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4-25 11:5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
温馨提醒:(1)本历史卷全卷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本卷分卷I和卷II两部分,其中卷I为选择题,请按要求将答案填在卷II答题栏里,否则不得分;
卷II为非选择题,请按要求在规定区域答题,否则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共26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答题栏内。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短却光芒四射。其开国皇帝勤勉治国,锐意改革,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开皇之治”的局面。请问他是下列那位皇帝
A.杨坚
B.
杨震
C.杨广
D.杨继业
2.何宗海在《中国高考:三十年来得与失》中说:“……高考制度的几度废兴,总是没有摆脱科举制度的阴影。”这说明科举制度影响深远。科举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创立于隋朝,唐朝有了很大发展
B.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C.
人才不断更新 ,改变了用人制度
D.
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唐朝诗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留下了不朽名句,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哪两位名人的诗句
①浪漫诗人李白
②现实诗人杜甫
③田园诗王维
④边塞诗王之涣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那一年的华清池旁留下太多愁,……金雀钗玉搔头是你给我的礼物,霓裳羽衣曲几番轮回为你歌舞……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醉在君王怀,梦回大唐爱”歌词中的“马嵬坡下魂断红颜”和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A.
玄武门之变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藩镇割据
5.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纷乱的割据时期,后周世宗励精图治,大力改革。这一时期最明显的发展是
A.人口的增长
B.战乱较少
C.经济重心南移态势明显
D.政治清明
6.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下图片资料。请问他们是通过下列哪种方法来了解历史的。
A.解读文物
B.查阅文献
C.考古发掘
D.实地调查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评价四位帝王,下列史实符合“宋祖”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建立皇帝制度,设三公九卿
C.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D.
重视教育改革,设立国子学
8.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宋元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适合的是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民族团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共同发展:民族政权并立与交流
D.繁华盛世: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景象
9“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等词语与下列哪位英雄有关
A.郑成功
B.韩世忠
C.戚继光
D.岳飞
10.著名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以下说法最符合题意的是
A.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东南地区
B.政治重心转移到东南
C.南方是粮食的主要产地
D.南方的资源丰富超过北方
11.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不断的制度创新分不开。右图是位于昆明市南屏步行街附近的忠爱坊,是后人为了纪念云南省第一位行政首长赛典赤而建。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2.央视科教频道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莉莉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请回答这是谁的著名词句
A.苏轼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13.
“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这里介绍的是
A.雕版印刷术
B.火药的使用
C.指南针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答题纸
第I卷答题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试题得分栏


第I卷
第II卷
总分
14
15
16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4分)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3小题,共24分。第14题6分,第15题6分,第16题12分)




判断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著作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科举制度为平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该诗描写了北宋与金对峙时期人民心头的义愤和担忧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4)古人对青白瓷的赞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
文字赞美宋代青白瓷的极致工艺,说明宋代制瓷业有了大规模的发展。
(5)《元史·地理志》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朝统一后疆域空前广阔,是中国疆域最辽阔的王朝。
(6)《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
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制造突火枪等火器。
14.(6分)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
(6分)情境分析: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情景一
宰相赵普的献策: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
情景二
当进士考试及格的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结队朝见皇帝,通过街市时,首都开封就好像疯狂了一样,万人空巷。当时便有人感慨说:“纵使一位大将,于万里之外立功灭国,凯旋归来,所受的欢迎,也不过如此。”——柏杨《中国人史纲》
(1)由情境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北宋王朝在中央的举措有哪些?(3分)
(2)北宋政府在地方上如何“制其钱谷”?(1分)
(3)结合所学知识,情景二反映了宋代的什么政策?有什么弊端?(2分)
(12分)综合探究:
唐朝是一个繁荣强大、自信开放的时代,具体体现在它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达、民族和睦、中外交往活跃等。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之盛,始于贞观年间,开元时达到极盛。
(1)为了实现“唐朝之盛”,贞观和开元年间,两位皇帝在政治上都采取了哪些较为开明的措施?(2分)
材料二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唐)杜甫《春水》
(2)材料二中“连筒灌小园”指的是哪种灌溉工具?(1分)你认为它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
材料三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陆龟蒙《秘色越器》
(3)材料三描述了唐朝哪一部门的成就?(1分)
材料四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
——改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朝诗歌繁盛的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五
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由于开放,各族人民你来我往,有的还联姻结亲,奏响民族交融的和谐乐章;由于开放,各国使节纷纷来华,中国民间使者有的东渡,有的西行,谱写了中外交流的美好篇章。
(5)结合所学知识,试举唐朝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的史实各一例。(2分)
(6)由以上材料归纳唐朝前期的时代特征。(2分)并说明出现这些时代特征的重要前提是什么?(2分)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3小题2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D
C
B
C
A
C
C
D
A
D
A
D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3小题,共24分。第14题6分,第15题6分,第16题12分)
14.
(6分)史实与推论(每小题1分,共6分)
1.
×
2.√
3.
×
4.

5.√
6.×
15.(6分)情境分析:
(1)设政事堂掌管政务、枢密院掌管军务、三司掌管财政(答出一点即得1分)
(2)设转运使(1分)
(3)重文轻武(1分)军队战斗力削弱;出现“冗官”现象;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等(答出一点即得1分)。
16.(12分)综合探究:
(1)善于纳谏;选贤举能(善于用人);减轻刑罚。(答出两点即得2分)
(2)筒车(1分)
扩大了灌溉面积,促进了农业发展。(1分)
(3)陶瓷业(治瓷业)(1分)
(4)繁荣开放的时代;广泛的群众基础等(答出一点即得1分)
(5)民族交往:文成公主入藏;(1分)中外交流: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答出一点即得1分)
(6)繁荣、开放(一点1分,共2分)国家的统一安定;开明正确的治国方略。(一点1分,共2分)
特别说明:
考生所答历史专用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名称等,出现错别字,皆以错误判定。不予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