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 四年级下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激趣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美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初读感知
(1)标注自然段序号;
(2)圈画生字词;
(3)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lüè
略 辩 奉 违
shì
磅 拴 拖 释
xuān
宣 萨 妄 执
初读感知
biàn
fèng
wéi
tuō
shuān
bàng
sà
wàng
zhí
违背 妄想 执着
信奉 固执 胆大妄为
初读感知
信奉—怀疑;易--难;
下落--上升;正确--错误;
公开--保密;轻—重;
快--慢;对--错
初读感知
反义词积累:
固执:
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初读感知
违背:
胆大妄为:
违反,不遵循。
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
信奉:
信仰敬奉。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获得成功。
初读感知
写伽利略的成就以及学生时代的特点。
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
写伽利略用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述。
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
1
4-6
2、3
精读感悟
善于动脑
善于思考
从这一部分看出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精读感悟
第一部分
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时代的伽利略?
精读感悟
写伽利略的“很不寻常”,为后面伽利略敢于大胆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话作了铺垫。
伽利略:1581年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1589年,他受聘为比萨大学数学教授,年仅25岁。1609年,他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主要著作《星际使者》等。
资料袋
初读感知
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从哪些词语中能看出来?
从“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等词句中让我们知道人们对亚里士多德非常肯定并富含崇拜之情。
精读感悟
第二部分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两用两个反问句,充分说明了当时科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的狂热崇拜。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再读3段,思考问题:
精读感悟
疑问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精读感悟
伽利略想:
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精读感悟
10+1<10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比10磅重的铁球快。
10+1>10
10磅
11磅
慢
快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
精读感悟
不可能
精读感悟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伽利略想用什么方法去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试验前他有准备吗?说明了什么?
精读感悟
他经过严密推理和反复试验证明自己是对的,说明了他是一位严谨、有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有准备
第三部分
对于伽利略的做法,人们是怎样的态度?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精读感悟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嘲讽
例如:竟然怀疑亚里士多德,这个人真是太狂妄了。
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还会怎么想或怎么说呢?
精读感悟
拓展延伸
精读感悟
面对众人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可见,伽利略还是一个( )的科学家。
勇敢
侧面描写
精读感悟
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本文通过写周围人的表现,从而更能体现伽利略的勇敢和执着,这种写法叫侧面烘托法。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试着运用这种写法。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惊讶地呼喊起来。
这时周围的人是怎样的反应呢?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启发?
也会有错的
精读感悟
不要迷信权威,一味崇拜。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伽利略是一位非常勇敢、执着追求真理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言论已经难能可贵了,更何况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试验。生活中同样需要这种精神,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能不断进步。
精读感悟
课堂小结
1
2
感受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并感受了侧面描写的妙处。
学完本课收获多多
课堂总结
1.选词填空。
违背 违反
(1)做人要讲原则,不要( )良心。
(2)你天天迟到,严重( )了校纪。
违背
违反
课堂练习
2.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伟大—( ) 违背—( )
公开—( ) 怀疑—( )
渺小
课堂练习
遵守
秘密
相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并思考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2.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作业布置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板书设计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勇敢质疑 博学
认真求证 权威
公开试验 信奉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的”,正确读写“寻常、信奉、违背、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查阅资料、分析人物言行的对比体会执着追求真理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方法】
查阅资料法、分析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亚里士多德图像。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画中的人是谁吗?对,他就是古希腊大哲学家叫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美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21教育网
2.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奉为不容更改的真理。可是,就有一位年轻的数学教授对他的话产生了质疑,并用公开的试验验证了自己的推断。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勇敢的挑战者吧。21·cn·jy·com
(板书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出示要求:
(1)标注自然段序号;
(2)圈画生字词;
(3)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带音生字:违、妄、执、略、辩、奉、磅、拴、拖、释、宣、萨
(1) 学生自由读生字。
(2) 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 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 去音读生字。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3.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本课重点词语:违背 妄想 执着 信奉 固执 胆大妄为
(1)各种形式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
