勾勒出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情景,渲染了作者离京时的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隐喻了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发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
小组合作,探究重点问题
“吟鞭东指即天涯”运用夸张手法,抒发了诗人离京时的复杂情怀,既有离别时的满腹离愁,也有脱离樊笼时的轻松愉快,有回归后的美好憧憬。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含而不露,动人肺腑。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了怎样的哲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组合作,探究重点问题
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应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了诗人虽脱离官场,仍然关心国家命运,决心为国效力的崇高精神。
总结:
小组合作,探究重点问题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的无尽愁绪,也表达出诗人虽已辞官,仍决心为国效力、奉献终生的决心,以及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挚爱之情。
1、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对比赏析,拓展延伸
对比赏析,拓展延伸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对比赏析,拓展延伸
对比赏析,拓展延伸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本课学习的五首诗,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有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有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有岑参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有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让我们难以忘怀,希望我们课下继续欣赏我国的古诗,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课堂小结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组织一次古代诗歌朗诵比赛,对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编成诗剧表演。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