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26 13: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开滦一中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
说明: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模样(mó)
夙望(sù)
广袤(mào)
撒手人寰(huán)
B.
盥沐(ɡuàn)
畏葸(xǐ)
歆享(xīn)
放诞无礼(dàn)
C.
瞋视(chēnɡ)
懵懂(měnɡ)
聒噪(ɡuō
zào)
怯弱不胜(shènɡ)
D.
嬉闹(xī)
踝节(ɡuǒ)
敕造(chì)
畏葸不前(s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颦蹙
睚眦
草窠
沸反盈天
璀璨夺目
B.
缅甸
峥嵘
撕打
兴高彩烈
穿流不息
C.
反馈
端倪
锻炼
篮田生玉
磨拳擦掌
D.
陡峭
湮没
纷纭
五彩斑斓
阴谋鬼计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________,给当时法国思想界带来全新的气息,这本书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2)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描述了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开的美丽情景,歌曲旋律优美,而演唱者阿宝的嗓音________,更让听者印象深刻。
(3)一位抗战老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当时只听到一声________般的巨响,身旁火光冲天,前方的战友永远地倒在了血泊中,而我也身受重伤”,说完他不禁黯然神伤。
A.天崩地坼 
穿云裂石 
发聋振聩
B.天崩地坼 
发聋振聩 
穿云裂石
C.发聋振聩 
穿云裂石 
天崩地坼
D.发聋振聩 
天崩地坼 
穿云裂石
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
A.湖南卫视节目组成员在新疆的精彩摄制旅程,受到了新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配合,并给予了很高评价。
B.“电影高峰论坛”旨在促进华语电影学术圈的整合,推动华语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学术界的沟通和交流,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形象。C.高校自主招生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成为民意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D.“双十一”这个虚拟出来的节日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网购者的狂欢节。它作为中国网络销售行业奇迹的见证者,已经成为中国网络购物崛起的独特符号和证明。
5.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A.树之以桑
履至尊而制六合
非能水也
B.谨庠序之教
囊括四海之意
赢粮而景从
C.序八州而朝同列
会盟而谋弱秦
却匈奴七百余里
D.因利乘便
小学而大遗
尊贤而重士
6.下列各句中,句式归类正确的是(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⑤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⑥蹑足行伍之间
⑦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⑧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⑨为天下笑者,何也
A.①⑧
/ ③④
/
②⑤
/ ⑥⑦
/ ⑨
B.①⑧
/ ③④
/

/ ⑤⑥⑦
/

C.①②
/ ③④
/ ⑤⑥
/
⑦⑧
/ ⑨
D.①⑧
/ ③④
/

/
⑤⑥
/
⑦⑨7.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①__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__②__,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__③__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__④__不足为奇了。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__⑤__它的邻种分布得__⑥__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释这个问题呢?






