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高青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2017.4
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共70分,请将答案代号涂在答题卡上。
1.《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材料所描述的农具是下面的(
)
A
B
C
D
2.《汉书·食货志》中写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段话(
)
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轻的情况
B.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
C.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
D.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
3.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材料所反映的经营方式最早出现在(
)
A.
商周
B.
战国
C.
东汉
D.
宋朝
4.明朝《四方斋丛说》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两段史料包含的相同信息是(
)
A.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
B.商品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5.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铁器/商周
陶器/唐宋
瓷器/明清
B.
丝织业/商周
青铜器/唐宋
瓷器/明清
C.
玉器/商周
棉织业/唐宋
玻璃/明清
D.
青铜器/商周
瓷器/唐宋
棉布/明清
6.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A.
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B.
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
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7.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山东
1442
132104
8264
5271126
4374
537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福建(不含台湾)
4519
459131
5115
545205
4339
976511
广东
/
/
72
1270
71
1959
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C.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D.州县集市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8.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其中不包含的信息有(
)
A.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B.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C.金属制品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D.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9.
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
)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图示法对于我们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很大的帮助。以下图示所梳理的知识是(
)
战国确立
-----
西汉发展
------
唐宋松动
------
明清加强
A.小农经济
B.土地私有制
C.重农抑商
D.海禁政策
11.《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
)
A.写作目的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提倡工商皆本
12.
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番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出产于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为开通美洲到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
)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1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该现象的本质原因是
(
)
A.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
B.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职业选择巨变
C.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
D.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
14.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在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B、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C、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D、经济活动取代了战争
15.
荷兰人经常向孩子们重复一句话:“荷兰之所以还是荷兰,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对于17世纪的荷兰“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成为头号贸易强国
B.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C.
擅长海盗式的劫掠
D.
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16.
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的殖民扩张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7.科技革命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造就了许多新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下列职业人员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汽船船长——空姐——汽车售票员——火车司机
B.汽车售票员——汽船船长——火车司机——空姐
C.汽船船长——火车司机——汽车售票员——空姐
D.汽车售票员——空姐——汽船船长——火车司机
18.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装载的物品通常90%是黄金白银,有时甚至高达98%,只有10%的装载物是各种货物,这种现象说明(
)
A.
中国成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B.
中国是英国主要的对外贸易顺差国
C.
工业革命前西方对中国没有经济优势
D.
自然经济基本隔绝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19.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0.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2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与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
男耕女织
江南制造总局
汉阳钢铁厂
1872年继昌隆缫丝厂
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B.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2.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
A.因鸦片走私白银开始出现外流
B.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23.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它包括生产组织变革、技术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变革。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工厂
飞梭
中小资产阶级
B.工场
蒸汽机
产业工人阶级
C.圈地运动
珍妮机
金融资产阶级
D.工厂
蒸汽机
工业资产阶级
24.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在1892—1917年间的部分发展大事。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1892年
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年
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提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年
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A.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B.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C.酿酒业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D.北洋政府的鼓励扶植政策使其产品享誉世界
25.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这“三次热潮”相同的历史作用是(
)
A.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26.下图反映的是中国1911—1919年的面粉业生产状况,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析正确是(
)
A.清政府放宽限制
B.美日等竞争压力减小
C.国内市场扩大
D.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27.学习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后,李明同学自己在课本上做了标注(右图),请问其中正确的有(
)
A.1
处
B.2
处
C.3
处
D.4处
28.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说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中西交流的加强
C.中国自然资源的丰富
D.
工业革命的需要
29.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D.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30.张謇曾说:“儒家有一句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说天地间万事的最低要求,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31.
某中学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可以通过以下哪些事实证明他们的观点(
)
①艾克斯穿着人造纤维的衣服去拜访亲戚
②爱丽丝与鲍勃谈恋爱不用面对面地进行
③李克尔梅在飞机上俯瞰美景
④摩尔根家族开始投资石油工业,获利丰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2.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
A.
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
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C.
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D.
西方近代科技文化逐步被国人接受
33.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是指
(
)
A.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C.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D.实行粮食税制度
34.“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洋货竟占于该业市场,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35.
有学者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先后经历了“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指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第II卷
二、主观题为36、37题,请将答案写至答题纸上。
36.(16分)
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1)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8分)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2)据材料二分析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有哪些?(8分)
3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明显变化”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当时的中国是怎么应对的。(8分)
(2)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历史答案
1-5
DDBBD
6-10
DCDDC
11-15
BBDBC
16-20
DCCAC
21-25
CBDDC
26-30
CBDDC
31-35
BDBAD
36、
(1)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农村集镇兴盛,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和乡村也允许置市贸易;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答出任意4点即可,8分)
(2)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8分)
37、(1)
表现: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世界从彼此隔绝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4分)
应对: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经济上重农抑商、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4分)
(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近代经济兴起,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经济近代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夹缝中生存。(6分)
PAGE
11