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26 09: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度下期高中一年级期中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的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笔书写在答题卷上,字体工整字迹清楚,不得超出答题栏边界。
4.
考试结束后,监考员请将答题卷收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选自2016年12月07日
《人民日报》
第5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人文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文教育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在工程技术中融入人的思考和生命力,完成“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
B.人文教育是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为出发点的,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切不可少的一环。
C.
人文教育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
D.
只有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2.
下列不属于“一流的大国工匠”应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
)(3分)
A.一流的大国工匠,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
B.一流的大国工匠,要把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博约相济,以文化人。
C.一流的大国工匠,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
D.一流的大国工匠,更应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
3.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工科人才的培养,出现“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
B.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
C.如今,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D.因为工程人才审美素质的提高,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俞平伯:花落春仍在
二十世纪斜长的旧影中,有一帧文化人的老照片令我难忘:1902
年,苏州城内一座古旧的老屋前,82
岁的经学大师俞樾古怪的悬臂倒提着一柄拂尘,另手牵起懵懂中的重孙俞平伯。小伢只有三岁,一双稚眼微侧透出好奇,老者则桀骜地俯视世相,不平之气凛然生出。俞平伯这颗读书种子长大后,写白话诗,写《燕知草》,又做《红楼梦研究》,复研究古诗词,料不到本是书斋之梦却意外惹出弥天大祸,“文革”之中被流放到豫南农村。一门书香的德清俞氏家庭,于是与河南结了奇缘。
中国科学院学部文学所第一批“五七”干校学员,包括俞平伯、何其芳、钱钟书、吴世昌等人在内,是
1969

11

16
日晨乘火车抵达信阳的,先在罗山丁洼稍作整顿,继又转到息县的包信和东岳集。俞平伯这时正是古稀之年,他的夫人大其四岁。
当时经济开发未被提上日程,偏僻的豫南农村山河依旧,古风犹存,俞平伯呼吸到了许久不遇的新鲜空气。1970
年元旦,干校开始肃清“五一六”分子的斗争会后,他们夫妇被分配定居到东岳集。实在地讲,与干校其他学员比起来,俞平伯夫妇过的是一种特殊生活。老两口可以合居一室与村民为邻,另起炉灶。他们被放逐,在于一种精神和文化的遭侮辱而非别的。杨绛女士随后也来了,但她和钱钟书却分别过着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偶尔才有“菜园相会”。
老夫妻又间作劳动,但是那不像干校里的项目,好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利用当地富产的红麻资源和乡民们一起搓制麻绳。淳朴有序的豫南乡情和民俗浸润着夫子的心,俞平伯不觉已陶然而忘机。他还满腔热忱地教房东孩子识字:“危言漫与屠龙技,讹谬流传逝水同。惭愧邻娃来问字,可曾些子益贫农。”(《邻娃问字》)返璞归真,老人对过去从事繁琐的学术考证和漫无边际的文字生涯仿佛生了悔意。
除了在东岳绩麻,俞平伯作为干校的老学员,也曾学种菜,积绿肥。政治生活要参加“天天读”,定期写检查,不时还参加放样板戏电影的“威虎山大会”。1970

4

27
日,为祝贺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还应领导之嘱,专门赋诗二首。另外还和何其芳一道养过猪。
可是,俞平伯不能忘情的依然是书。1970

1

10
日,因下意识地闲览随身带来的《水经注》,稍过一次读书瘾,被人发现,大会上即遭批判,为此连写两份检查才算过关。东岳屋外的风景虽然恬适又惬意,室内的光景毕竟又使人压抑,简陋龌龊,有时更觉得寂寞难挨。俞平伯独自又发出自虐性的抗议:“炉灰飘坠又飘扬,清早黄昏要扫床。猪矢气熏柴火味,者般陋室叫‘延芳’。螺蛳壳里且盘桓,墙罅西风透骨寒。出水双鱼相照活,者般陋室叫‘犹欢’。”(《陋室》)
1971

