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九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曾是伦敦环球剧院的股东、演员和剧作人。他的经典剧作现在依然还是剧院的唯一选择。下列哪一部是可以选择在此上演的莎士比亚的戏剧( )
A.《最后的晚餐》
B.《蒙娜丽莎》
C.《神曲》
D.《哈姆雷特》
2.1857年一个英军军官子啊日记中这样写道“大约是夜间12点钟,起义者向我们展开了一场及其凶狠的攻击,我曾一度想到我们沿完蛋了。”材料中“起义者”的领导人有可能是( )
A.华盛顿
B.章西女王
C.玻利瓦尔
D.圣马丁
3.在圣诞来临之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将发表传统圣诞致词。她虽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但她并不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这种英王统而不治的政治制度源于哪一文件通过?( )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法典》
4.在启蒙运动影响下爆发的革命是:( )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独立战争
③美国南北战争
④法国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5.如图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他笔记中设计的历史人物是( )
A.华盛顿
B.罗伯斯庇尔
C.克伦威尔
D.拿破仑
6.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黑人)击败共和党人罗姆尼获得连任,他曾公开表示他有机会竞选总统特别感激美国历史上的一位总统,这位历史人物应是( )
A.华盛顿
B.尼克松
C.罗斯福
D.林肯
7.如图是张老师在九(3)班上历史课时的板书,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节课张老师带领同学们所学习的内容是( )
A.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B.中国洋务运动
C.美国南北战争
D.日本明治维新
8.“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十月革命胜利
C.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
D.法国大革命
9.1914年7月,德皇威廉二世借口“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塞尔维亚宣战.这个机会是指( )
A.三国同盟成立
B.三国协约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一战”全面爆发
10.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使苏联取得巨大的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排斥市场调节
C.权力高度集中
D.民主法制健全
11.帝国主义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的真正目的是( )
A.建立凡尔赛体系
B.重新瓜分世界
C.缔结和约,重建和平
D.处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关系
12.这是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描绘战争的恐怖、痛苦、受难和兽行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他控诉的是( )
A.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
B.纳粹屠杀西班牙无辜平民的暴行
C.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屠杀
D.日本在中国的大屠杀
13.中国人常用“饮鸩止渴”来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的祸患.世界上英法把“饮鸩止渴”的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4.下列各项联系,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
A.德国进攻波兰﹣﹣二战开始
B.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的转折点
C.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
D.德国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15.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因都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B.都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C.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D.战后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完全依靠本国力量,取得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②20世纪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科教兴国”政策④随着经济发展,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膨胀.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7.某同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独立与振兴”为主题作探究性学习,以下是他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1959年,古巴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③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④亚非拉国家独立后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某论文把推行高度的民族自治、放弃一党制、列宁塑像被推倒、“八一九事件”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苏联的解体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赫鲁晓夫下台
D.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
19.下列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项是( )
A.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20.下列关于巴以冲突和中东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巴以问题源于联合国“分治”决议的不公平
B.影响中东和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宗教、领土、资源、大国插手等
C.在“以土地换和平”原则基础上,中东和平初现曙光
D.巴以问题完全能够通过战争手段来解决
二、非选择题(共计30分)
21.材料一:“‘一幢裂开的而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1858年6月林肯
材料二:阅读如图:《1850﹣1990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请回答:
(1)材料一中造成“房子裂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房子裂开”问题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
(2)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1929年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原因何在?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4)美国的崛起经验,请你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合理建议。
22.某校初三同学开展“经济全球化”探究学习,请你参加一下活动。
材料一: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城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即16世纪前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全球化时代》
(1)请说出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中做出贡献的一位人物及事迹。
材料二:战后初期的西欧,经济凋敝困难重重。到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凭着原有的经济基础,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业生产总体上已回复到战前水平。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决心走联合自强的道路。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西欧国家振兴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如图漫画反映了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俄国家,发展中国家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
(3)发展中国家如果不想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输家,应当如何应对?(至少两个方面。)
(4)写出你知道的一个当今世界国际区域性经济组织。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明者身份
开始时间
进入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技术工人
18世纪60年代
蒸汽时代
第二次技术革命
科学家
19世纪70年代
A
第三次科技革命
科学家
20世纪40﹣50年代
B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对应的A和B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信息技术已成为过去10年里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更快的生产周期、更高水准的产品质量和低通货膨胀等特点的主要贡献力量。”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
(2)材料二中的“信息技术”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哪一核心发明有关?这次科技革命主要涉及哪些领域?(至少举2例)
材料三:2015年12月关于雾霾的相关报道
(3)结合上述材料我们发现: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和日常生活,也存在潜在的危险,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谈谈人类在利用科技成果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不利因素?如何应对科学“潜在的危险”拯救自己的家园?