A
如果
那么
即使
也就


B
虽然
但是
即使
也就


C
如果
那么
如果
那就
而且
但是
D
因为
所以
如果
那就
而且
但是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陶熏炉)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香品了。作为活化石的殷商甲骨文,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柴”字,意为“手持燃烧的祭礼”,堪称祭祀用香的形象注解。
  春秋战国时,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丰富,但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有很多,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其中就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战国时期香文化的一些梗概。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大交融。当时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地的各种香料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种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中有“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等语句,可见当时香料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汉官曲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汉墓,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熏囊、绢袋、绣花枕和熏炉等物品,其中都装有药物。这些药物经研究鉴定为辛夷、桂、花椒等香药。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全盛时期。由于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以及佛教、道教的盛行(都用焚香来礼佛敬神),香药的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公元971年,宋朝专置市舶司于广州,专管对外贸易,当时香药居进口货物首位。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宋朝的税收,仅仅市舶司香药税率收入一项,从宋初的1600余万,至南宋淳熙末增至6000余万,成为南宋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唐宋时期“香”受到文人的高度推崇,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物必以香薰,被褥必以香暖;公堂之上以香饰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展其儒雅;调弦抚琴,以清香一炷佐其心志,导其韵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生活上,书中置芸香草避虫而有“书香”,以麝香、丁香入墨而有“墨香”,以沉香树皮作纸而有“香纸”,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摘编自《中国香文化概述》)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古人通过燃烧木柴等祭品来祭祀天地诸神的形式,可以看作是香文化的起源。
  B.春秋时期,香木香草的种类虽然不够丰富,但人们发明了许多使用方法,在《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C.《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体现了古人使用香药香草的智慧。
  D.文人偏爱香木香草,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屈原就曾在《离骚》《九歌》等作品中借香草来讴歌忠贤。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政治局面的稳定,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B.《汉官曲制》规定,向皇帝奏事的尚书郎事先要用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香料。
  C.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南亚、欧洲等地的香料开始传入我国,香药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D.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装有香药的熏囊、熏炉等物品,说明熏香风习在民间已较为普遍。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宗教用香等因素使得香药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
  B.宋朝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促进了香药的进口,使香药成为主要进口货物。
  C.唐宋时期,“香”已经渗入到文人的生活中,其不仅是芳香之物,更能启迪性灵,濡养身心。
  D.香文化萌芽于石器时代,成长于春秋,发展于汉,鼎盛于宋,伴随着民族的发展,是留给后人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史记》一二0卷)
【注】 ①洗沐:官员休假。②算:竹器。③推毂:推荐。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⑤逋负:拖欠款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B.
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C.
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D.
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1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老之言指“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道教别称之一。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晋,加,超迁,拔,擢,左迁和拜。
C.战国时期,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指崤山以东。后秦人也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在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故有
“山东六国”之称。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曾记载“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是指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后代,到如今成了平民。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C.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D.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1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5-16问题。
(15题答案涂在I卷机读卡相应位置上)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②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苗傅、刘正彦在杭州胁迫高宗让位。②阑干:星光横斜参差的样子。
15.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D.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6.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造成如今“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除了“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还能虚心拜师求学”外,还包括如今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女为了演奏出更好的音乐效果,采取了短暂的停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共16分)
故乡的炊烟
郭宗忠
①清晨,走到颐和园南门的船营村时,突然被从树林里飘出的炊烟惊住了脚步:多么亲切的炊烟啊!我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它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处何时,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
②故乡的炊烟是最早生起的一缕温暖。每当冬夜里鸡叫过三遍,母亲起身点亮煤油灯,为去集市卖菜的父亲做一点面汤。擀面杖响起时,炕炉子也点燃了,那一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在故乡的池塘、树林上空,升腾起乡村的第一缕炊烟。
③父亲要早早地起床,把自留地里秋天种的菠菜、芫荽等蔬菜送到八里之外的天宝集,或者六里地之外的宫里集,或者十六里之外的楼德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卖掉赶回家来,还耽误不了去生产队参加劳动。赶集卖掉蔬菜,是为了补给一个个长大的孩子上学的费用。
④麦苗上的霜,沟沟坎坎中的雪,河沟里厚厚的冰,增加着冬天的寒冷。喝下一碗葱花和白菜炝锅的面汤,星光砭人的寒夜也会温暖一些。远处村庄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的鸡叫声,谁家的烟囱也跟着升起了一缕带着火星的炊烟。半路上生产队的牛棚里燃烧的火光,知道今夜又有小牛犊降生了,喂牛的老人又是一夜守护着小牛犊,为这幼小的生命烤火取暖。一边的炉火上烧着沸腾的茶炊,父亲推着独轮车吱扭吱扭经过牛棚前时,打盹儿的老人也惊醒过来,叫住父亲喝上几杯热茶,故乡的炊烟是温馨的。
⑤每当我们儿时撒欢儿玩,常常不知道跑到了哪儿。是去河边捉鱼,还是去树林里捉鸟,还是去场院里玩游戏 慢慢笼罩下来的黄昏也没有打消我们的忘情和快乐。只有母亲的唤归声,和炊烟一样升起,我们会来不及穿上鞋子,边跑边看屋顶上的炊烟,才感到肚子已经饿得扁扁的。回家来不及洗手,就端起黑瓷大碗喝着有豆粒的粥,玉米或是地瓜面的贴饼子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个,吃得肚子圆鼓鼓的,然后又到热闹的大街上疯跑疯玩。后来我在外地读中学,有时候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远远地看见村庄周围的树林里弥漫的炊烟,那种思乡之情和接近故乡的感觉是如此迫切,故乡的炊烟是甜蜜的。
⑥黄昏后,故乡的炊烟都飘到了村外的树林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年轻人会悄悄来到有炊烟的树林里沙滩上约会自己心爱的人儿,单身汉大虎叔又在河坝上吹起了那支竹笛,幽怨的笛声迷离,能传到对岸的邻村,增加着夜晚的幽深。我们又在炊烟和月光里玩着百玩不厌的各种游戏,故乡的炊烟是浪漫的。
⑦当兵离开了故乡,最想念的是故乡的炊烟。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故乡的炊烟总是牵着我的思念。每一次离家前,母亲在低矮的柴火棚里给我煮鸡蛋,给我炒花生米,我都蹲在母亲的身边,故乡的炊烟飘满了四合院,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此刻,不知道我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是被烟火呛出来的,还是用烟火来掩饰心里的离别忧伤……故乡的炊烟是深情的。
⑧一次次离家归家,如今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每一次再回家时,总是怯怯的。离开故乡再回去时,奶奶已经长眠在故乡的河边,看着我长大的乡亲老人们,每次回去都一个个永远不能再和我蹲在墙角下聊天,冬日暖暖的墙根下显得有些落寞。从前那种盼着数着日子回家的心思不再像从前一样强烈了。这时我才体会到唐代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故乡的炊烟又是如此让人揪心。
⑨船营村的炊烟又袅袅地升起,是从故乡飘到了我寄居的地方 让我情思绵绵,如梦如幻。此刻,我也想变成一缕轻柔温馨的炊烟,飘在故乡的上空,浸染在故乡的树林和暮色里,沉醉在故乡的怀抱。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8.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第②、第⑦自然段都写到母亲,请概括母亲的形象,并分析两次所写的内容情感有何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2题,共9分)
21.提炼下列长单句的主干(3分)
饱含原始宗教、哲学、文学的悠悠岁月的滋养下,中国的诸子百家从组织的有序性、参与的严整性、活动的集中性、内外的可辨识性、不同时空的统一性这五个方面站立起来向世人宣告自己的主张和思维习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哭泣使人的极度紧张得到放松,极度紧张有害于身体健康,松弛有利于身心健康。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处于极度紧张,就会分泌出去甲肾上腺素类的荷尔蒙,

