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最后一课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7 最后一课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25 20:3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都德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1、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2、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3、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常识: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郝叟哽gěng 懊悔ào huǐ祈祷qí dǎo婉转wǎn喧闹xuān 皱边zhòu肃静sù踱duó胳膊gē bo夹诧异chà惩罚chéng赚zhuàn钥匙yào shi捂wǔjiāsǒuhǎo 都德(1840-1897),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内有近百篇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文笔简洁生动,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作《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小说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帝国,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发动了这掠夺性的战争。结果,法国大败,连拿破仑三世也被俘虏,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战争已经由侵略战变成了自卫战。当时普鲁士政府不准被占领区的阿尔萨斯、洛林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法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作者参加了这场战争,创作了这篇小说。 写作背景:整体把握情节本文的情节可以按地点、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分段: 高潮(11--23)开端发展结局情节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1---6)(7---10)(24---29)《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以一个小孩子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作为(线索)叙事视角,叙写了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给学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讨论一: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研讨与练习一)变化:从“害怕法语——热爱法语”
课前:害怕考问,决定逃学;
到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
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从“害怕法语——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恋。其次,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意识。 外貌描写(第10自然段)“我们的老师……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第22自然段)“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第27、28自然段)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11、18自然段)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讨论二: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
热爱法语、热爱母语教育工作、热爱学生、热爱法兰西的爱国志士。
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开端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21自然段) ???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2自然段)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当韩麦尔先生讲到法语时,对法语有什么评价?做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这次“我”全听懂了? (20自然段) “监狱”是把人们囚禁起来,使人们失去自由,这里比喻国土被侵略者占领,人民失去自由;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语;
“法语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意思是: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掌握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使他们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因为他开始懂事了,很珍惜这最后一堂法语课,因而听得最细心、最用功,所以能全听懂了,而且挺容易。 主题思想:  本文以“我”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人物,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两个人一堂课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热爱法语
热爱祖国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