24.改革是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请以下列人物改革为例,写一篇小短文,说明改革对本国发展的作用。(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字数80﹣120字)
2016-2017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九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曾是伦敦环球剧院的股东、演员和剧作人。他的经典剧作现在依然还是剧院的唯一选择。下列哪一部是可以选择在此上演的莎士比亚的戏剧( )
A.《最后的晚餐》
B.《蒙娜丽莎》
C.《神曲》
D.《哈姆雷特》
【考点】文艺复兴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莎士比亚的相关内容.
【解答】《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作品,《神曲》是但丁的作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1857年一个英军军官子啊日记中这样写道“大约是夜间12点钟,起义者向我们展开了一场及其凶狠的攻击,我曾一度想到我们沿完蛋了。”材料中“起义者”的领导人有可能是( )
A.华盛顿
B.章西女王
C.玻利瓦尔
D.圣马丁
【考点】印度民族大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了印度民族大起义.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了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1857年”和“英国”可知是材料中“起义者”的领导人有可能是章西女王.1857年﹣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印度封建王公.章西女王是起义队伍中的女英雄,她在1858年3月率领起义军与英军作战,最后壮烈牺牲.印度民族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抗击了英国殖民者,表现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反抗殖民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爆发时间与与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3.在圣诞来临之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将发表传统圣诞致词。她虽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但她并不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这种英王统而不治的政治制度源于哪一文件通过?( )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法典》
【考点】《权利法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答】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定议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规定国王必须依法行使权力,无权废除法律,征税需经议会同意,议员有政治活动的自由.这样,英国虽然保留了王位,但王权受到法律限制,国家政权实际由议会执掌.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在英国建立起来.依据题干关键信息“英王统而不治”判断是英国的《权利法案》.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知识点记忆、理解能力.
4.在启蒙运动影响下爆发的革命是:( )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独立战争
③美国南北战争
④法国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考点】启蒙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影响.
【解答】依据所学,启蒙运动是一场弘扬理性,全面清算封建意识形态,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故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启蒙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如图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他笔记中设计的历史人物是( )
A.华盛顿
B.罗伯斯庇尔
C.克伦威尔
D.拿破仑
【考点】《人权宣言》.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应重点掌握拿破仑的主要事迹.
【解答】依据题干的示意图中的关键信息“1799年,政变夺权、1804年建立帝国、颁布法典、对外战争”判断是拿破仑.链接课本知识:1799年,在内外交困中,大资产阶级支持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执掌了国家大权;1804年,拿破仑废除共和制度,加冕称皇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史称拿破仑帝国),实行军事独裁.对外与欧洲反法同盟开战,击败了几乎所有的欧洲大国,解除了对法国的外来威胁.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惨遭失败,1814年,欧洲反法联军攻占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
故选D.
【点评】本题把拿破仑与克伦威尔、华盛顿和罗伯斯庇尔联系起来,综合性强,要注意区分重要人物的主要贡献.
6.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黑人)击败共和党人罗姆尼获得连任,他曾公开表示他有机会竞选总统特别感激美国历史上的一位总统,这位历史人物应是( )
A.华盛顿
B.尼克松
C.罗斯福
D.林肯
【考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分析】本题以“奥巴马(黑人)击败共和党人罗姆尼获得连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准确识记.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属于黑色人种,在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中,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黑人得以解放.故奥巴马曾公开表示他有机会竞选总统特别感激美国历史上的一位总统,这位历史人物应是林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如图是张老师在九(3)班上历史课时的板书,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节课张老师带领同学们所学习的内容是( )
A.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B.中国洋务运动
C.美国南北战争
D.日本明治维新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应重点掌握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进行了一场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的命运,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
8.“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十月革命胜利
C.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
D.法国大革命
【考点】巴黎公社.
【分析】本题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为切入点考查巴黎公社.
【解答】据题干“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结合所学可知,是《国际歌》内容.《国际歌》是巴黎公社战士、诗人鲍狄埃于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写的,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号召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起来为真理而斗争的壮丽篇章.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公社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巴黎公社的内容与影响.
9.1914年7月,德皇威廉二世借口“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塞尔维亚宣战.这个机会是指( )
A.三国同盟成立
B.三国协约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一战”全面爆发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生对“一战”历史史实的识记能力,要牢记“一战”的导火线.