,但此时已大量分泌,远远超过限度,因此血压就上升,血流就不畅,从而引发高血压,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并生成过氧化脂质这种老化物质,

,因此,有人称“精神状态紧张是万恶之源”。当然解除紧张的方法很多,其中,


六、作文(60分)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4岁的大学生莫向松身患白血病,为了筹得骨髓移植的费用,小莫带领十几名同学在成都新希望大厦前下跪,想向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畅借款100万元。一跪之下,舆论哗然。同情者说,为了治病不惜下跪,小伙子一定是走投无路了;质疑者说,人家企业家又不欠你,这不是逼人家拿钱吗?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开滦一中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题纸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1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第②、第⑦自然段都写到母亲,请概括母亲的形象,并分析两次所写的内容情感有何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2题,共9分)
21.提炼下列长单句的主干(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800
开滦一中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
【解析】A模样mú
C瞋视chēn、怯弱不胜shēnɡ
D踝节huái、畏葸不前xǐ
2.A
【解析】B厮打、兴高采烈、川流不息
C蓝田生玉、摩拳擦掌
D阴谋诡计
3.C
【解析】“天崩地坼”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穿云裂石”指(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发聋振聩”指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4.D
【解析】A主客颠倒,“给予”应改为“得到”;B搭配不当,“提升”与“形象”不搭配,可以改成“影响力”;C句式杂糅,应删去“渗透其中”