(2)词语理解。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4.理解重点词语: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胆大妄为: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违背:违反,不遵循;信奉:信仰敬奉;怀疑:不相信,有疑惑。2·1·c·n·j·y
5.找出反义词:上面的重点词语中,我们发现“怀疑”和“信奉”意思相反,是一对反义词。其实本课的反义词还有好几对,试试看,你都能找得到吗?www-2-1-cnjy-com
归纳总结:信奉—怀疑;易--难;下落--上升;正确--错误;公开--保密;轻——重;快--慢;对--错2-1-c-n-j-y
6.把生字带到课文中你还能认识吗?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单地话概括出来?出示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进行提示。(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获得成功。)21cnjy.com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详细了解伽利略是如何进行这次试验的。
三、精读领悟
(一)整体感知,了解结构。
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 (第1段): 写伽利略的成就以及学生时代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
第三部分(第4-6段):写伽利略用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述。
师:伽利略是如何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论述的,经历了哪些波折呢?让我们进一步具体去了解课文。
(二)了解伽利略。
1.指名朗读第1段。师生评价。
2.从这一部分看出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善于思考问题、善于动脑。)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时代的伽利略?(写伽利略的“很不寻常”,为后面伽利略敢于大胆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话作了铺垫。)
3.师补充伽利略资料:1581年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1589年,他受聘为比萨大学数学教授,年仅25岁。1609年,他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主要著作《星际使者》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过渡:伽利略究竟对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观点提出了疑问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二部分。
(三)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2、3段。师生评价。
2.了解提出疑问时的社会环境(第2段):
(1)再次默读第2段,思考: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从哪些词语中能看出来?(从“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等词句中让我们知道人们对亚里士多德非常肯定并富含崇拜之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句话两用两个反问句,充分说明了当时科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的狂热崇拜。)21*cnjy*com
师指导用责备的语气读好这句话。
(3)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3.了解疑问的问题(第3段):
(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课件图片演示伽利略的疑问。)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举例子说明: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
(3)有感情地朗读。(语速稍慢、语气要轻,体现伽利略在静静思考。)
过渡: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第三部分,看看伽利略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四)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4-6段,师生评价。
2.思考:伽利略想用什么方法去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试验前他有准备吗?说明了什么?(有准备,他经过严密推理和反复试验证明自己是对的,说明了他是一位严谨、有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版权所有:21教育】
3.对于伽利略的做法,人们是怎样的态度?(嘲讽)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话语,有感情地读一读。
句子一: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句子二: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4.拓展: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还会怎么想或怎么说呢?(例如:竟然怀疑亚里士多德,这个人真是太狂妄了。)
5.面对众人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可见,伽利略还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出处:21教育名师】
6.师讲解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本文通过写周围人的表现,从而更能体现伽利略的勇敢和执着,这种写法叫侧面烘托法。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试着运用这种写法。21*cnjy*com
(五)学习第六段:
过渡: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
1.出示相关图片,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这时周围的人是怎样的反应呢?(惊讶地呼喊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3.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1)生齐读。
(2)“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
(3)读完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启发?(例如:不要迷信权威,一味崇拜。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六)课堂小结:
伽利略是一位非常勇敢、执着追求真理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言论已经难能可贵了,更何况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试验。生活中同样需要这种精神,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能不断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感受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2)学习并感受了侧面描写的妙处。
五、课堂练习
1.选词填空。
违背 违反
(1)做人要讲原则,不要(违背)良心。
(2)你天天迟到,严重(违反)了校纪。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伟大——(渺小) 违背——(遵守)
公开——(秘密) 怀疑——(相信)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并思考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2.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www.21-cn-jy.com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勇敢质疑 博学
认真求证 权威
公开试验 信奉
【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来源:21cnj*y.co*m】
本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结构,然后先了解伽利略的性格特点,再去到文中寻找具体句子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观点,课件一目了然,学生易理解。在讲解侧面描写的作用时,我给学生加了拓展思考,想想当时人们还会说什么,从而为更深入的理解伽利略的特点做好烘托。这样的教学过程很自然,水到渠成,学生收获也很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