1

11
日,俞平伯得到返京通知,东岳老乡为之庆幸并依依送别。毕竟,俞平伯夫妇在东岳集度过了整整一年难忘的岁月,因为和农民与土地贴在了一起,不仅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厄运意外得以解构,并且寻觅到了一种精神的皈依。
当年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俞平伯也曾亲历和参加了“五四”运动,旋即出洋又归来,却一头扎到故纸堆里了,他不仅和同时代的其他人不一样,甚至和他的曾祖父,当年因一句“花落春仍在”
的诗文令座师曾国藩激赏不已的俞樾老先生也不一样,俞平伯虽然也曾读经,孔子教训的读书、齐家,他笃实又安分地终生实践着,然而却丝毫没有治国与平天下的干世之志。或许他及早就参透了文化与政治相容又相克的玄机,所以在新文化运动还是时尚之时,便在其白话诗《忆》里,吟出了“我们低首在没奈何的光景下,这便是没有奈何中的奈何”的谶语。他也曾想不通,委实也有忿怨,1988

4

5
日,他将手书《儒林外史》里的一首诗寄赠新加坡的周颖南:“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都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借来吴敬梓的话,俞平伯巧妙地概括了从春在堂主人俞樾到自己在豫南农村的家世。
俞平伯的一生,折射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节选自《文人的闲话》,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俞平伯(1900
年—1990
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他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
②1954

9
月,俞平伯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弃对《红楼
梦》的研究。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与钱钟书夫妇分别过着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相比,俞平伯夫妇可以合居一室与村民为邻,
可见他俩还是得到了一种照顾。
B.文章开篇从一帧老照片写起,既暗示所写事情的真实性,引出写作对象,又交代俞平伯出自书香门第,其诗文“花落春仍在”曾令老师曾国藩赞赏。
C.淳朴有序的豫南乡情和民俗不仅使俞平伯忘掉世俗、与世无争,而且使他后悔于过去从事繁琐的学术考证和漫无边际的文字生涯。
D.文化与政治相容又相克,俞平伯一方面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方面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自然会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
5.本文标题《俞平伯:花落春仍在》有什么精妙之处?(4分)
6.文章说:“俞平伯的一生,折射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刺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不少!”
凑合吧。”
“您一直就卖蚯蚓?”
“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不喝。烟酒不动!”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石磨和现在没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原子时代也容许有汉代石磨,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选自《汪曾祺全集 小说卷》,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说明卖蚯蚓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经风霜但身体健康。
B.四十几块的退休金加上卖蚯蚓的钱,卖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块钱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会贴补儿女一点。
C.卖蚯蚓人“长得就像一个汉俑”,比喻形神兼备,既写出人的外貌特征,又评价了他存在的价值。
D.“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表明“我”只对生活现象进行审美,不关注人之美丑、人性之善恶。
E.文章平铺直叙,情节简单,波澜不大;主要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8.文中卖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乌先生和莫先生对话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翎,并州晋阳人。少治兵家。天宝中,授卫尉,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大历中,擢容管经略使。时夷酋梁崇牵号“平南都统”,与别帅覃问合,又与西原贼张侯、夏永更诱啸,因陷城邑,遂据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砺等皆侨治藤、梧。翎至,言于众曰:“我,容州刺史,安可客治它所?必得容乃止。”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琏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曰:“容陷贼久,獠方强,今速攻,祗自败耳。”翎曰:“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勉许诺。翊乃移书义、藤二州刺史,约皆进讨,引兵三千与贼鏖战,日数遇。勉檄止之,辄匿不发,战愈力,卒破贼,禽崇牵,悉复容州故地。
捷书闻,诏更置顺州,以定馀乱。翎凡百馀战,禽首领七十,覃问遁去。复遣将李寔等分讨西原,平郁林等诸州。累兼御史中丞、招讨处置使。会哥舒晃反,翎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翎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时吐蕃入寇,郭子仪悉河中兵乘边,召翎为河中少尹,领节度后务。悍将凌正数干法不逞,约其徒夜斩关逐翎。翎觉之,阴乱漏刻,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俄禽正诛之,一军惕息。
历汾州刺史,为振武军使绥、银等州留后。入拜京兆尹。会起泾原兵讨李希烈,次泸水,京兆主供拟,饔败肉腐,众怒日:“食是而讨贼乎?”遂叛。翎挺身走奉天,拜太子詹事。德宗还都,再迁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徙东都留守,既至,开田二十余屯,修器械,皆良金寿革,练士卒,号令精明。俄而吴少诚叛,独东畿为有备,关东赖之。元十八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肃。
(节选自《新唐书·王翎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琏/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
B.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琏/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
C.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琏/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
D.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琏/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兵家”指军事学派,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左迁就是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翎为官一处,奋发有为。赴容州任职时,王翊恰逢当地首领梁崇牵和别帅覃问等作乱,在李勉不支持的情况下,他努力作战捉拿梁崇牵,最后收复容州。
B.王翎屡经战阵,功勋卓著。王翎收复容州使朝廷得以重建顺州,收复失地过程中他亲历百余次战斗,擒获叛军首领七十人,分兵讨伐西原后平定郁林等州。
C.王翎为人机智,执法严明。郭子仪领军防守边境时,王翎任河中少尹,管理后方军政事务,他用阴谋诡计破坏了凌正的叛乱,将凌正绳之以法后全军肃然。
D.王翎忠于朝廷,忠于职守。泾原兵作乱时王翎脱身逃到奉天避乱,任东都留守时开荒屯田、修治器械、训练部队,为后来朝廷抗拒吴少诚叛乱作出重要贡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
(2)翎觉之,阴乱漏刻,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长安秋夜
罗隐①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注:
罗隐,字昭谏,唐代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诗人满怀期望,离开渔乡来到京城,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承“入帝乡”写己之遭遇,“一枝仙桂”系用“蟾宫折桂”之典故。
C.颈联“寒更滴”是说夜深滴滴答答下起雨来,让人感到阵阵寒意来袭。
D.尾联写诗人不知不觉已老,打算回家了,以景结情,关合全诗。
E.全诗无一“秋”字,但秋意逼人,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15.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