5.
B
【解析】A树、履、水都是名作动,种植/登上/游水
B谨,形作动
认真从事;囊、景都是名作状,像口袋一样/像影子一样
C
朝、弱、却都是使动用法
使……朝见/使……变弱/使……退却
D
形作名
有利的形势/大的方面/贤能的人
6.
A【解析】1定后
2判断
3状后
4状后
5判断句
6省略句
7省略句
8定后
9被动句
7.
A
【解析】从语意上看,文段第一句应该表假设关系;而后一句“即使……也”比较恰当,也表假设关系;“它的邻种分布得……”明显是表转折关系。
8.B
【解析】根据第二段“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可知,《诗经》记载的是人们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不是香药香草的使用方法。
9.D
【解析】根据文中第五段内容可知,“民间”之说,推论依据不足。只能说“上层社会”。
10.B【解析】因果颠倒,倒数第二段原文为“当时香药居进口货物首位.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
11.C
【解析】 “存诸故人”与“请谢宾客”句式对举,排除A、D两项。“长安诸郊”意思是“长安的城郊”,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12.B【解析】 “左迁”贬官。
13.C【解析】 “意见不合”和“乘隙诬陷”,在文中无根据。
14.【答案】(1)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尽:全、都;名:直呼……的名字;拜:任命;逐:放逐;每项1分,全句通顺1分)
(2)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及:到了;招:招降;征:征讨、征伐;匮:匮乏;每项1分,全句通顺1分)
15.A
C(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4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A.律诗是近体诗;C.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16.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
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客泪、归心”两词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归之情。从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盗贼尚纵横”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所以诗歌中表达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情。
17.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18.①内容上:写出了眼前炊烟引发的亲切感觉,触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思,点明了题目;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故乡的炊烟”的回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9.这篇散文以“故乡的炊烟”为线索,开篇点题,(2分)接着围绕着炊烟的温暖温馨、甜蜜浪漫、深情揪心的特点展开叙述抒情,(2分)最后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挚爱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20.①形象:刻画了母亲勤劳爱家、吃苦耐劳、贤淑质朴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酌情给分)②不同点:第一次写母亲为父亲做面汤,由此引出冬夜里的炊烟,表现母亲为家庭的操劳,突出炊烟的温暖。第二次写母亲为“我”做吃的,由此引出离别时的炊烟,表现“我”和母亲离别时的忧伤,突出炊烟的深情。(酌情给分)
21.诸子百家站立起来宣告主张和习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主干的把握。“饱含原始宗教、哲学、文学的悠悠岁月的滋养下”作状语。“中国的”是主语的定语。“从组织的有序性,参与的严整性、活动的集中性、内外的可辨识性、不同时空的统一性这五个方面”作状语。“向世人”也作状语。“自己的”
是宾语的定语。提炼主干时,应该把定语、状语、补语等去掉,留下主谓宾即可。
22.①这种荷尔蒙适量分泌对人体有益
②从而大大提高患病率③哭泣就是一种简单有用的方法(每点2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解析】第一句与下文构成转折关系,需回答“适量”的益处,注意“荷尔蒙”陈述主语一致性,加指代性词语更简洁也更连贯。第二句是对老化物质危害的扩展,注意与上下文的呼应。第三句是总结句,明确本段阐述的主要内容并加以高度概括,与首句遥相呼应。
23.
作文立意提示:
24岁,本该蓬勃绽放的年纪,生命却面临中断的风险,求生的本能下,不顾一切去抓救命稻草,其情可悯;然而,求生的欲望并不是肆意而为的理由,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进行强迫式慈善,并不合适。
【文言文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候各位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积极奔走拜望),好像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评议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的争端是非,(未能始终坚持己见),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候。”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中国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像生怕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和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
座次号____________
…………………………………………密…………………………封…………………………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