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基础导练
《陋室铭》《爱莲说》
1.周敦颐是
代著名的
家,《爱莲说》是一篇
(写法)的古代散文名篇,作者以
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起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说”是
。
2.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其《陋室铭》一文中,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这种句子被称为
。这种句子以外的,统称
。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陋室铭》
1.给文章分层次。
2.作者采用
手法引出题旨,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
的人。全文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4.文章结尾提出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各有什么作用?
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能力提升
《爱莲说》
1.作者写出了莲哪些优点?
2.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
3.用原文回答“予独爱莲”的原因。
4.
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C.始龀,跳往助之
D.无丝竹之乱耳
5.将菊、牡丹、莲—一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婉曲批判
《陋室铭》《爱莲说》
1.宋 哲学 托物言志 具有高洁品格的“莲”
一种文体,它往往通过描绘事物来抒情议论,说明道理。
2.骈句 散句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1.…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 2.比兴 品德高尚 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3.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 4.用类比的手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爱莲说》
1.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2.起衬托作用。菊虽高洁,却有躲避现实的缺点,牡丹虽华贵,却是势利小人追逐的,“予独爱莲”,反映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3.出淤泥……亵玩焉。 4.A 5.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课外拓展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惧。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
(3)或陈于前
(3)辄自笑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19.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请从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句主人喜欢自己的居室的句子。(2分)
20.有同学认为,如今党中央号召人民要大力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住房条件,而《陋室铝》却宣扬住陋室,这与时代精神不符,因此应把这篇文章从初中课本中去掉。对此,请你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8.(1)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2分)
2)俯视仰视环顾四周到处都是书(2分)
19.何陋之有?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2分)
20.我觉得不可行。(1分)《陋室铭》一文作者之所以住陋室是因为条件所限,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志行高洁,安贫乐道的精神情操;如今党中央提倡改善住房条件,是为了保障、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二者并不矛盾,我想如果刘禹锡生活在现在,也一定会期望老百姓能生活得幸福安康。(2分)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共38张PPT)
短文两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同学们,在广泛的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一片爱“莲”之心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篇短文,一是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二是周敦颐的《爱莲说》。
课堂·导入
陋
室
铭
(唐)刘禹锡
课堂·导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代表作品有《乌衣巷》《秋词》。
作者·简介
刘禹锡写《陋室铭》时,唐王朝正在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听命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增儒)、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写作·背景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记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陋室铭》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聆听朗读,览文正音《陋室铭》
体裁·介绍
陋室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诸葛
西蜀
陋室铭
lòu
xīn
tái
rú
dú
gě
shú
míng
字·词·音
(1)山不在高
(古义:动词,在乎
今义:介词,表示某物在某地)
(2)惟吾德馨
(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3)可以调素琴
(古义:调弄
今义:调动)
(4)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
字·词·音
古今异义
之
是
无丝竹之乱耳(
)
何陋之有(
)
斯是陋室(
)
当时是(
)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倒装标志,不译
判断词
这个,那个
一词多义
字·词·音
名
往来
有仙则名(
)
不能名其一处也(
)
往来无白丁(
)
其中往来种作(
)
著名
名词作动词,说出
表示交往的人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字·词·音
(1)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
(2)有龙则灵
(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3)苔痕上阶绿
(4)草色入帘青
(5)无丝竹之乱耳
(6)无案牍之劳形
(名词作动词,长到......上;名词作动词,变绿)
(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词类活用
字·词·音
何陋之有
(倒装句,应为“有何之陋”)
文言句式
字·词·音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大家积极思考回答。
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新课·讲解
2.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请同学们找出相应文句,并作解释。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新课·讲解
3
1
2
3.作者在陋室里过得怎么样?
生活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幽雅静。
往来人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博学多才。
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劳形。高雅脱俗。
新课·讲解
4.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是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陋室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品质。
新课·讲解
5.难道只要品德高尚,这屋子就不简陋了吗?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同学们讨论研究。
陋:房子的简陋。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意思是说如果住在简陋屋子里的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简陋了。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历:喜欢做的事,做了很多都不觉得累,不喜欢做的事,一听,心理就烦。看来在很多情况下,心情决定你完成任务的情况。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心态决定状态。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摆正心态,这样才可能事半功倍。
新课·讲解
6.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那么,
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也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具有远大的抱负。
7.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
新课·讲解
1.拟人的修辞手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拟人的手法渲染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2.巧妙的衬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有鸿儒来往,常通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
才德。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
脱俗的情怀。
写法·指导
小小一姑娘
坐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袄
阵阵放清香
(打一植物)
课堂·导入
周
敦
颐
课堂·导入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出生于道州营道(今湖南)宋代思想家,代表作有《太极图说》《通书》。
作者·简介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军(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写作·背景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章法极为严密,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
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
很值得品味。
聆听朗读,览文正音《爱莲说》
体裁·介绍
甚蕃
淤泥
濯
清涟
不蔓不枝
噫
亵玩
颐
隐逸
fán
yū
zhuó
lián
màn
xiè
yì
yí
yì
字·词·音
(1)亭亭净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
(2)宜乎众矣
(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
古今异义
字·词·音
之
清
水路草木之花(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香远益清(
)
结构助词,的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
清澈
清香
一词多义
字·词·音
焉
鲜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故日月星辰移焉(
)
陶后鲜有闻(
)
芳草鲜美(
)
语气词
兼词
少
鲜艳
字·词·音
(1)不蔓不枝
(
)
(2)香远益清
(
)
蔓:名词作动词,长枝蔓;
枝:名词作动词,生枝杈。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
出去;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词类活用
字·词·音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3)濯清涟而不妖
(
)
判断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染,沾染污秽
省略句,谓语“濯”前
面省略了主语“莲”。
文言句式
字·词·音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描写角度
描写特征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味
香远益清
观赏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精读课文
新课·讲解
2.作者赋予了莲花哪些君子的品格?
角度
特点
品质(品格)
环境
形态
香味
观赏
洁身自好,不同
流合污,不媚于世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远益清
美德布于四方,香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坚守节操,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新课·讲解
3.文章咏莲,却写了菊和牡丹,在作者的眼里,这两种花还指代什么人?
菊:隐逸者。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称为隐士。牡丹:富贵者。追逐名利富贵的人。
4.这三种花都有人喜欢,哪一种花喜欢的人最多?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当时的社会上
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
贵的人很多。写菊是正衬,写牡丹是
反衬。
新课·讲解
5.三种花作者都喜欢吗?从中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予独爱”三字表明作者只喜欢莲,也可以说成是只有作者才喜欢莲可见当时的社会追逐名利已蔚然成风,道义已荡然无存。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作者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
6.通写一种自然物来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托物言志。
新课·讲解
1.不露痕迹的反衬。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描写莲花,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写法·指导
2.拟人手法的运用。
《爱莲说》并不仅仅是在赞美莲的纯洁,而是将莲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气质,人的品格,从讴歌莲的角度讴歌了社会中那些刚正不阿、不趋
炎附势的志士仁人,同时也寄寓
了作者本人的志向,这样的拟人,
不仅避免了锋芒毕露的议论,也
加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写法·指导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虽然已经很好了,但也可能有不如意的地方,甚至于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可能是特别严重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保持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保持自己精神上的家园。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