”两句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
(2)《赤壁赋》中把人生与长江相对照的是,慨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无穷的语句“

”。
(3)李商隐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其《锦瑟》诗中“
”一句就是用鸟的传说隐喻内心怨恨,意境无比凄美。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近日,由于楼市投机者东山再起,为给仍然躁动不安的楼市继续降温,上海、重庆同日发布新政,由此可知未来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收紧是大概率事件。
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⑤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朝鲜不顾国际舆论悍然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日、韩、美做出紧急应对,致使半岛局势陷入不绝如缕的境地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B.
新春佳节期间,广东社会消费由生存向发展、由物质向服务、由传统向新型升级,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生活理念的更新,也折射出别样年味。
C.
电视剧《于成龙》以层层递进的叙事节奏,紧紧围绕于成龙从七品芝麻官做到两江总督,表现他从处理芝麻小事到主理国家大事的浩然正气。
D.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示了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工匠精神。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 ①
走到哪里, ②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个人 ③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④ 全世界, ⑤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⑥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





所以
B
无论


甚至

因此
C
无论


以至

因此
D





所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贪吃会造成肥胖脑,影响大脑功能发挥。孩子喜欢活动,正常情况下,体内的脂肪增量很小。但是一旦吃得过多,摄入食物热量大于消耗热量,

