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
基础导练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
)
A.
确凿
(záo)
哺育(fǔ)
喧嚣
一拍既合
B.
炽痛(zhì)
重荷(hè)
磐石
无遐及此
C.
亘古
(gèng)
污秽
(huì)
仰幕
锋芒毕露
D.
斑斓(lán)
胡骑
(jì)
幽寂
迥乎不同
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昨天下午,第一海水浴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B.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D.
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
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D.
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
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②当然要观察。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②④⑤
C.③①④②⑤
D.①③②④⑤
5.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
① ,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② !
A.
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
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
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
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能力提升
二、
阅读《等你回家》,完成20-24题。
等你回家
(1)陪一位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株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2)一路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
(3)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4)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之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5)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头父亲在外头。从他进来起,父亲就一直盯着他,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
(6)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7)“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8)探视时间快要过去了。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9)他转身问我:“你有纸笔吗?”
(10)“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11)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儿子,等你回家。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7、说说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8、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运用什么描写方式?写出了什么?(2分)
(2)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年轻人的神情为什么会产生变化?
9、请从内容方面谈谈对文章结尾段的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有这么一个故事:儿子有病了需要妈妈的心,妈妈二话没说就把心掏给了儿子,途中不甚摔倒了,这时心说话了:“儿子摔疼了吗 ”
(2)明星张国立的儿子因吸毒被抓,张国立第一时间在网络发表道歉信,并恳请社会:“请理解一个父亲的心情,也请原谅一个儿子的错误。”
参考答案:
1.D
哺(bǔ)
既改即
炽(chì)
遐改暇
亘(gèn)
幕改慕
2.C
妇孺皆知改鲜为人知
3.B
4.C
5.A
6、“我”陪一个父亲去戒毒所所探视并感化他儿子的故事。
7、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烘托(反衬)了父亲深深的哀愁。为下文故事情节作铺垫
8、(1)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挂念儿子、急于见到儿子的心理。
(2)儿子先是嘲讽后流泪,可见是父亲的宽容,人间真情与爱心融化了儿子的心。
9、点题,突出父亲的形象,并表明了父亲的态度:不会丢儿子不管,社会也不会抛弃你,只要你好好改造,重新做人,我们会等你回家。
10、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的,他们会宽容犯错的孩子。如文中父亲最后还是宽容了给他带来无尽痛苦的孩子(共21张PPT)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张中行,1909年生,河北香河人。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
作者·简介
主要著述:
人称“杂家”。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六卷。主编及参编的著作有《文言常识》、《文言文选读》(三册)、《古代散文选》(三册)及中学通用语文教材等。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九 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人物·介绍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写作·背景
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搀和:chān
huo
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字·词·音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字·词·音
本文从结构层次上看,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从“以上说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整体·感知
人物性格
通过一系列的事件,作者重点塑造了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1)待人厚。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2)律己严。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新课·讲解
叶先生的语文主张: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简而言之就是——“写话”。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一旦所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新课·讲解
写话的文章具有如下的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着顺口,听着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其实就是“话”。此外,还特别重视“简洁”。这不但是叶圣陶先生的主张,也是张中行先生本文的特点。
新课·讲解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问题·探究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问题·探究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问题·探究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
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问题·探究
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写法·指导
二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
写法·指导
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写法·指导
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只能糊糊涂涂的活下去,反省一下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没意思。
——叶圣陶
拓展·延伸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