【解答】根据题干中“1914年7月”、“向塞尔维亚宣战”等信息可以判断出题干叙述的是一战爆发的借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部队,这一挑衅事件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斐迪南夫妇在前往市政府的途中被种族主义者普林希普枪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故选C.
【点评】根据“1914年6月”、“向塞尔维亚宣战”等信息可以判定这次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据此思考同盟国发动“一战”的借口.
10.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使苏联取得巨大的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排斥市场调节
C.权力高度集中
D.民主法制健全
【考点】斯大林模式.
【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解答】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是权力高度集中,A、B项都属于经济方面的特点,而D项正好是斯大林模式所欠缺的,C项是政治方面的特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1.帝国主义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的真正目的是( )
A.建立凡尔赛体系
B.重新瓜分世界
C.缔结和约,重建和平
D.处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关系
【考点】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分析】本题以巴黎和会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帝国主义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的真正目的.
【解答】1919年1月到6月,一战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英法美操纵了会议,会议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加以限制,还签订了同其他战败国的条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定了一战后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帝国主义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的真正目的是帝国主义战后重新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赃会议.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巴黎和会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本质及影响的相关史实.
12.这是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描绘战争的恐怖、痛苦、受难和兽行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他控诉的是( )
A.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
B.纳粹屠杀西班牙无辜平民的暴行
C.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屠杀
D.日本在中国的大屠杀
【考点】现代文学和美术.
【分析】本题考查了《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是20世纪艺术中的珍品.
【解答】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在1937年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创作的《格尔尼卡》,它控诉了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格尔尼卡》表现的内容.
13.中国人常用“饮鸩止渴”来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的祸患.世界上英法把“饮鸩止渴”的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考点】绥靖政策和慕尼黑会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慕尼黑会议的历史影响,要熟记绥靖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解答】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和“饮鸩止渴”的意思非常接近.1938年9月召开慕尼黑会议,德、意、英、法四国不顾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此事件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英法等国企图通过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求得一时的太平,结果,反而使法西斯国家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从而加速了二战爆发.
故选C.
【点评】此题要根据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进行思考解答.
14.下列各项联系,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
A.德国进攻波兰﹣﹣二战开始
B.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的转折点
C.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
D.德国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考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解答】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二战在欧洲战场的结束.D的内容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D.
【点评】本题较简单,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础知识即可.
15.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因都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B.都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C.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D.战后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解答】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非正义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场反法西斯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故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同.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要比较掌握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导火线、时间、著名战役、性质和影响,进而把握战争留给人们的思考,全面认识战争,从而树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远离战争的意识.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完全依靠本国力量,取得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②20世纪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科教兴国”政策④随着经济发展,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膨胀.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考点】战后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知识.
【解答】二战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植日本,20世纪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而不是“科教兴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膨胀.
故选C.
【点评】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是本题主要考查的内容,建议学生重点掌握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与表现.
17.某同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独立与振兴”为主题作探究性学习,以下是他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1959年,古巴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③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④亚非拉国家独立后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非洲独立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独立与振兴的相关知识.
【解答】①1959年,古巴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史实.
②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符合史实.
③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符合史实.
④亚非拉国家独立后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独立与振兴,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8.某论文把推行高度的民族自治、放弃一党制、列宁塑像被推倒、“八一九事件”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苏联的解体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赫鲁晓夫下台
D.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
【考点】苏联解体.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解体的知识点,应把握苏联解体的有关知识.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推行高度的民族自治、放弃一党制、列宁塑像被推倒、“八一九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时期,他进行改革,推行高度的民族自治,放弃一党制等.1991年8月19日,苏联8名高级官员发动政变,即“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1991年,苏联解体.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苏联解体的有关内容.
19.下列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项是( )
A.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考点】东欧剧变;北约和华约;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两极格局的瓦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知识点,应把握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有关知识.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项”,结合所学知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政策的开始.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世界格局演变的有关内容.
20.下列关于巴以冲突和中东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巴以问题源于联合国“分治”决议的不公平
B.影响中东和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宗教、领土、资源、大国插手等
C.在“以土地换和平”原则基础上,中东和平初现曙光
D.巴以问题完全能够通过战争手段来解决
【考点】动荡的中东地区.
【分析】本题考查巴以冲突和中东战争的相关知识.影响中东和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宗教、领土、资源、大国插手等.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发展.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如果能够不用战争解决,就尽量不用战争解.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巴以冲突和中东战争.