,储存在体内。人的智力与大脑沟回皱褶多少有关,皱褶越多、越深,

。而贪吃使人变得肥胖,以致脂肪大量堆积在大脑,沟回挤压在一起,皱褶渐渐被抹平。如此一来,大脑神经发育不良,智能区域的生理功能就会降低,


21.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2016年9月13日上午,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下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图,请用文字表述该图的内容。要求:信息完整,语言简明、连贯,逻辑清晰,不超过120字。(5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图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朋友家有一个瓷器,是祖父传下来的。早些年,他根本不在意,一直把它当成普通的装饰品摆放在客厅的橱柜里。后来,有一个懂收藏的朋友去他家,告诉他这个瓷器是清雍正年间官窑烧制的,价值上百万!朋友激动得不得了。谁知没几天,朋友打来电话,说瓷器打碎了。我问他,怎么这么不小心?朋友叹了一口气,说:“不是不小心,而是太小心了。我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夜里还怕被人偷了。老婆除尘时,我反复提醒她千万要小心,别摔坏了它。结果,昨天一失手,还是摔坏了。唉……”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2016—2017学年度下期高中一年级期中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原文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完成“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太绝对了。)
2.B(是人文教育的作用
,对象错位了。)
3.C
(
A不是作者认为,是
“局中人”直呼“两难”;B是“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D因果关系不对)
4.A(B项是其曾祖父受赞赏。C项文中是说他“仿佛生了悔意”。D项强加因果,俞平伯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并不是因为他既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
5.①标题中的“俞平伯”点明了本文所写的对象,让人一目了然;②“花落春仍在”寓意深刻,“花落”象征俞平伯作为一个学问高深的文化人在二十世纪所遭受的各种苦悲;“春仍在”象征俞平伯在困境中对文化、学术的孜孜以求、永不放弃的精神;③该标题既把做此诗的俞樾老先生和俞平伯联系在了一起,又耐人寻味,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6.从文本看,在俞平伯身上所折射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一方面指的是自身条件的优越,学养的深厚,学问的高深,个性的独特;另一方面又指遭遇的坎坷、命运的逆转、现实的冷酷。(1分)②就俞平伯的尴尬而言,他在北大读书时也曾亲历和参加了“五四”运动,而在出洋又归来后,却一头扎到故纸堆里了;他虽然也曾读经,孔子教训的读书、齐家,他笃实又安分地终生实践着,然而却丝毫没有治国与平天下的干世之志。(2分)③就苦悲来说,古稀之年来到豫南农村,一方面他感到此地古风犹存、空气新鲜、风景恬适,大有一时的返璞归真之感;另一方面又不能忘情于过书瘾,感到室内的压抑、寂寞、难挨,甚至于独自用诗发出自虐性的抗议。(2分)
7.
CE(A.“饱经风霜但是身体强健”,文中没有依据。B.原文是推测语气。D.
“不关注入之美丑、人性之善恶”曲解文意。)
8.①朴实豪爽:卖蚯蚓时,随手一抓,有时添几条。②吃苦耐劳,自食其力:挖药材,卖蚯蚓,自己赚钱养活自己。③积极乐观:生活在社会底层,却能保持健康心态。④勤奋好学向街坊学习药材知识等。(每点1分,共4分)
9.从内容上讲:①这是两个人对卖蚯蚓的人的看法,表现了不同人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认识。②作者通过此二人的议论,突出“我”对老人人性之美的关注与认识。③批评乌先生高高在上的人生态度和等级观念,暗示社会底层人民也应值得尊重。④通过这两人的对比,批判空谈,倡导对生活现象进行审美。从形式上讲:
承上启下。上接我与卖蚯蚓人对话情节,下启“我”对生活现象的评说,突出小说的主旨。(答对1点2分,2点4分,3点6分。)
10.D
11.
B(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12.C(不是“阴谋诡计”,只是略施小计而已)
13.(1)您即使不派出军队,我也希望您向各州县下达文书(或“下达文书给各州县”),谎称您要用军队做我的外援,我盼望凭借这种声势,取得几率很小的胜利。(5分,“即”“书”“阳言”“藉”各1分,大意1分)
