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谏小议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了解作者及文章论点。
3、掌握议论文的有关文学常识。
二、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本课中的生字、生词,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运用历史实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3、积累历史上能谏的大臣和善纳谏的君王的事例,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
四、评价任务:
1、展示预习成果
2、初读课文,把握文章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再读课文,通过探讨交流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经典的讽谏君王,使国家强盛的文章,表现出主人公高超的讽谏技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讽谏都能成功,这是因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在萧春雷的带领下的共同讨论一下讽谏的有关问题,学习《讽谏小议》这篇文章。
2、作者简介
萧春雷,男,作家,曾用笔名司空小月、十步等,福建泰宁人,1964年出生。写作诗歌、散文、小说、艺评及其他。著有诗集《时光之砂》,随笔集《文化生灵》、《我们住在皮肤里》,艺术评论集《猎色-国外后现代摄影30家》,以及文史论著或画册《阳光下的雕花门楼》、《风水林》、《嫁给大海的女人》、《烟路历程》、《房梁遗梦-福建经典古民居》、《保生大帝信仰史》、《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族春秋:宁化姓氏宗祠》等。
3、字词积累:
提防
dī
觊觎jì
yú
排遣
qiǎn
谏诤jiàn
宫闱wéi
杀戮lù
佞臣nìng
骨鲠
gěng
三缄其口
jiān
虎视眈眈
dān
阿谀逢迎yú
株连九族
4、议论文知识简介
议论文的定义: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定标自学
自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由于封建王权的绝对化,敢于直谏的人很少。(没有平等便不能分享真理)。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明确:首先写了谏诤制度的由来;然后对谏进行解释,陈明谏的两面性;接下来论证谏诤可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要有明君;最后提出只有平等才有可能产生批评,分享真理。
﹤三﹥合作探究
本文列举了哪些敢于直言进谏的直臣事例?
明确:晏婴责备齐景公,魏征直谏唐太宗,比干进谏商纣王,史鱼尸谏,海瑞备棺直谏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使得论证过程更形象生动甚至有趣,对比论证能够突出诤谏惹至杀身之祸的一面,道理论证是对事例很好的理论提升,为证明中心论点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同时也是文章充满哲思,流溢智慧。
﹤四﹥交流释疑
本单元课文中的齐王、鲁庄公对待诤谏的态度,是否和《讽谏小议》中的唐太宗一样?
明确:不完全一样。齐王、鲁庄公是闻言称善,言听计从,而唐太宗也有生气痛恨的时候。另外,鲁庄公只是在某件事情上纳谏,而唐太宗是把诤谏者看作是自己的“镜子”,认识较为深刻。
﹤五﹥巩固拓展
你能用其他的历史事实说明或反驳《讽谏小议》中的观点吗?
﹤五﹥小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分析中国古代诤谏制度的随笔。作者运用大量的事例告诉我们,在封
建社会,臣子不过是跟随皇帝的影子,和拥有无限权力的君王周旋,终究是危险的,真正的批评是不可能产生于主奴之间的,而且“没有平等,遍不能分享真理”。
﹤六﹥作业布置
整理历史上能谏的大臣和善纳谏的君王的事例,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本文列举了很多历史史实作为论据,降低了学生理解文章论点的难度,同样学生不仅要理解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也要学会在自己的文章中灵活运用,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本课时巩固拓展环节学生发言也较少,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的时间较少,二是预习作业布置的不到位,没能够让学生提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