二、非选择题(共计30分)
21.材料一:“‘一幢裂开的而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1858年6月林肯
材料二:阅读如图:《1850﹣1990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请回答:
(1)材料一中造成“房子裂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房子裂开”问题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
(2)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1929年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原因何在?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4)美国的崛起经验,请你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合理建议。
【考点】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与影响;罗斯福新政;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以“一幢裂开的而房子是站立不住的”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美国南北战争的知识.
(2)本题考查的是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3)本题以《1850﹣1990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知识.
(4)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
【解答】(1)材料一中的“房子裂开”指的是美国南北分裂,其根本原因是奴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或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方发动叛乱,挑起战争,最后北方资产阶级在林肯的领导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为了扭转战局,结束分裂,林肯政府于1862年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生产力大大提高,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3)依据材料“《1850﹣1990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可知,1929﹣1933年美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是美国的大萧条时期.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资本主义,以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复兴工业或称对工业的调整: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行动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要注意从政治、经济、对外交往等多方面来分析.
故答案为:
(1)奴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或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战争.
(2)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
(4)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经济政策;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在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也考查了学生对过美国经济发展历程的认识与启发能力.
22.某校初三同学开展“经济全球化”探究学习,请你参加一下活动。
材料一: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城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即16世纪前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全球化时代》
(1)请说出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中做出贡献的一位人物及事迹。
材料二:战后初期的西欧,经济凋敝困难重重。到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凭着原有的经济基础,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业生产总体上已回复到战前水平。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决心走联合自强的道路。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西欧国家振兴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如图漫画反映了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俄国家,发展中国家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
(3)发展中国家如果不想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输家,应当如何应对?(至少两个方面。)
(4)写出你知道的一个当今世界国际区域性经济组织。
【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的措施;WTO的建立.
【分析】(1)本题以开辟新航路人物为切入点,考查新航路开辟.
(2)本题以原因为切入点,考查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
(3)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全球化.
(4)本题以当今世界国际区域性经济组织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全球化.
【解答】(1)由材料一“16世纪前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可知,地理大发现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发现了美洲大陆.
(2)由材料二“到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凭着原有的经济基础,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业生产总体上已回复到战前水平.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决心走联合自强的道路.”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振兴的原因有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走联合自强的道路.
(3)由图片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操纵着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家如果不想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输家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综合国力.
(4)当今世界国际区域性经济组织有APEC、WTO等.
故答案为:
(1)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发现了美洲大陆.
(2)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走联合自强的道路.
(3)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综合国力.
(4)APEC、WTO等.
【点评】本题以新航路开辟、西欧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明者身份
开始时间
进入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技术工人
18世纪60年代
蒸汽时代
第二次技术革命
科学家
19世纪70年代
A
第三次科技革命
科学家
20世纪40﹣50年代
B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对应的A和B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信息技术已成为过去10年里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更快的生产周期、更高水准的产品质量和低通货膨胀等特点的主要贡献力量。”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
(2)材料二中的“信息技术”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哪一核心发明有关?这次科技革命主要涉及哪些领域?(至少举2例)
材料三:2015年12月关于雾霾的相关报道
(3)结合上述材料我们发现: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和日常生活,也存在潜在的危险,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谈谈人类在利用科技成果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不利因素?如何应对科学“潜在的危险”拯救自己的家园?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发展特点及用途;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以表格、图片和比尔盖茨的评述切入考查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与影响.
【解答】(1)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随后应用于许多生产部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2)材料二中的“信息技术”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电子计算机核心发明有关;这次科技革命主要涉及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次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3)材料三2015年12月关于雾霾的相关报道可知这反映了各国在利用科技成果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地球环境造成了破坏,如空气污染,资源过度开采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等.本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使用环保产品,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等.做环保小卫士,拒绝使用劣质塑料制品,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具等.
故答案为:
(1)A电气时代;B信息时代.
(2)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
(3)①各国在利用科技成果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地球环境造成了破坏,如空气污染,资源过度开采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等.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使用环保产品,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等.(做环保小卫士,拒绝使用劣质塑料制品,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具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次科技革命,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4.改革是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请以下列人物改革为例,写一篇小短文,说明改革对本国发展的作用。(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字数80﹣120字)
【考点】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分析】本题考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它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开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这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解答】列宁在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后,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创办和租赁工厂,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美国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决定实行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美国经济得到了恢复,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调整、巩固.
故答案为:
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改革
列宁在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1933年美国实行新政.通过新政,美国经济得到了恢复,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调整、巩固.
【点评】掌握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