(2)王翎察觉这件事后,(就派人)暗地弄乱他计时的漏刻,让他错过约定的时间,大家(对凌正未按时到达)感到吃惊,不敢行动。(5分,“阴乱”“差”“期”“发”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王翎,是并州晋阳人。青年时期他研究过军事学派的著作。天宝年间,他因参加朝廷才兼文武科选试被提拔官职,外调出京担任辰州刺史。大历年间,他被提拔为容管经略使。当时少数民族首领梁崇牵自称“平南都统”,和偏军统帅覃问合兵一处后,又与西原匪首张侯、夏永相互诱发叛乱,趁机攻陷城镇,于是就占领了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琇等人都借藤州、梧州地安置州治机构。王翎到任后,对民众说:“我,是容州刺史,怎么可以寄居其它地方进行治理?我一定要在收复容州之后才罢手。”说完话他立即就拿出自己的钱财来招募士兵,声称有战功的人可以担任州署里的官吏,正因如此应募民众人人自我勉励。没有几个月,王翎就率军斩杀了叛军元帅欧阳珪。趁着有利时机他来到广州,请求节度使李勉出兵与自己合力剿灭叛军,李勉没有答应,说:“容州陷没叛军已经很久,少数民族叛军的势力正强盛,现在就急迫进攻,只能自取失败。”王翎说:“您即使不派出军队,我也希望您向各州县下达文书(或“下达文书给各州县”),谎称您要用军队做我的外援,我盼望凭借这种声势,取得几率很小的胜利。”李答应了他。王翎于是就送文书给义州、藤州刺史,约定一同进军讨伐,他亲自带领军队三千人和叛军激烈战斗,一天当中多次与叛军交锋。李勉得知情况后下文书阻止他行动,王翎隐藏着文书不给人看,而作战却更加努力,他最终击败了叛军,捉拿了梁崇牵,全部收复了容州旧地。
捷报传到朝廷,朝廷下令重建顺州,以便平定残余的叛乱。王翎总共参加了一百多次战斗,捉拿了叛军首领七十人,覃问战败后逃走,王翎就派遣将领李寔等人分兵进讨西原,平定了郁林等各州叛乱。王翎多次升迁后兼任御史中丞、招讨处置使。恰逢哥舒晃叛乱,王翎命令李寔全军驰援广州,覃问于是就纠合军队趁机前来袭击,王翎设置伏兵攻击,活捉了覃问,岭南一带叛乱从此平定。代宗派遣使节慰问他,并在京城里赏赐他宅第。
当时吐蕃入侵,郭子仪全部调动河中部队去防守边境,朝廷命令王翎担任河中少尹,并任节度后务一职。悍将凌正屡次冒犯法规没有得逞,就约定他的党羽在晚上攻破关门驱赶王翎。王翎察觉这件事后,(就派人)暗地弄乱他计时的漏刻,让他错过约定的时间,大家(对凌正未按时到达)感到吃惊,不敢行动。不一会儿王翎就擒获了凌正,将他诛杀,全军将士都极其恐惧。
王翎曾经担任汾州刺史,做过振武军使绥、银等州留后。王翎入朝后被授予京兆尹。时逢朝廷调动泾原军队讨伐李希烈,军队就驻扎在浐水岸边,京兆府掌管军需供给,但早饭和肉都是腐烂的,将士们发怒说:“吃这样的食物却让我们去讨伐叛军?”于是军队就哗变。王翎独自脱身逃到奉天,被授予太子詹事。德宗回到京城后,再次提拔为大理卿,不久出京任福建观察使。后来王翎又调任东都留守,到任之后,他开辟田地二十多屯,修理守城的军事器械,所用材料都是上好的金属、皮革;他训练士兵,号令精要严明。不久(朝廷)就遇到吴少诚叛乱,(这时)唯独京城东郊地区是有防备的,函谷关以东完全依靠东都防守。
贞元十八年王翎去世,朝廷赠官尚书右仆射,谥号叫肃。
14.AC(A.奠定感情基调不恰当,C.漏是计时单位5分。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5分;多于两个选项不得分。)
15.①进取无望,失意落魄的悲苦。②羁旅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愁怨。③人生易秋,无奈计归,前路渺茫的感伤。
16.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望帝春心托杜鹃
17.C
18.A(B语序不当。C成分残缺,“两江总督”后缺少“的主线”。D句式杂糅,正确格式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这一核心命题”或“以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为核心命题”。)
19.B(原文为: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或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甚至全世界,但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因此,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20.
①多余热量就会转化成脂肪
②智力水平就越高
③智力水平自然也会降低(6分,①②③处各2分)
2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1分)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大素养。(1分)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两大素养,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两大素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两大素养。(3分,只写出六大素养的内容,没写出与三方面的对应关系的给1分)(提醒学生注意三个方面的表述顺序,没按顺序表述的此次不扣分)
22、立意参考
1、心态很重要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2、做事情目的性越强,也可能越不容易成功
3、“外重者内拙”,过于看重身外之物的人,内心或思想会变得笨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